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的数据分析领导者已将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日常工作,其中31%更是将其应用于代码编写领域。这一发现来自分析平台公司Alteryx于8月15日发布的一份报告,该调查覆盖了澳大利亚、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地的300位数据领导者,深入探讨了他们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使用现状及潜在顾虑。
调查数据显示,企业主要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于内容生成(占比46%)、分析洞察总结(43%)、分析洞察生成(32%)、代码开发(31%)以及过程文档编写(27%)。尽管大多数企业对人工智能表现出浓厚兴趣,但实际应用比例仅为13%,这些企业正积极优化现有AI模型。另有34%的企业正处于从试点项目向生产环境过渡的关键阶段,逐步将生成式AI解决方案投入实际应用。
在已采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企业中,55%表示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益处,34%更是体验到显著成效。这些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提升市场竞争力(52%)、增强系统安全性(49%)以及优化产品性能或功能(45%)。然而也有10%的企业表示尚未感受到AI带来的直接好处,另有1%的企业认为当前阶段应用AI还为时过早。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生成式人工智能战略的推进往往由特定领导者驱动。98%的企业确认其AI部署由内部领导者主导,其中CEO推动者占30%,IT主管指导者占25%,首席数据或分析官牵头者占22%。相比之下,35%尚未采用生成式AI的企业表示缺乏明确的领导实施计划。
尽管生成式人工智能展现出巨大潜力,但企业仍存在诸多顾虑。数据隐私问题最受关注(占比47%),其次是系统输出结果的可信度(43%)、专业人才短缺(39%)以及领导力缺失(34%)。已采用AI的企业则更关注数据所有权(29%)、数据隐私(28%)和知识产权归属(28%)等核心问题。
为缓解这些担忧,人工监督成为主流解决方案。64%的企业认为只要保留人类对输出结果的否决权,即可安全应用生成式AI。同时,70%的从业者对生成式AI抱有高度信任,认为其能够提供初步快速结果,而人类则负责审核和修改环节。
尽管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企业中的应用尚处起步阶段,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其价值,早期采用者已率先收获红利。生成式AI通过将大规模语言模型与低代码/无代码技术相结合,为数据民主化创造了历史性机遇,有望在业务运营、决策制定及成果呈现等方面产生深远积极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