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市值榜(ID:shizhibang2021),作者:武占国,编辑:贾乐乐,微新创想经授权转载。|GUIDE|■电商和快递的相互奔赴■为什么要跨界到对方地盘?■跨界的难点是什么?顺丰也想成为下一个东方甄选?最近顺丰在微信小程序低调上线直播带货,带货产品主要为生鲜水果等助农产品,顺丰踏上了现在最火的直播带货风口。这已不是顺丰第一次尝试踏入电商赛道,2010年推出综合电商平台,第二年拿到支付牌照,2012年又推出生鲜电商“顺丰优选”。后来O2O便利店、社区团购、跨境电商、无人零售,这些电商热门赛道,顺丰都没落下。顺丰之外,通达系也尝试过涉足电商,没有结果,都是“重在参与”。相比于快递涉足电商,更多的剧本是,电商企业挺进快递行业。比如京东从一开始就自建物流,阿里的菜鸟,先是快递企业信息服务者角色,如今也走向了自营,唯品会曾经有快递品牌品骏。抖音电商GMV不断创新高后,对抖音自建物流的传言不断,近期,就有传言称抖音要收购韵达,后来双方都辟谣了。电商是否早晚会走上自建物流之路?物流快递企业为什么把手伸到“衣食父母”的地盘?各自的优势以及阻力是什么?本文将回答这些问题。

电商与快递的跨界融合,正成为一场双向奔赴的探索之旅。从最早自建物流的民营企业美的、海尔,到京东、菜鸟等电商巨头,再到顺丰、通达系等快递企业,这场跨界大戏精彩纷呈。电商企业为何要进军快递行业?快递企业又为何要跨界电商?背后的动因与挑战究竟是什么?

01电商VS快递:互相跨界

最早自建物流的民营企业并非京东,而是美的、海尔等老牌家电企业。这些企业建立物流体系,主要是为了运送大型的家电产品,尤其是海尔的日日顺物流,2013年估值高达43亿元,还获得了阿里的战略投资。电子商务兴起后,以京东为代表的电商企业将线下数码家电通过线上销售,京东也成为第一批自建物流的自营类电商。快递属于物流行业的分支,也是随着电商快递发展而兴起的快递企业,通达系的发展壮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淘宝、天猫。

起初,阿里的态度是坚决不做快递业务,不与通达系竞争。后来,阿里开始通过入股通达系的形式实现物流的布局。今年,菜鸟集团高调入局,亲自下场做快递,主打半日达、当日达以及次日达。近两年,传言跨界最多的是拼多多和抖音。2020年,拼多多订单总量达383亿单,日均订单总量1.05亿单,同比2019年增幅94%。2021年,拼多多日均订单总量超1.6亿单,增幅52.4%。GMV已赶上京东,拼多多布局快递,庞大的订单量是它的底气。去年年初,多多买菜要做快递代收的业务在业内传开,先是“多多驿站”开通抖音账号,不到一周又在APP上线快递代收的申请接口。据媒体报道,多多买菜已与中通、圆通、申通、韵达、中国邮政等快递公司签署协议,打通签收系统。当时,外界都在猜测,拼多多是否通过快递驿站切入快递赛道。

直播带货大火后,抖音跨界快递行业的传言就没断过。2021年,抖音成立两家公司,分别涉及物流和供应链。在物流和仓储上,字节已经投资了不少于10家的机器人公司。抖音跨界快递,似乎只是时间问题。快手也一样,在末端试水过“按需配送”服务,也成立了供应链公司。可以看到,头部电商平台,不是在做物流就是在做物流的路上,至于能不能做成,谁能做成,还没有确定的答案。

快递跨界做电商,却有一种“前赴后继却屡战屡败”的壮烈。电商、跨境电商、社区团购、严选模式,快递公司从不缺席。除了上文提到的顺丰屡次尝试电商之外,2013年,中通快递旗下的B2C电商平台“中通优选”开始内测,韵达在2015年上线跨境电商平台“UDA优递爱商城”,后来社区团购火的时候,韵达也上线溜达社区购业务。2016年,圆通上线生鲜电商平台“鲜果优派”。从结果来看,无论是顺丰,还是四通一达,上线的电商平台,有的已经关了,仍然运营的大多不温不火,很多商品都处于暂不供货的状态。

02为什么电商跨界快递?

