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行业的发展历程一直伴随着争议与挑战。2017年,当这一新兴业态初露锋芒时,许多人质疑其是否属于真正的市场需求。然而,经过数年的市场洗礼,共享充电宝行业在经历了野蛮扩张、资本烧钱、并购重组等一系列波折后,终于迎来了盈利的曙光。8月21日,怪兽充电公布的2023年第二季度未经审计财报,为整个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报告显示,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0.0%,达到10.357亿元人民币;经调整后的净利润为3010万元人民币,环比增长75.8%,成功实现扭亏为盈。
作为共享经济赛道中唯一登陆资本市场的企业,怪兽充电的表现成为外界观察行业变化的重要窗口。回顾过去,共享充电宝行业的发展历程与共享单车相似,都曾经历过疯狂扩张的野蛮时期。为了抢占点位、扩大市场份额,企业们不惜投入巨资进行地推和营销。然而,经过几轮淘汰赛,行业逐渐呈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只有少数企业能够存活下来。
此次盈利的背后,是怪兽充电对成本结构的深刻调整。过去,共享充电宝企业普遍面临“伪需求”的质疑,而近年来“贵”则成为消费者对这一行业的普遍印象。据沙利文报告统计,2017年至2020年间,共享充电宝的租赁价格从0.5元上涨至4元。尽管市场监管总局在2021年6月要求企业限期整改定价规则,但共享充电宝的涨价步伐并未停止。2022年10月底,“共享充电宝1小时扣费99元”的事件再次引发社会关注。
在许多人看来,共享充电宝企业本应赚得盆满钵满,但怪兽充电的财报揭示了行业的真实生存状况。2022年前三个季度,怪兽充电净利润亏损3.77亿元,连续五个季度业绩下滑。亏损的主要原因是高额的营销费用支出,2022年前三个季度的销售费用高达20.77亿元,销售费用率高达92.62%。显然,频繁涨价并不能带来盈利,关键在于如何控制成本。
面对这一局面,共享充电宝企业开始转变思路,将重点放在降本增效上。2023年第二季度,怪兽充电的销售与营销费用大幅下降至2.952亿元,同比下降55.6%,环比也下降了55.6%。这一变化伴随着线下客流量的回归,使得怪兽充电终于迎来了盈利。
怪兽充电的营销费用主要由商家激励、地推人员薪酬和代理商佣金构成。其中,支付给商家的入场费和佣金约为50%至70%,支付给代理商的佣金更高,达到75%至90%。这种高成本的扩张模式,使得营销费用难以降低。如今,行业玩家们开始意识到,降本增效才是扭亏为盈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营销费用下降,怪兽充电的代理商规模和移动电源数量却呈现增长态势。截至2023年6月30日,怪兽充电的服务已覆盖110.9万个点位,其中62%为代理点位,环比增长5.4%。这一数据表明,共享充电宝行业的商业模式更类似于餐饮业的加盟制,纯直营模式已较为少见,头部玩家大多采用直代共营或纯代理模式。
更多的代理,使得怪兽充电的点位扩张速度加快。截至2023年6月30日,怪兽充电在全国拥有110.9万个POI(点位),在线共享充电宝数为800万,累计注册用户数为3.625亿。对比2023年一季度,怪兽充电新增了1530万用户以及80万个充电宝。这一成绩的取得,与行业告别烧钱竞争、进入新阶段密切相关。
回顾过去,共享充电宝行业的竞争最激烈时,商家扮演着场地提供者的角色,拥有极大的话语权。只有占领的线下商家数量越多,企业的获客能力和盈利能力才越强。然而,经过一轮轮的淘汰赛,行业头部效应明显,幸存下来的玩家们开始重新谋求盈利。
如今,共享充电宝行业的需求依然旺盛。艾瑞咨询发布的《2023年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研究报告》显示,超7成以上的手机用户倾向在手机电量还剩10-30%时进行充电,仅有不到一成的用户会在低于10%的电量下才考虑充电。随着线下消费的回暖,共享充电宝行业被认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据艾瑞咨询预测,2023年共享充电宝行业容量有望增至168亿,并于2028年超过700亿规模。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一二线城市消费市场的饱和,下沉市场的潜在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不容忽视。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20年至2025年中国三线及以下城市共享充电宝服务的市场规模增长速度预期将比一线及二线城市快6.3%。此外,预期三线及以下城市共享充电宝服务的渗透率将按比一线及二线城市更快的速度增长,并预期于2025年将达到约40%。
整体来看,与已注册的工商个体户数量相比,共享充电宝可渗透场景数量和类型还有不小的空间。下沉市场消费潜力迸发,是值得关注的增量市场。新的市场,谁先抢到点位,谁就有了先发优势。以怪兽充电为例,其推出的“直助代”计划,通过与当地代理商结成合作关系,快速抢占下沉市场,同时减少了进入新市场的试错成本。
从2023年二季度财报可以看出,怪兽充电在共享充电业务收入上,渠道模式收入占比高达70.7%,其中直营模式收入占比为29.3%。这表明,轻资产、扩张快的代理模式是怪兽充电提高收入的重要手段。
当下的共享充电宝行业,需求持续增长,但竞争焦点已从烧钱扩张转向如何打磨更好的盈利模型和寻找新的增长点。一方面,企业需要提高消费者的使用体验,解决费用贵、充电慢、归还难等问题,通过便捷的借还、高效的充电、合理的定价和优质的服务来增强用户粘性。另一方面,企业仍需在产业链上下功夫,优化原料采购、产品制造和运营模式,最终通过规模效应实现降本增效。
更重要的是,行业走过了烧钱竞争的阶段后,资本市场期待的是一个更稳定、更健康的商业模型。谋求更多的利润和更快的增长,依然是场上选手的长期命题。这需要企业们根据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不断调整发展节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