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半导体产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众多独角兽企业,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这些创新型企业凭借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市场洞察力,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崭露头角,成为推动中国半导体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IC独角兽企业的崛起之路、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重要意义。
近三年,中国半导体市场规模以7.6%的复合增长率持续扩大,从原材料、设备到设计软件、芯片设计及制造封装,国内产业链各环节均取得显著进步。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初步统计,2023年一季度,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达到2053.6亿元,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在这一背景下,小而精的“IC独角兽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产业界关注的焦点。这些企业凭借独特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在各自的赛道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那么,这些具有稀有价值的IC独角兽企业究竟是如何崛起的?它们的发展现状如何?又将面临哪些挑战?让我们一同深入探讨。
### IC独角兽企业如何崛起?
2023世界半导体大会上,第六届中国IC独角兽论坛隆重举行,2022-2023年度(第六届)中国IC独角兽获选企业名单正式出炉。这些企业涵盖了设备、材料、芯片设计、封装等多个领域,其中芯片设计企业数量相对较多,而设备与封装企业数量相对较少。然而,随着国家大基金加大对设备、材料领域的投资力度,未来或许将有更多相关企业跻身“独角兽”行列。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独角兽企业都是行业内的早期探索者,如知存科技和赛昉科技。赛昉科技作为国内RISC-V领域的先行者,自主研发了三个核心高端RISC-V芯片平台技术,累计完成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融资,位居国内RISC-V领域融资总额之首。知存科技则是国内首批探索存算一体商业化的企业,其创始团队自2012年起便致力于基于NOR Flash的存算一体芯片技术研发,并于2016年成功验证了国际上首个Flash存算一体芯片。在国际上,直到2017年微处理器年会(Micro 2017)上,英伟达、英特尔、微软、三星等巨头才推出存算一体系统原型。可见,知存科技的入局时间之早令人惊叹。
总体而言,中国IC独角兽企业在选择赛道时,会综合考虑市场机遇、技术优势以及政策支持等因素,寻找与自身定位相符的领域并积极布局,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从成立时间来看,最早成立的企业是友旺电子,成立于1994年;而成立最晚的是昆仑芯,成立于2021年。昆仑芯背靠百度,在短短两年内便入选独角兽企业,其发展速度令人瞩目。昆仑芯的前身是百度智能芯片及架构部,分拆后首轮融资估值高达约130亿人民币,一度引发行业轰动。两年时间里,昆仑芯吸引了CPE源峰、IDG资本、君联资本、元禾璞华、临芯投资、海富产业基金、通用创投、千山资本等一众知名投资方的青睐。昆仑芯主要研究方向为AI芯片,其首款云端全功能AI芯片拥有极高的内存带宽,算力达到260Tops,但在市场广泛应用方面仍需时日。
IC独角兽企业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成功和高估值,主要得益于其在技术、市场、资金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虽然少数企业能够迅速崛起,但整个IC产业中,大多数企业仍需经历长时间的持续努力和不断创新才能取得成功。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IC独角兽企业成立时间集中在2017年左右,这一时间节点恰逢中国政府对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逐步加大,催生了一批具有潜力的创新型企业。从入选企业的地区分布来看,北京、上海、江苏是IC独角兽企业的主要聚集地。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和上海汇聚了大量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为IC独角兽企业提供了丰富的人才和资源支持。因此,这些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北京、上海等创新型城市作为发展基地。令人欣喜的是,安徽、山东、陕西等地也出现了相关企业的身影,反映出各地方政府对半导体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纷纷出台支持政策和鼓励措施,为IC独角兽企业提供了更多发展机遇和资源支持。
### 一些困难
尽管IC独角兽企业发展迅速,但它们并非一帆风顺,作为初创企业,仍面临诸多挑战,主要集中在“技术”和“资金”两大方面。