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传统零售还是新零售,总是围绕“多快好省”做文章。电商刚刚兴起的时候,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质量跟不上,暴力装卸货问题严重,经常有客户因为物品损坏而投诉,而京东主要经营的是数码家电,手机、电视、冰箱等都属于易碎品,运输过程需要避免震动和颠簸。因此,京东对物流的布局更早。“快”和配送环节的“好”是京东持续了很多年的核心竞争力。

淘宝介入物流,是“多”所驱动的。2009年,淘宝天猫第一届双十一,此后四年,电商行业的爆发式增长,中国网络零售交易额增长率是这样97.9%、55.4%、67.5%、42.8%。就在双十一的第二年,快递企业开始出现爆仓现象,2011年快递企业的爆仓现象受到大范围关注。为了解决频繁出现的爆仓问题,2013年,阿里以快递企业信息服务者角色切入快递行业,成立菜鸟网络,十年来,对快递的控制逐渐加强。

随着电商变得成熟,消费者的选择更多,要求也变得更高、更多元。他们不仅关注产品的价格和品质,还注重购物的便捷性、服务人员的专业性和态度、售后服务等方面的体验。每一个需求都可能催生新的市场、新的模式,比如“有趣”成就了内容电商,对“快”的极致要求,让即时零售成为新的大厂争夺地。打天下的时候,“快”“多”都是进攻的长矛利剑,但随着电商趋向于基建化、同质化,单个优势不再那么明显,补短板就成了守城的重要因素。

所以京东在补充三方商家的商品、把低价提到重要位置,淘宝在大力发展直播业务和布局自营物流,拼多多在搞品牌上行,抖音推出货架场景等泛商城,部分原因是希望提升商家复购。搞物流,提升配送的质量和效率,也是在补充短板,增加电商业务的竞争砝码。物流,也是供应链的重要构成。现在,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移已经是确定性趋势,物流环节的数字化、智能化,除了“快”,也能影响产品的品质与价格。布局物流更是电商的长线考虑。除了与电商业务协同,物流本身也是一个比较具有成长性的行业。

从国内来看,观研天下预计到2029年物流行业市场规模将达16.8万亿元,年均增速达61.25%。其中,工业品物流是重要角色。比如京东物流已经把业务从电商零售扩展到企业工业品的配送服务,截至去年年底,京东物流在全国运营1500个仓库,全球80多个保税仓库。电商和物流这对好“搭子”还可以在海外复制,找到新的增长点。

03跨界难在哪里?

电商跨界物流行业的第一个关键因素是,是否具备资金实力。物流行业的产业链包括上游基建、设备、仓储地产,中游提供运输、仓储以及信息管理服务的企业,下游对货物运输需求的企业和个人。成立一家快递公司需要建设转运中心、购买运输车、快递信息系统,这些投入需要大量的资金,典型的重资产模式。京东跨界自建物流,从一开始就不被外界看好,2013年,高领资本给京东投资3亿美元,京东才能继续坚持自建物流。

第二,是否具备规模效应。比如唯品会在2012年上市后,也做了类似京东的自建物流,但是2018年唯品会放弃自建物流,转向和顺丰合作。唯品会放弃自建物流的原因,平台订单量不足,尚未形成规模效应,2018年,唯品会GMV只有1310亿元,而京东是1.7万亿元,相差13倍。规模不够的还有小米,2018年,小米切入快递的模式类似菜鸟,通过信息服务的方式切入,经过4年多的运营,今年年初小米快递业务停止运营。

