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智能电动车领域,一场激烈的”造词比赛”正愈演愈烈。从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到麒麟电池,再到弹匣电池、魔方电池和神盾电池,电池技术的命名竞赛层出不穷。同样,在导航辅助驾驶领域,特斯拉率先推出NoA(Navigate on Pilot)后,蔚来、小鹏等车企纷纷推出NoP、NGP等新名词,就连沿用NoA名字的理想也遭遇过马斯克的调侃。随着NoA功能从高速场景向城市渗透的2023年,新一轮智能驾驶造词运动再度掀起波澜:理想聚焦北京望京至顺义的城市通勤场景推出”通勤模式”;小鹏随G6上市发布AI代驾计划今年覆盖50座城市;五菱云朵灵犀版预计在9月上市,其类似功能名为”记忆领航”;智己LS6明年也将搭载”通勤模式”。这场造词竞赛背后,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从一二线城市向全国市场的加速渗透。电池命名大战推动了中国新能源车的爆发式增长,而围绕通勤模式的智驾造词竞争,预示着一场高阶智驾走向全民化的”智驾平权运动”正在启动。
01 脱图中转站
通勤模式是车企在无高精地图高阶智驾技术上的折中方案。今年,华为计划年底前在45城开通城市NoA,小鹏目标是50城,理想则雄心勃勃地瞄准100城。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距离年底不到4个月,开通城市NoA的城市不足10座。究其原因,国内量产的城市NoA普遍依赖高精地图,而高精地图采集成本高昂、周期漫长且监管严格,在非一线城市难以绘制或过审。这一尴尬局面导致大量投入研发的城市高阶智驾功能,仅限于少数发达城市用户使用,既难以收回成本,也无法通过海量数据迭代算法。特斯拉FSD从一开始就选择抛开高精地图,通过提升单车智能上限实现泛化能力。但现实是FSD入华尚在筹备中,国内车企即便拥有高精地图,现有城市高阶智驾在北上广深也时常出现踉跄。直接在二三线城市落地城市NoA目标过于宏大,后果难以想象。
在僵局中,产品经理们凭借场景思维,创造出”通勤模式”这一青春版高阶智驾产品——既然无法在非核心城市实现完整版城市NoA,那就聚焦用户最高频的通勤场景,打造轻量级替代方案。通勤模式的核心是让用户化身AI驾校教练:通过在通勤路线反复驾驶,车辆逐步记忆学习,最终无需高精地图也能在固定路线上实现高阶智驾。这种模式与早年间无人车演示类似——工程师让无人车在固定路线上日复一日行驶收集数据,最终实现”过拟合”效果。但量产高阶智驾最忌讳过拟合,因为无法为每条数万条路线都训练特定算法。要实现高阶智驾的平权,光会造词远远不够。
02 丢开”拐杖”
通勤模式实质上是将原本的高速、城区、泊车场景进一步细分,让有限资源精准投入。虽然更轻量级,但技术难度可能不减反增——因为放弃了高精地图这根”拐杖”。人类驾驶员能在熟悉城市中无导航驾驶,是因为通过多次行驶积累了道路先验信息。而陌生城市即使有导航也易出错,问题在于先验信息不足。高精地图的作用是提供上帝视角般的先验信息,帮助智驾系统在复杂场景下做出正确决策。小鹏、华为等车企虽在去高精地图进程中,目前仍遵循”有图用图”原则。先验信息越丰富,智驾体验上限越高,因此通勤模式必须解决先验信息缺失问题,目前至少存在三种技术方案:
1. 按图索骥派(大疆):提供记忆行车功能,用户记录路线轨迹后,车辆驶入记忆路线即可开启,同时结合实时感知动态调整,并不断更新记忆路线。
2. 高维特征派(理想):采用NPN神经先验网络,将道路信息转化为人类难以理解的高维特征,通过云端聚合特定路线特征,辅助感知系统输出更精确结果。
3. 硬怼感知派(小鹏):通过提升感知范围和算法能力,减少对先验信息的依赖。小鹏XNet感知范围达1.8个标准足球场,百米距离即可识别红绿灯和标志线,但采用BEV+Transformer框架会随距离增加算力消耗,需要通过稀疏化改造等技术优化。
03 规划拟人
解决先验信息问题只是第一步,无高精地图状态下的智驾决策规划才是关键。小鹏自动驾驶副总裁吴新宙曾指出,智能驾驶后续挑战主要来自决策规划。在去高精地图后,静态物体感知精度下降,规控算法需要更灵活应对不确定性。典型场景是,不依赖高精地图的智驾会结合环境感知预测其他物体轨迹,输出”可行驶区域”而非严格沿车道线行驶。复杂交通流下,支持更多目标轨迹预测和更高频路径搜索效果越好,但会大量消耗算力资源。智驾还需具备人类”直觉”——例如在山路鸣笛提醒对向来车,在盲区路口减速防鬼探头。有经验的企业已在决策规划中模拟人类经验:大疆车载采用开放空间规划技术减少对道路假设;小鹏无图智驾会根据交通流左右偏移;特斯拉则展示能赋予智驾”常识”的世界模型。
04 平权之路
尽管各智驾团队在技术上不断突破,但通勤模式要落地更多二三线城市,需要技术、成本、合规等多方面努力。将高阶智驾移植到低线城市实质上是多目标联合优化问题:合规要求、开城速度、用户体验、使用成本需同时满足。合规问题是关键——高精地图需要测绘资质和审核时间,无图智驾的合规路径仍在探索中。例如理想的NPN网络将道路信息加密成高维特征,理论上可保护数据安全,但云端交互仍面临监管不确定性。即使采用曲线救国方法,行业仍会带着镣铐狂奔。今年华为、小鹏、理想均制定激进的无图城市高阶智驾开城计划,目标覆盖45-100城。但”开城”意味着大量实地工作,各团队需派驻人员采集先验信息,智驾运维团队将迎来新一轮扩张。
高阶智驾落地之重,更考验企业成本控制能力。目前城市NoA功能订阅数寥寥,迫使部分企业降价,而标配XNGP的小鹏G6 Max版却成为爆款,说明用户渴望高阶智驾但不愿支付高价。当前实现城市高阶智驾的车型清一色搭载英伟达Orin芯片或华为MDC计算平台+激光雷达,成本居高不下。大疆车载通过双目立体视觉方案,以7枚摄像头和32T算力德仪TDA4 VH,走出低成本实现高阶智驾的路径,其云朵灵犀版将成为20万以下唯一搭载通勤模式的产品。20万以下车型销量占比超50%且持续提升,在20万以下车型实现高阶智驾将激活巨量市场,也是智驾平权的必经之路。小鹏计划明年将自动驾驶硬件成本降低50%,并在15万级市场推出车型。何小鹏两年前认为15万车型做不好智能化,但如今20万以下市场正加速成为高阶智驾主战场。
在头部玩家带动下,智驾降本战火将愈演愈烈,并传导至供应链:4D毫米波雷达挑战激光雷达,中等算力智驾芯片蓄势待发,高集成化硬件更受青睐。当智能电动汽车从电动化进入智能化下半场,新能源汽车从中低端市场崛起的经验或可借鉴——智能驾驶平权大概率将引发另一场汽车品牌与供应链的权力更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