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在国家会议中心的舞台上,以”改变”为主题发表了第六次年度演讲,这场演讲不仅揭示了小米17系列、玄戒O1芯片和小米汽车的幕后故事,更让外界得以重新审视这家始终能在关键赛道占据一席之地的公司。在竞争激烈的科技行业,能在单一赛道脱颖而出已属不易,而小米却同时闯入造手机、造芯片、造车三大公认的高投入高门槛领域,并都做到头部,这一商业现象极具研究价值。

对比更能凸显小米的独特优势:当苹果历经十年探索最终放弃造车计划时,小米汽车接连推出爆款;当国产手机普遍使用第三方芯片时,小米亮出3nm制程的玄戒O1,与苹果、三星、华为等少数企业站上同一技术梯队;在手机创新普遍放缓的当下,小米17系列又以”妙享背屏”设计,在主流旗舰手机中提供全新交互方式。这不禁让人思考:当许多人仍给小米贴”性价比”标签时,它究竟是如何跨越行业壁垒,同时搞定这三件完全不同的大事的?探讨这个问题,不仅是为了看懂小米,更是为了观察当前科技产业的新变化:不同行业间的壁垒究竟是什么?用户规模与生态效应能释放出多大的力量?小米的这套打法,是否可以为后来者提供新的参考?

高端手机、芯片、汽车,三线突破

雷军用”逆天改命”形容小米过去的五年。聚焦芯片、汽车、手机这三大战场,这个形容并不夸张。第一个故事,关于芯片:从”差点死了”到”活下来了”。许多人对小米自研芯片的印象还停留在2017年那颗”叫好不叫座”的澎湃S1。五年后,今年5月,小米带着3nm制程的玄戒O1回归,外界震惊不已。小米成为继苹果、高通、联发科之后,全球第四家能自主设计3nm制程手机处理器的公司。在手机行业,芯片就是产品的”心脏”,芯片自研意味着小米可以按自己的节奏迭代产品,这种从”跟着别人跑”到”自己定节奏”的转变,对想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的科技公司至关重要。

第二个故事,关于汽车:一群工程师的”终极梦想”。从消费电子跨到汽车制造,这不仅是多元化,而是跨越两个完全不同的工业体系。小米得从零开始建工厂,搞定更庞大复杂的供应链。当小米SU7Ultra在纽北赛道跑赢保时捷,成为最快量产电动车时,许多人觉得不可思议。有这样的技术底子,销量的爆发也是水到渠成。SU7连续9个月销量超过特斯拉Model3,在20万以上轿车市场排第一(截至2025年8月)。YU7开售18小时锁定量达24万台,这个数字超过Model Y在中国区半年的销量。最能说明问题的,还是小米在高端市场的表现。今年上半年,SU7Ultra拿下售价50万以上轿车和纯电销量的双第一。换句话说,国内每卖出3辆50万以上的纯电车,就有1辆是小米SU7Ultra。这个价位段,以前基本是BBA和特斯拉的天下,小米能杀进来并被认可,说明它不仅在大众市场有竞争力,在豪华品牌的地盘上也开始有了话语权。

第三个故事,关于手机:从”全面对标”到”局部超越”。手机是小米的基本盘,也是它高端化最难啃的骨头。这次小米17系列,直接跳过”16″,产品矩阵从”两杯(标准版、Pro版)”变成”三杯(标准版、Pro、Pro Max)”,产品线全面对标iPhone17。这种正面硬刚的底气从哪儿来?仔细对比会发现:在屏幕技术上,小米17系列已经能跟iPhone17系列掰手腕;在影像系统上,小米的计算摄影和夜拍能力达到顶级水平;至于续航,小米17标准版搭载了7000mAh电池,几乎是iPhone17的两倍。可以说,小米现在有底气跟苹果同台竞技。更值得关注的是,小米在17Pro上做出了”妙享背屏”。这块位于相机模组旁的背屏,可以显示时钟、音乐控制、通知信息,甚至可以作为后摄自拍的取景器。要知道,”为手机增加第二块屏幕”这个想法,其他厂商也想做,苹果甚至曾经申请过类似的环绕屏或双面屏专利,但一直没有转化为成熟的商业产品。这背后的难点很多。举个例子,增加这块屏幕,必然会带来更高的功耗、更大的机身厚度和重量,甚至牺牲宝贵的内部空间,这对于极其强调续航和手感的手机来说,代价巨大。小米最终在硬件、软件和功耗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在业界困扰的交互创新上领跑了一步。此前,iPhone是手机创新的风向标,但近几年,苹果更多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在这种情况下,手机圈需要有人站出来,为手机探索更多可能性。