相比唯品会和小米,拼多多和抖音的规模已经很大,2022年,GMV分别超过3万亿元和1.5万亿元,对于跨界做物流他们虽然口头一直不承认,但却动作不断。再来看快递布局电商。快递跨界电商,门槛很低,只需要上线一个电商入口,然后通过第三方厂家拿货,再通过物流配送,就算是上线了电商业务。但做大很难。在与电商的合作中,快递公司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所以才会频频以低价抢市场,甚至爆发低于成本价的恶性价格战。也正是因此,快递公司希望向电商进攻,抓住利润的源头。

那么,快递做电商有什么优势?只有一个字,快。这一点在农产品上很重要,快递公司以往的跨界、顺丰现在的直播带货,多和生鲜有关。如果物流公司愿意让出物流部分的利润,有机会做到省。在“多”和“好”上面,物流的角色基本没有加成。“多”“好”和“省”往往是相互关联的,采购销量大,就有商品价格上和品质上的优势。所以,物流做电商具有确定性的优势,其实只有一个“快”字。

有人会说,那东方甄选开始的时候连“快”的优势也没有,不也跑出来了吗?那现在东方甄选的物流需求,顺丰会拒绝吗?会因为不是自己家的物流需求,就降低品质、降低速度吗?答案是不会。所以,“快”并不是差异化的优势。其他的要素,比如“多”“好”“省”“有趣”,都是和用户数量、质量相关的。理想的正循环是:内容越有趣,用户越多,需求越多,愿意合作的供应商越多,商品品质越可控,价格越有优势。而这些,快递公司和其他的商家、直播间、品牌基本在同一条起跑线上,都需要从流量端、选品、营销等方面构建运营体系。

物流做电商,也只有到了一定规模之后,才能将“快”以及“省”变成消费者认可的优势。国际市场也是这样,电商做快递不鲜见,而快递跨界做电商的几乎没有,都是围绕主营业务做大规模,或者是内生式发展,或者是外延式并购,收购在电商快递和物流领域内具有专长的企业。比如联合包裹于2014年10月收购专门从事电商快递服务的i-Parcel,增强了其在低成本电商快递服务市场的竞争力;联邦快递2014年12月收购Genco逆向物流公司,增强了其在电商退货方面的处理能力。

当然,在电商纷纷自建物流平台的当前,虽然快递做电商没有什么优势,却也是必要的尝试。

参考文献:
[1]《中国物流行业发展深度分析与未来投资研究报告》观研天下
[2]《对电商与快递跨界竞争的思考》 国家邮政局发展研究中心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微新创想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微新创想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http://www.idea2003.com/。

