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行业再迎重磅玩家。编者按: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价值星球Planet(ID:ValuePlanet),作者归去来,编辑唐飞,经微新创想授权转载。
近期,国际糖果巨头玛氏正式宣布达成收购协议,将美国加州预制菜企业Kevin’s Natural Foods(简称Kevin’s)纳入旗下。此举标志着玛氏将Kevin’s作为独立业务板块运营,预计收购将在今年第三季度完成。据悉,Kevin’s成立于2019年,专注于健康预制菜研发,产品涵盖鸡肉、牛肉主菜以及意面、调味品等,核心卖点在于零添加精制糖、麸质、激素和抗生素。据内部人士透露,玛氏此次布局主要聚焦美国市场,但未来不排除进军中国预制菜领域。
事实上,玛氏早已布局预制菜赛道。其食品与营养部门旗下已拥有印度预制菜品牌Tasty Bite,并公开将其定位为天然素食品牌。从玛氏收购策略来看,除了看重企业高增长潜力,更注重赛道长期发展空间。Kevin’s与Tasty Bite的相似之处在于,均主打健康营养型预制菜,显示出玛氏押宝该方向的决心。根据中金公司预测,2021至2026年,中国预制菜市场将以19.7%的年复合增长率稳定扩张,到2026年市场规模或将突破7691亿元。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已在中国多领域布局的玛氏是否会将预制菜引入中国,能否在中国市场掘金,成为业界关注焦点。
美国预制菜胜在标准化程度高。Kevin’s负责人曾透露,公司成立首季度销售额即达450万美元(约3220万元人民币)。玛氏方面也证实,Kevin’s自成立以来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目前已覆盖17000多个零售网点,据此估值接近8亿美元(约58亿元人民币)。美国另一预制菜巨头Sysco同样表现亮眼。成立于1969年的Sysco,首年销售额突破1.15亿美元,次年成功登陆纽交所。通过持续研发新品、完善销售网络和冷链体系,Sysco已成为全球最大食品分销商,2020年占据美国预制菜市场16%份额。
美国预制菜高速发展的核心在于产业链高度标准化。从需求端来看,自20世纪50年代肯德基、汉堡王等连锁快餐崛起后,美国餐饮行业连锁化率持续提升,为预制菜发展提供强大动力。首先,餐饮行业作为典型的人力密集型产业,从前厅到后厨均需大量人力。但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至2020年间,工人平均年薪从44410美元上涨至56310美元,不断上涨的人力成本促使企业寻求降本增效方案。预制菜恰好能满足这一需求。其次,连锁化发展倒逼食材标准化,同时要求企业接入完整供应链体系,为预制菜企业创造更大发展空间。最后,美国餐饮业严格监管体系也推动预制菜发展。据业内人士介绍,美国餐厅需接受全方位检查,从食材准备到垃圾处理,任何违规都可能面临巨额罚款或停业整顿。在此背景下,预制菜成为连锁餐饮降本增效优选方案。
除B端需求增长外,C端市场同样活跃。美国居民饮食习惯相对单一,比萨、汉堡等快餐占据主导地位,这些产品二次加工便捷且标准程度高。同时,美国”一人之家”占比从1970年的18%升至2022年的29%,单身家庭增多带动冷冻快餐需求。价格优势也是重要因素。冷链基础设施的完善也为预制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冷冻机于1920年发明,二战后逐步商业化,推动1940年以来美国预制菜前十年复合增速达35%。
后疫情时代,中国预制菜呈现”冰火两重天”格局。一方面,龙头企业规模持续扩大。以安井食品为例,2020年市场份额不到2%,但营收达121.83亿元。另一方面,部分中小企业开始出清,叮叮袋、烹烹袋停产,舌尖英雄、味知香闭店等事件引发广泛关注。但更多企业持续布局,叮咚买菜成立预制菜研发团队,安井食品成立安井小厨事业部,美团上线预制菜外卖专区,来伊份、千味央厨打造预制品牌,甚至顺丰、格兰仕、格力等跨界入局。从产业链来看,当前中国预制菜产业呈现上述格局有其深层原因。
在产业上游,农产品存在分散性、季节性和价格波动问题。以生姜为例,今年1-4月价格持续上涨,带泥生姜地头价从1.6元/斤涨至6.7元/斤,创11年新高。原材料成本占预制菜总成本高达91%,核心原料价格上涨迫使企业提价。中游预制菜企业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如何持续推出符合区域口感的差异化产品;二是如何解决产品同质化问题。某食品研发人员指出,预制菜同质化严重,一旦某款产品火爆,其他企业很快能推出类似单品。在产业下游,中国预制菜B端市场份额仅占8%,餐饮行业CR5市占率仅2%,市场集中度偏低。某餐饮店老板表示,虽然预制菜可降低人工成本,但消费者接受程度不高,若缺乏口感差异化,使用标准预制菜难以产生持续复购。
面对压力,行业亟需寻找变革方向。主打健康营养的预制菜在B端和C端均具较高市场需求,”健康饮食”或将成为行业发展趋势。以日本为例,不少企业已推出针对特殊人群的预制菜,提供减糖、控盐等个性化选择。中国消费者健康意识日益增强,对高盐高糖食品和添加剂敏感。若能开发以”健康”为卖点的预制食品,有望获得更多消费者青睐。此次玛氏收购的Kevin’s一直围绕健康理念布局产品线,加上玛氏在中国多年运营积累的品牌和渠道优势,若能整合产品与渠道能力,或将在中国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不过,主打健康营养预制菜需依托完善的冷链能力。当前中国冷链建设尚不完善,可能制约玛氏发展。某案例显示,因冷链能力不足,企业为减少损耗添加防腐剂和还原剂,反而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因此,玛氏若想在中国市场成功,核心在于完善冷链能力建设。数据显示,2021年消费者购买预制菜最主要目的是节约时间(71.9%),远超其他目的。但2022年消费者认为,预制菜行业需首先解决口味和新鲜度问题(61.8%)。玛氏加码预制菜或将成为搅动市场的”鲶鱼”,进入中国市场后有望加速整个行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