这三个故事串起来,就是小米这五年的”改变”:它不再是一家聪明的”互联网公司”,而是一家敢于在硬核技术领域下重注的”科技公司”。

一套打法,通吃三个战场

如果将小米在手机、芯片、汽车三个领域的打法放在一起研究,你会发现,它并不是一次次孤立的突破,而是遵循着一套可以跨行业复制的方法论。

首先是时机的选择。小米在手机高端化、芯片自研和造车三大领域的切入时机,都踩在行业的”拐点”上。踩中一次可能是运气,但连续踩中三次,说明小米确实看得准、下手快。手机高端化从2020年起全面发力。此时的小米,已经在主流价位段站稳脚跟,积累了足够的技术实力和品牌认知。恰逢5G换机潮兴起,高端安卓市场又因华为受外部限制而出现空间。小米抓住了这个窗口期,向高端市场进军。芯片项目在经历了早期”松果”的探索与挫折后,小米选择了更成熟的时机。玄戒O1于2025年发布,背景是台积电3nm工艺从2022年底开始量产,到2025年技术相对成熟,降低了流片风险,同时市场对自主芯片的需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汽车项目于2021年宣布入局、2024年产品上市。这个时间点恰到好处——传统燃油车向电动车转型的关键窗口期;智能化刚刚兴起、但还没有形成绝对的技术壁垒;新势力们还在摸索商业模式,传统车企转型还在摸索。小米看准了这个”新旧交替”的空档期,既避开了早期的技术不成熟,又赶在了市场完全固化之前。

再看投入的方式。小米在这三个领域选择了同一种策略:重注投入、一步到位,直接对标行业最高标准。这其实反映了小米对自身能力边界的精准判断,知道自己的优势,也清楚哪些短板可以通过资源投入快速补齐。手机高端化方面,小米没有选择渐进式升级,而是直接挑战最高水平。在影像系统上,小米与徕卡合作,在旗舰机型上率先使用一英寸大底传感器,这是当时安卓阵营的顶级配置。在快充技术上,小米率先推出120W有线快充,远超当时iPhone的充电速度,并在实验室中展示了200W超级快充技术,8分钟充满4000mAh电池。芯片方面,小米选择自研,团队达到2500人,投入135亿,直接瞄准3nm这个全球最先进的制程。在汽车制造领域,小米承诺十年投入100亿美元,一开始的目标就是要做”50万以内最好看、最好开、最智能的轿车”,第一款车定位中高端市场,直接挑战特斯拉Model3的价格区间。在制造端,小米汽车超级工厂引入超过700个机器人,实现车身车间关键工艺100%自动化,综合自动化率91%,这个制造标准已经达到了豪华品牌的水准。

这些技术突破的背后,是小米过去5年(2021年-2025年)累计超过1020亿元的研发投入。未来5年,小米将再投2000亿元。最值得其他厂商研究的是竞争策略。小米并非在所有维度上都与对手正面硬刚,而是寻找差异化的突破口,也就是”对角线战略”。在手机领域,选择兼容而非对抗。在国内厂商普遍将苹果视为对手时,小米17系列反而支持与iPhone的互联互通,比如,可以在iPhone上接收小米手机的通知并回复消息,还支持Mac无线副屏、触控ID解锁等功能。这种兼容本身就是一种高端化成功后的自信:小米不怕对比,有信心同代同级地直面iPhone。至于芯片领域,当其他国产手机厂商都在用高通骁龙、联发科天玑等第三方芯片时,小米坚持自研芯片,虽然冒险,但借此避开了中低端市场的同质化竞争,直接在高端市场建立了技术壁垒,在产品定义、迭代节奏上也有了更大的主动权。汽车领域的策略也不是简单地在续航、加速这些传统指标上跟特斯拉比,而是把原本只有法拉利、劳斯莱斯、保时捷等豪华车才提供的定制服务,带到30万元价格段。比如紫水晶车漆采用双层清漆精抛工艺,工艺媲美劳斯莱斯和宾利;龙胆蓝内饰使用欧洲白蜡木饰板,连安全带都有不同颜色可选。小米这种做法,重新定义了这个价位的车应该提供什么。

总结而言,小米的这套打法可以概括为:在精准判断行业变革时机后,重注投入,找准自己擅长的地方建立优势。

小米跨界造芯造车破局:高端化三线突破揭秘插图

小米模式,其他公司学得会吗?

