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暑热未消,上海前滩的空气中仍弥漫着夏日的燥热。第三届上海市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此拉开帷幕,108个创新项目分为9个专业组,每个项目仅有10分钟的展示时间。这群平均年龄32岁的博士后们,带着明确的使命而来——发挥科研优势,推动产业化、市场化,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挑战自我,争取签约合作,对接资本,助力企业发展。如今,大赛结果揭晓,共产生33个优胜奖,创下历届规模之最、规格之高。今年大赛增设了生物医药与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与食品、海洋开发与应用、金融科技等9个专业领域赛道,吸引了上海全市50个博士后设站单位近400名博士后报名参赛,刷新了历史记录。对于博士后而言,这不仅是展示才华的舞台,更是走出科研圈、实现创业梦想的契机;对于投资人来说,这则是一个高效发掘优质项目的平台,让他们能够聚焦于自己关注的赛道,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这场大赛,正是人、钱、场的完美碰撞,汇聚了无数创新力量,孕育了众多优质项目。
华宇杰,华东理工大学的博士,师从生物材料专家朱麟勇教授,博士期间参与了关节再生及修复相关科研项目,并与上海交大医学院在实验、技术、产品上展开深度合作。后来,他加入上海交大医学院,加入导师周广东教授的团队,投身医学研究。周广东教授于2017年创办了上海软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软馨生物”),成功实现了组织工程人耳从裸鼠到人体的跨越,将活体软骨再生再造技术推向产业化。软馨生物的核心技术聚焦于骨软骨再生,拥有组织工程骨、组织工程软骨、可注射软骨三条产品线,可应用于关节损伤修复、鼻甲重建、唇腭裂、耳再造、鼻再造、颅面部畸形矫治等多种场景。在此次大赛上,华宇杰重点展示了骨软骨再生技术在关节损伤微创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他认为,这一领域应用范围广泛,市场需求巨大,市场规模有望突破百亿级别,尤其对中老年骨关节炎患者意义重大。传统的关节治疗方式,如润滑液注射、抗炎药物或人工关节置换,往往效果不尽如人意。而软馨生物的创新方案,通过组织工程策略,利用患者自体干细胞结合支架材料在体外培养出活体生物关节组织,实现关节损伤的再生性修复,彻底根治疾病,避免晚期关节置换手术的风险。目前,软馨生物已累计开展关节微创再生修复临床研究30余例。华宇杰参赛的初衷,正是希望更多投资人和社会关注这一创新医疗技术,加速产品化和落地应用。
与软馨生物同一年成立的零号源,专注于超支化聚合物合成与特种涂料应用,也是本届大赛的优胜奖获得者。创始人童刚生是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研究员,长期深耕超支化聚合物领域,来自国内该领域理论和应用研究最领先的团队。“所以我们一直致力于实现产业化。”童刚生表示,“市场化才能真正体现技术的价值。”创业初期,童刚生经历了多次公司的成立与关闭,直到2017年与航天八院合作,才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专注高附加值赛道,聚焦航天、海工领域。中国涂料行业历史悠久,相关企业超过万家,但童刚生认为,零号源的技术优势在于其超支化聚合物底层技术,能够通过分子设计和性能调控合成各种特种涂料,无论国内外,其合成技术都处于领先地位。“因此,从技术角度而言,我们有能力、有底气做好产业化。”童刚生说。他认为,本届博士后创业大赛是一个绝佳的机会。零号源的融资计划是3000万元,用于完善团队、研发新技术。张帮周的项目“微生态医疗与产业化应用”,已与张江留创园孵化器签约,达成初步落地意向,未来计划在浦东布局。据了解,这是国内首家提供精准菌群移植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也是鼎晖投资非常看好的项目。鼎晖投资VGC高级合伙人柳丹博士在听完张帮周的演讲后,表示其项目与鼎晖投资关注的赛道高度契合,方向吻合,前景空间广阔,市场价值高。
彭博方的项目“第三代半导体晶圆检测设备”,已与浦东软件园孵化器成功签约。彭博方是复旦大学的博士后,自博士阶段起就一直从事半导体相关技术的研发,产业化是团队接下来的重点。“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半导体晶圆检测的国产化。”彭博方说。第三届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历时四个多月,由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这是一场高质量、高规格的大赛,参赛企业的成熟度远超预期,其中一些企业甚至已实现千万元级别的收入。担任本届大赛创业组评委的健壹资本合伙人林涛表示。
对于参赛企业而言,这是一次充满挑战、未知,但也充满意外收获的活动。在投资人眼中,这些“博士后”们是技术、科研、创新能力都很强的一群人。健壹资本的投资逻辑是投早、投创新、投有全球竞争力的项目,医疗赛道是其主要关注的方向。因此,在林涛看来,医疗赛道的项目,技术和团队同样重要,既要具备学术背景、科研基础和创新能力,也要有工业界经验和商业化能力。担任创业组评委期间,林涛印象最深刻的项目有两个:一个是许梦洋的“结构引导的靶向膜蛋白类靶点的大分子创新药物开发”项目,这是一个纯生物技术类项目,林涛评价其技术新颖、成长空间巨大;另一个是林力的“面向骨-软骨组织整形修复的手术机器人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更多面向医美行业,公司即将拿证,后续发展会更快。根据上海人社局官网公开信息,这两个项目都获得了优胜利奖。林涛表示,具有突破性、创新点,并能实现临床应用转化的项目,在市场上的空间价值会更大。
