凤凰网科技7月7日讯 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主论坛科学前沿全体会议近日在上海圆满落幕。这场汇聚全球顶尖人工智能科学家、高校教授及行业精英的盛会,以”通用人工智能与科学未来”为主题,共同探索了人工智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趋势。会议期间重磅发布多项突破性成果,标志着通用大模型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全新升级的书生通用大模型体系正式亮相。由上海AI实验室联合商汤科技、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及清华大学共同研发的”书生大模型”迎来重大突破,推出包括”书生多模态””书生浦语”和”书生天际”三大核心模型。其中”书生多模态”创新性地整合了语言、图像、视频等多种数据模态,首次实现通过自然语言直接定义视觉任务,具备强大的多模态交互和跨模态生成能力;升级后的”书生浦语”突破至千亿参数级,支持8K语境长度处理;”书生天际”则在全球首次实现100平方公里城市实景的4K高精度建模与编辑。此外,书生浦语团队还正式开源了70亿参数的轻量级版本InternLM-7B,并配套推出覆盖数据采集、预训练、微调、部署到评测的全链条工具体系,为AI研究提供完整解决方案。
在大师论道环节,两位AI领域泰斗级学者分享了他们对人工智能发展历程的深刻洞见。图灵奖得主、谷歌杰出工程师David A. Patterson通过视频演讲《十年机器学习加速器发展:经验教训与碳足迹》,指出当前模型训练产生的大量碳排放问题。他强调,随着模型精度提升,碳排放将持续增长,但未来通过优化模型架构、改进硬件设计、提升数据中心能效及合理规划数据中心布局,有望实现机器学习能耗与碳排放的显著降低。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则从跨学科视角探讨了人工智能的伦理边界与社会影响。
圆桌讨论环节聚焦大模型驱动的交互新范式。由林达华教授主持,梅涛、唐杰、邱锡鹏、王梦迪等国内外顶尖学者共同探讨了AI如何重塑人机交互模式。讨论指出,随着模型规模与性能的持续提升,大模型正成为推动人机交互革命的核心力量,未来将实现更加自然、高效的人机协作。
“AI for Earth”专项论坛吸引了全球地球科学领域的权威专家。欧阳万里教授主持的讨论会深入探讨了AI技术在地球系统基础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张捷、代刊、Florian Pappenberger等学者共同分析了AI大模型在气候预测、环境监测、资源勘探等领域的应用潜力,并就如何利用AI技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达成了重要共识。
这场持续四小时的盛会不仅见证了多项前沿成果的发布,更展现了AI从业者推动科技进步的理想与热忱。WAIC科学前沿全体会议将持续作为全球AI科研成就的重要载体,以学术前沿性和国际开放性为特色,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树立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