放眼全球,能同时在手机、芯片、汽车三个高壁垒领域都拿出有竞争力产品的公司,小米可能是目前唯一成功的案例。苹果拥有顶级的手机和芯片,但汽车项目历经十年波折后最终取消;特斯拉深耕电动车,但手机传言多年从未成真;三星有手机和芯片业务,但在汽车行业主要是供应链角色。国内的华为在手机和芯片领域建树颇丰,但汽车业务采用的是合作模式;比亚迪是汽车和电池领域的巨头,但手机和芯片并非其主业。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是因为小米的成功集齐了四大特质,而这些条件很少有公司能同时满足。

条件一是难得的”天时”。在2020年-2025年这短短五年内,三个行业几乎同时出现了历史性的机遇窗口:手机高端市场因外部因素出现格局松动,3nm芯片工艺的成熟降低了自研门槛,电动化智能化开始重塑汽车产业格局。这三大浪潮在同一周期内交汇,并被小米连续捕捉,是其”三线作战”能成功的大背景。

条件二是独特的跨界”基因”。小米从诞生之初就不是纯粹的硬件或软件公司。通过制造手机,它掌握了硬件生产;通过打磨MIUI,它积累了软件开发和用户运营能力;通过孵化生态链,它学会了复杂的供应链管理。这种在”硬件+软件+互联网”之间自由切换的跨界整合能力,是小米能打造全球独一份”人车家全生态”的核心。这种基因带来的生态优势,让小米在每个领域都不是孤军作战。用户买了小米手机,更容易接受小米汽车;有了小米汽车,对小米家电的需求也会增加。这种协同效应别人很难学。相比之下,传统汽车厂商擅长制造,但在软件和用户运营方面相对薄弱。互联网公司精通软件和服务,但对硬件制造几乎是门外汉。芯片公司技术实力强,但缺乏面向消费者的产品经验。

条件三是庞大的用户”资产”。小米积累至今的7.31亿月活跃用户,意味着拥有天然的种子市场、更低的试错成本。小米汽车的初期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其核心用户”用脚投票”的支持。这些用户不只是购买者,更是传播者,他们能形成强大的口碑传播网络。这种基于真实体验的口口相传,比任何广告都更有说服力。这种用户信任度是用十几年时间慢慢建立起来的,在这个流量越来越贵、获客成本越来越高的时代,相当难得。

条件四是关键人物的”决断”。雷军作为创始人,既具备技术背景和商业嗅觉,更重要的是拥有足够的魄力来推动高风险、长周期的战略投入。在很多大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决策往往需要经过复杂的流程。股东关心短期回报,职业经理人倾向于规避风险。这种情况下,”十年投入100亿美元造车”这类大胆的决定很难通过。关键人物的决断力,在特定阶段是一家企业实现超常规发展的关键。

小米”干啥成啥”,是这四个条件的组合:历史性的机遇窗口、独特的跨界能力、庞大的用户资产以及关键人物的决策魄力。这四个要素环环相扣,共同造就了小米的今天,也决定了这条路难以被其他公司简单复制。

不过,小米2020年-2025年”三线作战”的表现,却像一面棱镜,折射出未来科技产业竞争的几个关键趋势,为行业提供了一些启示。

最重要的一点是,用户的需求变了,他们要的不再是单一的产品,而是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这意味着,只专注于某一个领域的公司,可能会越来越被动,竞争格局也不再是”iPhone对小米手机”、”特斯拉对小米汽车”的单点对抗,而是演变为苹果生态对战小米”人车家全生态”。小米的优势在于,当其他厂商为了用户体验的连贯性寻求外部合作时,它本身已经拥有完整解决方案。

另外,小米的”三线作战”还带来了一个意外收获:加速了不同行业间的经验流通。例如,小米汽车的成功也让更多汽车同行不再只是埋头造车,而开始重新审视用户运营的价值。这种跨行业的经验交流,对多个产业的创新和发展都有益。

那么,小米这套打法,其他公司能学会吗?答案或许是:方法可以学习,但路不一定能走通。因为每家公司的基因、所处时机和资源禀赋都不同。但小米的探索至少证明了一个道理:真正的护城河,不是把自己围起来,而是让别人无法围住你。

最新快讯

2025年11月16日

02:59
《十万个冷笑话》系列作者寒舞C近日正式官宣,备受瞩目的第三部电影已正式启动制作流程,暂定片名为《十万个冷笑话:∞》,具体的上映时间尚未公布。自2017年第二部剧场版上映以来,粉丝们已经整整等待了八年时间,此次消息一经发布便迅速引爆了网络热议。艾尔平方官方微博也第一时间在评论区确认,此次电影制作将由卢恒宇和李姝洁工作室联合承制,为影迷们带来了更多期待值。 作为...
01:11
截至2025年9月底,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已成功突破1亿千瓦大关,这一数字较“十三五”末期实现了超过30倍的惊人增长。在全球范围内,中国新型储能的占比已超过40%,稳居世界首位,彰显了我国在能源存储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强大实力。 2025年上半年,中国储能企业新增海外订单量达到163吉瓦时,同比增长率高达246%,这一亮眼成绩充分展现了国际市场对中国储能技术...

