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腾讯研究院(ID:cyberlawrc),作者:周政华,微新创想经授权转载。不久前,我在进行年度体检时,一位资深医师在问诊间隙,突然问我一个意味深长的问题:这辈子过得怎么样?这突如其来的提问让我一时语塞,毕竟在此之前,从未有人如此直白地审视过我的人生。沉思片刻后,我几乎脱口而出:还算不错,至少我清楚自己的兴趣所在,也明白自己适合做什么。但话音未落,我便意识到这样的概括过于简略,于是补充道,虽然经历不少波折,但我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后来,我将同样的问题抛给了ChatGPT,它的回答却截然不同——作为人工智能语言模型,我缺乏生命和情感,无法像人类那样体验生活。我的使命是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提供信息和建议。若您有任何疑问或需要协助,请随时提问,我将竭尽所能提供帮助。那么,人究竟该如何评价自己的一生呢?集人类智慧之大成的GPT4.0给出了几条衡量标准:首先,是目标设定与完成情况;其次,是人际关系质量,包括与家人、朋友、同事的互动模式及所扮演的角色;再次,是个体在知识、技能和心灵层面的成长轨迹;此外,内心的愉悦与满足感也是重要指标;最后,工作、家庭、健康与娱乐的平衡状态同样不可忽视。GPT4.0还建议人们定期进行人生复盘,以便及时调整方向,持续进步。这一观点与专业个人成长顾问的见解竟有几分相似。
曾几何时,我常感慨人类与机器的界限日益模糊。互联网普及后,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进行交流,面对面互动减少,人际关系也趋于淡漠,这似乎印证了“人机同化”的猜想。但另一方面,机器也在不断“人性化”——这既是对技术进步的礼赞,也反映了人类借助机器完成极端环境作业、高精度操作等任务的现实需求。在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身上,我们发现了人与机器的某种共通性。这类基于大规模神经网络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型,其学习与表达方式竟与人脑存在惊人相似之处。
从模式识别的角度看,ChatGPT与人脑都具备强大的模式识别能力。通过海量数据的训练,它们能够掌握语言与概念间的关联,从而理解和生成自然语言。同样,ChatGPT与人脑都能从经验中汲取养分——前者通过训练数据集学习,后者则借助阅读、交流和实践积累知识。此外,两者都能理解上下文信息,据此生成恰当的回应,甚至解析模糊或歧义的词汇。然而,它们的运作机制仍存在显著差异。人脑通过神经元连接和突触强度变化来学习,其思考过程融合了意识、情感、记忆等复杂心理活动;而ChatGPT的学习本质是数学与统计模型的计算,它缺乏人脑特有的情感与意识,仅是算法驱动的工具。
以往研究多关注通用人工智能如何向人脑学习,却忽略了人类向人工智能汲取智慧的可能性。机器人科学家彼得·斯科特-摩根在罹患“渐冻症”后,毅然将自己改造成赛博格——通过“三重造口手术”和全喉切除,植入喂食管、导尿管,借助结肠造口术实现排泄改道,以轮椅代步,声音由人工合成。这一极端案例虽令人咋舌,却启示我们普通人也能在心理和思维层面开展向人工智能学习的实践。在与GPT4.0的多轮对话中,我总结出四条参考路径:
**路径一:数据驱动决策**
多数人在做决策时依赖直觉,即便在人生重大选择(如择偶、购房)上也是如此。虽然直觉可能是更高维度大数据的映射,但AI系统更擅长基于海量数据决策。我们不妨在工作中、生活中尝试收集分析数据,以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以购房为例,可关注四类数据:城市房地产市场历史数据(房价走势、市场预测)、候选板块的房价、生活成本、交通便利性、教育资源、医疗设施等、投资回报分析(租金收入、房价增值)、贷款利率(不同银行产品利率、还款期限)。同样,择偶时可从共同价值观、沟通能力、金钱观念、生活习惯四个维度评估关系融洽度。但需注意,数据决策需与情感因素结合,尤其在人际关系中,情感与人性考量不可或缺。
**路径二:强化逻辑思维习惯**
AI系统以逻辑与算法为基础,逻辑思维强的人往往具备出色的分析能力、沟通效率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可从以下方面入手:阅读逻辑学、哲学、批判性思维经典著作;参加相关培训课程;通过逻辑题、数学题、思维导图练习;分析行业案例;与专家交流;反思自身思考过程;培养系统性分析习惯;保持持续学习与耐心。
**路径三:提升模式识别能力**
人类通过将路边杨树归类为植物、被子植物门等,展现了模式识别能力。那些能举一反三的人,正是模式识别能力出众的表现。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模式识别作为人工智能分支,已应用于图像分析、语音识别等领域。大模型的学习过程为人类提供了启示:深入分析问题本质;从经验中总结通用模式;建立个人知识库;与专家交流;不断优化识别方法。
**路径四:持续学习与自我迭代**
终身学习虽是口号,却常因路径依赖而难以践行。许多人缺乏持续学习动力,根源在于不清楚内心真正的兴趣与专长。若想重燃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可尝试:参与新活动探索兴趣;定期自我反思;向他人请教;设定学习目标;培养学习习惯;享受学习过程;适应变化调整计划。
去年,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在一次公开场合谈及人类存在的价值:“人类是数字生命的生物引导器。这段极短代码若没有它,计算机无法启动。就像硅电路无法自我演化一样,它需要生物启动进化。”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微新创想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微新创想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http://www.idea200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