柳丹的感触更深。在成为鼎晖投资的高级合伙人之前,柳丹博士也曾在美国耶鲁大学留任博士后,也曾有过创业的想法。他对这群参赛的博士后们评价极高,认为他们是最前沿技术的研发者、心智成熟、对行业了解透彻,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申请社会化课题的研究,责任感更强。“好像回到了十年前,那股创业的拼劲依然存在。”柳丹说。在这次大赛中,他印象里有不少优质项目,甚至现场抄写了近一半感兴趣的项目,带回去发给团队做进一步研究。他对这场大赛最直观的感受是,项目足够成熟,多数已经实现落地转化,有些项目还侧重解决中国在某些技术上“卡脖子”的问题。“这是一场高度、深度兼具的大赛。”弘信资本是一家专注投资硬科技、医疗、半导体赛道的机构,去年一年投出了五家上市公司,其中翱捷科技就是一家上海芯片企业。他们投的项目中也多是有博士后团队背景。“他们对方向和前沿科技把握更精准啊,” 弘信资本合伙人郑俊彦说,“博士后思维方式很超前,对任何新技术都有独特且更专业的见解。”郑俊彦在其他大赛上也担任过评委,他认为这场大赛是集聚高端人才的活动,“光‘博士后’这三个字就是一个很大的信息量。”来活动现场前,郑俊彦刚从迪拜回来,接触了一些依靠技术解决油污染问题的项目,所以第一个路演项目,刘懿谦的“海洋油田生产水绿色处理及应用技术装备”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判断,节能、环保是国家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虽然现在来看赛道还很细分,但未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以上投资人的眼中,更大的优势在于市场条件。硬科技、医疗、新能源等一直是热门赛道,这是资本喜欢看的故事,也是政府大力支持的方向。再大的背景,就是上海这座人才济济、机会满满的城市。未来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童刚生有非常明确的计划,他们未来要在三个领域实现突破:一是,依靠零号源的产品和技术,替代进口特种涂料;二是,户外设备领域对特种涂料的大量需求;三是,与大海相关的特种涂料,比如船舶、跨海大桥、海底机器人等。按照计划,公司要在2025年获取军工资质并开拓航天、中车等特定市场,2026年实现海洋防腐及特种涂料稳定供货,2027年完成科创板上市。童刚生表示,现阶段,公司需要社会化资本的支持,去扩大业务、产品、技术和团队规模。在这场大赛上,他最大的心得和体会是,氛围好,鼓励博士后往产业化的道路上走。其次,他现场观察发现,每一个做得很好的企业,背后都有一个整齐的团队,他们往往优劣互补、执行力度强,形成一个很刚硬的铁丝网。软馨生物有两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建立生物关节生产线1条、获得1项创新医疗技术临床收费项目、至少1项CFDA医疗器械注册证;第二个五年计划是,实现产能饱和、产值过亿的产业目标,启动企业总部、研发中心、新的生产中心建设,扩大适应症范围等方向的开发。华宇杰的短期目标是,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尽快把生物关节再生技术推向市场。他在这场大赛上的收获是,博士后要走出科研平台,才能更好地创造社会价值。精神上的满足是,给博士后一种创业的感觉,还交到了很多新朋友。
投资人的建议是,不要全职创业,先找好团队。博士后创业天然的劣势是运营管理、财务、社交商业化等能力的欠缺,要跟行业里更资深的人士合作,搭建一个全方位的集体。其次是找钱,积极对接资本,保证资金链的安全。时间上要抓紧,尽量在更短的时间内做更多的事。产品、技术要保持差异化和创新。要看得更远、定位国际化。林涛在评分环节会问参赛选手技术原理方面的问题,比如临床需求、生物学机制、研发竞争状态等,以及商业化前景、市场空间等问题,这些也是博士后创业者会面临到的困难和挑战。柳丹更具体的建议是,必须要走到产业当中、了解市场需求。郑俊彦提醒,不要卖房卖家产、从自己兜里拿钱,每一步的商业计划书要做好,提前规划。
从结果上来说,第三届上海市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不仅给博士后们搭建了施展创新创业才华的舞台,也为高校与地区共建人才培养培育、产学研融合、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深化合作的契机。对获得优胜奖的博士后,将直接纳入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一次性给予30万元的资助。对获得优胜奖的博士后,择优推荐参加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2023年“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大赛。创业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对于“不完美”的博士后,他们需要别人搭建一个舞台展示自己,也需要主动拥抱市场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