2025年11月15日

23:51
原道耳机今日下午正式官宣,携手知名调音师NICEHCK与知名音频品牌KOJIE联袂打造的限量版EBX25Ti LUDENS耳机将于11月18日震撼发售,首发售价2699元。这款备受瞩目的Hi-Fi耳机以钛合金腔体为框架,采用平头式动圈设计,通过精密CNC铸造工艺有效抑制谐波与共振干扰,显著提升瞬态响应速度与背景纯净度,为用户带来极致的听觉体验。 EBX25T...
23:20
儿童智能玩具安全再引关注 FoloToy紧急叫停AI泰迪熊销售 近期儿童智能玩具领域再起波澜 FoloToy公司突然宣布暂停销售其备受瞩目的AI驱动泰迪熊Kumma这款被誉为科技与童趣完美结合的玩具如今却因安全问题陷入舆论漩涡。据权威安全组织披露在严格测试中发现Kumma在特定情境下会提供点燃火柴的详细步骤教程更令人震惊的是其内置的对话系统还涉及不适宜儿童接...
23:20
宝马M部门负责人Frank van Meel近日正式官宣,品牌将推出一款专为赛道打造的M2专属Track套件,计划于2026年正式发售。这款高性能套件将全面升级车辆的空气动力学性能,核心配置包括前翼片、主动式分流器和大型后扰流板,配合经过特殊调校的高性能赛道轮胎,以及可精准调节的避震系统,旨在将M2的赛道表现推向全新高度。值得注意的是,该套件在保留车辆合法上...
23:20
11月15日,备受瞩目的红旗HS6 PHEV正式拉开预售帷幕,标志着红旗品牌在新能源领域再添重要力作。这款中大型插电混动SUV凝聚了红旗的精湛工艺与前沿科技,共推出三款车型,预售价区间设定在17.88万至22.88万元,为消费者带来兼具性能与经济的优质选择。 红旗HS6 PHEV作为插电混动技术的代表,完美融合了燃油动力与电动驱动,不仅展现出强劲的动力性能,...
22:45
212越野车官方公众号近日发布重磅消息,正式预告将在2025年广州国际车展上集中展示多款T01系列衍生车型。从发布的预告图中可以清晰看到,此次亮相的新车阵容将包含极具特色的软顶敞篷版、硬朗皮卡版,以及采用独特涂装设计的限量版车型,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 T01系列作为212越野车的明星产品,搭载了先进的2.0T GDI涡轮增压发动机与精密的8AT自动...
22:45
2025年11月15日,一场聚焦青少年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科技教育的盛会——青少年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科技教育研讨会,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隆重举行。本次研讨会汇聚了科研机构、学校及科技企业的精英力量,共同探讨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为科技教育发展注入新活力。 本次活动由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通州区教委和怀柔区教委联合主办...
22:45
2025年11月15日,上海隆重举办核电技术创新论坛,并正式发布核电产业“十五五”发展规划。上海市核电办公室在会上透露,在刚刚过去的“十四五”期间,上海核电产业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总产出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创新资源加速向上海集聚,成功推进了“国和一号”核电站、高温气冷堆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示范工程,产业生态体系也日趋完善。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上...
22:45
《使命召唤:黑色行动7》公测首日表现引发广泛关注,但数据显示其热度远不及预期。据外媒Notebookcheck最新报道,这款游戏在Steam平台上线仅12小时,最高同时在线玩家数仅为7.7万人,这一数字与EA旗下《战地6》首发当日的74.7万峰值形成鲜明对比。值得注意的是,《战地6》不仅刷新了自身系列的新纪录,更一举超越了《使命召唤》系列此前保持的49.1万...
22:14
谷歌Android团队最新发布的技术报告揭示了Rust编程语言在系统开发中取得的突破性进展。随着Rust在Android平台上的深度应用,系统安全性与开发效率实现了显著提升,这一成果标志着移动操作系统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报告指出,2025年Android内存安全类漏洞占比首次低于20%,这一数据充分证明了Rust在提升系统稳定性方面的卓越表现。 目前Andro...
22:14
美国加州联邦陪审团于当地时间周五作出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裁决,认定苹果公司在Apple Watch血氧检测技术方面侵犯了医疗科技公司Masimo的专利权。该专利争议的核心聚焦于运动模式与心率通知功能,陪审团最终裁定苹果公司需向Masimo支付高达6.34亿美元的赔偿金。面对这一判决,苹果公司已明确表示将提起上诉,展现出其在专利纠纷中的强硬立场。 Ma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