在技术方面,能够走到独角兽阶段的半导体企业,其创始人团队必然具备强大的技术实力。例如,黑芝麻智能创始人单记章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炎黄国芯创始人毕业于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京微齐力创始人王海力是清华大学EDA专业博士。然而,仅有技术优势并不足以支撑企业发展,从技术研究到产品推向市场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中科亿海微去年入选IC独角兽企业,主营业务为可编辑逻辑芯片与可重构系统,其亿海神针系列产品全面对标国外S6系列产品,功能上能够原位替代同等资源及以下产品。目前,中科亿海微正在研发第三代产品,并已完成基于国产先进工艺制程的新一代嵌入式可编程电路IP核的研制设计。在被记者问到企业初创时遇到的挑战时,中科亿海微寿双庆提到:“技术成果转化及时间成本是企业面临的一大挑战。”中科亿海微的技术团队源于中科院研究所,2017年团队创业时已在研究所积累了十余年的全正向FPGA设计经验,公司成立后仍坚持自主可控的正向设计技术路线。作为中科院唯一一支研究FPGA的团队,从科研院所转型为商业企业,首先要经历人员思想的转变。寿双庆表示:“研究所主要进行科研项目,但将产品推向市场时,所要面临的市场需求并不一样,从研究人员到企业人员,这种思想上的转变也是一种涅槃。”创业初期,知存科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探索产品定义的正确性。正如前文所述,存算一体在国际上都属于前期探索阶段,因此产业对于存算一体芯片如何实现尚未出现成熟的路线图。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新的产品品类,很难找到现有的成熟产品进行对标和替代。知存科技创始人兼CEO王绍迪回忆道:“研究产品定义是最难的事情。去年公司成立5周年,我们正式量产了第一款存算一体(存内计算)SoC芯片。在量产前,我们与很多潜在客户做了有两三年的摸索,最终结合市场需求以及产品优势,定义了公司第一个亮点产品。”2022年,知存科技存算一体SoC芯片WTM2101正式量产。WTM2101芯片采用40nm工艺,拥有高算力存内计算核,兼具超低功耗与高算力。进入市场不到一年,在TWS耳机、VR头显、智能手表等客户产品中出货量就达到百万级别。WTM2101能够快速推向市场,王绍迪认为,客户看重的是产品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如特定功耗下的算力、特定算力下的成本等。
在资金方面,半导体行业的研发和生产成本较高,尤其是在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阶段。即使是IC独角兽企业,也需要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今年针对半导体初创企业的VC融资明显下滑,根据PitchBook统计的数据,总金额仅为78亿美元,与去年相比下降了46%。入选独角兽企业的杰理科技,主要从事射频智能终端、多媒体智能终端等系统级芯片(SoC)的研发。杰理科技曾于2017年3月、2018年10月先后两次冲击IPO,但均以失败告终。2021年9月,杰理科技再次申报IPO,从招股书中透露的研发率分别仅为5.83%、6.69%、6.20%、6.30%,远低于同行业水平。然而,在研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杰理科技第三次募资金额提高了4倍,计划补充流动资金高达11亿元,引发了不少业内人士的质疑,认为其可能是借补充流动性之名行过度融资之实。2022年8月,杰理科技IPO进程被终止,第三次冲刺A股以失败告终。在与投资人的交流中,记者了解到,投资人更加关注相对成熟的半导体公司。相对来说,已经成长了3~5年的公司研发风险已经过去,这样有一定商业化和商业进展的公司更容易说服投资人。在交流时,也可以用业绩说话。因此,对于市场化程度不高的IC独角兽企业来说,如何说服投资人是一个关键问题。
### 各家独角兽对未来怎么看?
实际上,作为本土电子元器件厂商,不少IC独角兽企业表示能够感受到,近年来国内对国产企业的接受度显著提高。今年入选IC独角兽企业的稳先微,成立于2000年,主营业务为充放电链条上的能量链芯片。已经规模量产包括SR芯片WS2994/WS2995、PFC芯片WS2862A等。谈到国内的接受度变化,稳先微品牌负责人孙钱超表示:“接受度有明显的变化,特别是随着国际博弈和地区摩擦的频发,这种趋势的转变越来越明显。”据孙钱超观察,从消费电子到工业,再到2021年缺芯之后的汽车电子,现在整机厂商对国产企业整体上是很开放的,愿意多交流、并推动市场化导入。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消费电子领域、容易替代的领域,已经竞争比较激烈了;接下来就是技术难度高以及品质要求高的产品的竞争,没有技术和品质能力,与整机厂商也难建立深度的关系。
对于国内如何帮助独角兽企业更好地发展,不同IC独角兽企业也提出了各自的看法。知存科技王绍迪认为,近年来半导体领域新秀频出,离不开国内自上而下多角度、全方位的支持。针对一些进入市场竞争阶段的关键技术,如果能够提供大市场,通过市场的方式去竞争,对企业形成持续竞争力、长足发展的作用将是巨大的。稳先微孙钱超则表示,可以从两个方面实现。一是延续现在的趋势,下游继续对本土企业保持开放的心态,形成氛围,多释放需求。二是工业和车规级芯片产业生态的打造。仅靠IC设计公司这一个环节去推动工业和汽车电子的国产化和供应链安全,是不现实的,需要产业下游整机厂商、需要半导体行业晶圆制造、封测、认证验证以及其他各种产业链内公司合力,才能做好汽车电子等重要领域的自主和可控。
### 结语
中国IC独角兽企业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政府持续加大对半导体产业的支持力度,相信IC独角兽企业未来将在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这些企业的兴起也将为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