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快手再掀社交风暴 短视频巨头为何对社交情有独钟
近日,抖音和快手再次向社交领域发起猛烈攻势。据Tech星球报道,抖音正在内测全新社交App“海海”,这已是继多闪、飞聊等产品失败后,抖音在社交领域的又一次大胆尝试。与此同时,快手也在不断优化站内社交功能,推出“附近的人”、“说说”等新玩法,试图在社交赛道上有所突破。当流量增长遭遇瓶颈,内容同质化现象日益凸显,社交似乎成了短视频巨头们寻求破局的关键。
抖音快手密集布局社交功能

抖音近期对社交功能的升级可谓力度空前。新推出的“日常”模块新增醒目创作入口,用户可通过头像旁的“+”号发布图文或视频内容,并设置24小时、3天或7天的限时展示。为增强互动性,抖音还引入了头像色环提醒机制,好友发布新动态时,头像周围会出现蓝、绿、紫等颜色提示,查看后色环自动消失。此外,“日常”支持内容聚合浏览、多态点赞及浏览记录查看,进一步提升了用户体验。群聊功能也迎来多项升级,突破500人上限扩容至1000人,并在作品评论区挂载公开群链接,方便用户一键入群。
快手同样在社交领域动作频频。通过强化“附近的人”板块,快手拓展了闪聊、铁子圈等社交功能,增强用户间连接。新推出的“说说”功能入口位于消息页内,支持图文与视频发布,动态仅对好友可见,可互动评论、点赞与分享,整体形态更接近QQ空间。此外,快手还推出了“小纸条”功能,允许用户向好友或陌生人匿名发送动态,形同新版“漂流瓶”。在站内群聊功能方面,快手也在积极推广,去年举办的超级夏晚就加入了“出发赢门票”抢票互动活动,观众扫码后进入500人大群,发送心愿有机会被明星选中。
短视频平台为何执着于社交

首先,用户在站内天然存在社交与互动需求。快手创始人程一笑曾在2025年光合大会上表示,快手的愿景是构建一个温暖而多元、好内容层出不穷的社区,带给更多人幸福感。抖音创作者大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其聊天日活跃用户持续增长,“合养精灵”与“3D虚拟世界”等新玩法也成功吸引了大量年轻群体。抖音用户菜菜分享道:“我会跟朋友分享视频,因为分享到微信不方便,所以就在抖音上分享。开始聊天后就能激活合养精灵,还能续火花获得积分等等。”
其次,随着各大平台发力内容,短视频平台的内容稀缺性逐渐消失。某业内人士指出,现在很多达人的内容都是全网分发,抖音、快手、小红书、视频号都有,这就导致对于普通用户而言,短视频平台的内容优势在变弱。因此,如何增加用户消费时长、提升用户粘性,成为了短视频平台面临的新命题。
第三,社交场景能为商业变现带来新的玩法和可能性。社交是互联网最高频的应用场景之一,完善的社交功能可以像胶水一样,将平台内的电商、直播、本地生活等业务更紧密地粘结在一起,提升整个平台生态的活力和价值。去年7月,小红书在电商伙伴大会上力推“群聊”,将其作为商家的核心经营路径之一。群聊实质上是品牌商家的私域流量沉淀,做好群聊不仅能维系好用户、提升粘性,还能在群聊场景下获取用户分享交流的信息,为商家进一步了解用户喜好、迭代产品提供新来源。快手的“小纸条”匿名属性,也可能为直播打赏等场景提供新的情感连接触点。

打造新型社交模式面临挑战
尽管抖音和快手的社交布局动机明确且动作频频,但真正做好社交仍面临几座难以逾越的大山。首先,用户心智难以扭转。绝大多数用户已习惯在微信上维护强关系链,而将抖音和快手视为娱乐和内容消费工具。打开抖音的第一反应是看推荐页的内容,而不是查看好友的日常更新或群消息。这种固有的用户认知需要巨大的创新和耐心才能改变。
其次,社交场景“先天不足”。微信的群聊和朋友圈是基于现实社会关系的“刚需”,而抖音快手的社群多围绕追剧、带货等兴趣建立,属于“弱连接”。一旦剧集完结或热点过去,群组很容易迅速冷却,变成“死群”。如何维持兴趣群的长期活跃度是一个棘手问题。

最后,算法驱动与关系驱动的内在冲突。微信朋友圈的活跃度建立在真实的社会关系上,内容分发由关系亲疏决定。而抖音快手的内容流始终由算法主导,这可能会削弱用户进行真实、随意分享的意愿。当用户知道自己的日常动态会被算法评判和分发时,发布压力会增大。
抖音和快手发力社交是一场不得不打,但又注定艰难的持久战。短视频平台虽具备庞大用户基数与内容优势,能通过不断试错来探索用户需求。然而,要突破微信构筑的社交壁垒和用户根深蒂固的使用习惯,绝非一日之功,短期内更是难以打破用户对其“娱乐工具”的固有认知。社交生态建设需长期探索,目前抖快仍处于补足社交短板的初期阶段,尚未形成稳定互动模式。未来,在短视频平台上能否探索出与传统社交平台不同的社交模式,或许才是突围的关键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