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新创想(idea2003.com)7月25日 消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各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宗教领域也不例外。机器人传教士和人工智能程序为分享宗教信仰提供了全新的途径,然而美国心理学会的一项最新研究却揭示了这一趋势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研究表明,机器人在传递宗教信息时难以建立可信度,这一发现引发了宗教领袖们的普遍担忧。为了验证这一观点,研究人员在日本京都的高台寺进行了一项创新实验。他们使用名为Mindar的人形机器人进行讲道,这款机器人拥有类似人类的硅质面孔,配备可活动的嘴唇和闪烁的眼睛,身体则由金属构成。通过环绕音响和多媒体投影技术,Mindar向听众传达了关于佛教原理的25分钟《心经》讲道。
实验结果显示,与人类佛教僧侣的讲道相比,Mindar机器人的讲道显著降低了听众的捐款意愿。研究人员对398名参与实验的听众进行了调查,发现那些听取了Mindar讲道的参与者对其可信度的评价较低,并且实际捐款金额也明显减少。类似的现象在新加坡的一个道教寺庙也得到了验证。在该实验中,239名参与者被分为两组,分别听取了人类僧侣和名为Pepper的人形机器人的讲道。结果同样显示,机器人讲道组的听众捐款意愿更低,且表示更不愿意分享信息或分发传单进行募捐。
尽管如此,机器人传教士并非完全不受欢迎。在可信度评分中,机器人传教士的平均得分达到3.12,而人类传教士的评分为3.51。这一数据表明,尽管许多人认可机器人的传教潜力,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机器人的可信度持保留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东方宗教领域,但研究人员认为这些发现可能对其他宗教同样适用。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假设,他们还进行了一项针对基督教徒的实验。实验中,274名美国基督教徒在线阅读了一篇布道文,其中一半被告知该布道文由人类传教士撰写,另一半则被告知是由高度先进的人工智能程序生成。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布道文的可信度明显低于人类撰写的版本,因为参与者认为人工智能缺乏人类的情感和思考能力。
这一系列研究结果表明,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程序虽然能够模拟宗教传播的过程,但无法真正拥有宗教信仰。如果宗教组织过度依赖技术而忽视人类领袖在信仰传递中的作用,可能会导致信徒对宗教组织的信任度下降。这一发现对于宗教界如何平衡科技应用与人类信仰传递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