最新快讯

2025年08月05日

20:24
智界汽车于8月5日发布新款S7车型官方图片,正式宣告这款纯电轿跑即将于8月8日开启预售。官方透露,新款S7将迎来多项重要升级,不仅首次搭载智界家族式图形车标,还将引入与R7同款的极光绿专属车漆,为用户带来更具辨识度的视觉体验。 从发布的官图中可以看出,新款S7延续了纯电轿跑的动感定位,车头设计保持简洁风格,大灯下方依然保留着独特的装饰板元素,这与新款R7将装...
20:23
8月5日,思维列控正式发布其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全面展现了公司上半年的经营成果与市场表现。报告显示,思维列控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了6.89亿元的营业收入,相较于去年同期大幅增长23.35%,这一成绩充分体现了市场对该公司产品与服务的持续认可。更令人瞩目的是,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了3.04亿元,同比增长率高达59.76%,这一显著提升不仅彰显...
20:23
2025年8月5日,回盛生物(股票代码SZ 300871)在总部会议室隆重举行第三届第二十三次董事会会议。本次会议采用现场方式进行,与会董事围绕公司发展蓝图展开深入讨论,重点审议了《关于聘任轮值总经理的议案》等多项关键议题。作为兽用原料药及制剂领域的领军企业,回盛生物始终致力于为畜牧业提供高品质的药品解决方案。数据显示,2024年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中,兽用原...
20:23
8月5日晚间,天力锂能(SZ 301152)发布重要公告,宣布公司董事李明因个人原因正式申请辞去董事职务。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卸任董事一职,李明仍将选择留在公司内部继续工作,这体现了公司对核心人才的重视与挽留。作为一家专注于锂电材料领域的领先企业,天力锂能的业务结构高度聚焦,2024年锂电材料相关业务占比高达97.36%,显示出其在该细分市场的深厚积累与核心竞...
20:23
8月5日晚间,天力锂能(SZ 301152)发布重要公告,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公告显示,公司共同实际控制人王瑞庆、李雯、李轩在本次股份解除质押后,累计质押股份数量仍高达2552万股,占其所持公司股份的54.44%。这一数据凸显了管理层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 作为国内锂电材料领域的领军企业,天力锂能2024年营业收入中,锂电材料业务占比高达97.36%,展现...
20:23
8月5日,A股市场迎来强劲反弹,三大指数齐刷刷收涨,沪指强势重回3600点整数关口上方。其中,国防军工板块表现尤为抢眼,整体升势持续发酵,相关ETF(512810)更是盘中大涨1.59%,一举创下自2022年8月以来的新高。值得注意的是,该板块成交额已连续三个交易日突破亿元大关,市场热度持续攀升。板块内45只成份股全线上涨,商业航天概念更是领涨全板块,航天智...
20:23
2024年,上海莱士首席财务官陈乐奇的薪酬达到292.83万元,较上一年度下降了20.03%。这一变化与公司股价的同步下滑形成鲜明对比——同期股价下跌9.75%,总市值缩水至479.26亿元。值得注意的是,陈乐奇目前仍身兼多项高管职务,其薪酬水平远超上海医药生物行业平均水平113.91万元,凸显其在公司中的关键地位。尽管公司全年营收实现81.76亿元,同比增...
20:23
2025年8月5日,备受瞩目的金融界传来喜讯,博时基金官方宣布其精心打造的第四只债券ETF产品规模成功突破百亿大关。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不仅彰显了该产品的卓越市场表现,更为广大投资者开辟了全新的固定收益类资产配置渠道。作为市场上为数不多专注于债券市场的ETF产品,其持续领跑的态势充分印证了投资者对稳健型投资工具的迫切需求。随着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越来越多的投资...
20:23
Raymond James近日发布最新市场分析报告,正式将Axon Enterprise的股票目标价从原先的645美元上调至855美元,涨幅高达32%。这一显著调整背后,是分析师团队对Axon Enterprise未来市场表现的高度认可。报告指出,公司近期在技术创新、客户拓展及盈利能力方面均展现出强劲动力,为股价上调提供了坚实支撑。分析师们普遍看好Axon ...
20:23
恒生银行(00011.HK)于8月5日在香港市场成功执行例行股份回购计划,斥资约2271.7万港元回购20万股股票。本次回购的每股价格区间在113.1至114.2港元之间,彰显了恒生银行对自身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作为香港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此次回购操作是恒生银行根据既定策略实施的常规性财务动作,旨在优化公司股权结构,提升股东回报。通过在特定价格区间内稳定回购股...
20:23
澄天伟业最新公告揭示股东减持动态 341.86万股占比近3% 8月5日,澄天伟业正式发布股份减持公告,披露了公司股东徐士强与冯澄天在特定时间窗口内的减持行为。根据公告内容,两位股东自7月21日起至8月5日期间,累计减持公司股份达341.86万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高达2.96%。此次减持计划已顺利完成所有流程。 在减持操作方面,两位股东根据实时市场行情,灵活选...
20:23
2025年8月5日,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史上迎来重要里程碑——全国首个大规模"风光同场"市场化项目正式获批用海。该项目位于上海奉贤区杭州湾北岸,通过与已建成的奉贤海上风电项目形成协同布局,开创了风能与光伏资源高效共生的先河。据悉,奉贤1#海上光伏项目规划装机容量达500兆瓦,预计年发电量将突破8.3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0万吨,为我国能源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