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砺石商业评论(ID:libusiness),作者:金梅,编辑:刘学辉,微新创想经授权转载。6500字,深度解析钻石行业运行的底层逻辑。戴比尔斯的这句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被誉为“20世纪最成功的营销骗局”。科学家揭示:钻石并非地球诞生之初就存在,而是在高温高压的地幔层中形成,地球内部蕴藏着1000万亿吨钻石,却因开采条件苛刻和垄断企业的囤积居奇而难以获取。从一名水泵租赁商到掌控全球90%钻石业务的巨头,戴比尔斯如何用智慧铸就商业神话?作为全球最大的人造钻石出口国,中国钻石之乡河南柘城县能否撼动戴比尔斯的霸主地位,这成为中国读者最为关注的话题。
01 开篇:钻石传奇的序幕
人类与钻石的缘分可追溯至3000年前的古印度。17世纪前,人们坚信只有印度才能产出钻石,西方列强为此展开疯狂掠夺。直到18世纪30年代,巴西发现新矿,列强又涌入巴西疯狂开采了130余年,最终导致资源枯竭。然而彼时全球钻石年产量仅数磅。直到19世纪70年代,一位年轻人在南非橘子河畔发现了大量奇形怪状的晶体,世界各地的人们蜂拥而至,抱着发横财的梦想在此安营扎寨。很快,成吨的钻石从地下涌现。就在人们疯狂淘金之际,一个英国小伙罗兹却另辟蹊径,做起抽水机租赁生意。他被称为英国殖民扩张时期的“单枪匹马英雄”,不仅渴望将整个地球纳入英国统治,甚至梦想征服月球。1853年,罗兹出生于英国富裕家庭,因体弱多病,16岁随母亲前往南非开普敦殖民地。哥哥忙于淘金,罗兹却通过出租抽水机大赚一笔。1871年,南非戴比尔斯兄弟发现了一座巨型钻石矿,在英政府压力下以6600英镑出售给罗兹。罗兹立志实现英国统一非洲的梦想,通过垄断钻石矿来达成目标。
1888年,戴比尔斯联合矿业公司成立。野心需要资本,罗兹获得父母250万英镑巨款,开始疯狂收购南非钻石矿。他深知钻石矿争夺本质是资本较量,谁先获得伦敦金融支持,谁就能脱颖而出。除了发行股票,他积极接近罗斯柴尔德家族,最终获得该家族巨额投资。1885年,罗兹在伦敦轮船上结识罗斯柴尔德家族工程师,进而结识家族掌门人奈提。两人殖民主义扩张理念不谋而合,奈提成为戴比尔斯最大股东,其家族银行还为罗兹发行债券。1888年,罗兹修改遗嘱将公司股份全部赠予奈提,深知只有他能助其实现大英帝国梦想。获得资金后,罗兹有计划地吞并其他矿主,甚至通过“小鱼吃大鱼”策略收购多家实力更强的钻石公司。经过激烈竞争,3600张钻石开采许可证被压缩至100张。罗兹的戴比尔斯与巴纳托的金伯利中央钻石矿业公司成为市场巨头。混战后,其他厂商倾销钻石毛坯,导致价格暴跌,罗兹趁机继续扩张。面对旗鼓相当的巴纳托公司,罗兹巧妙说服巴纳托放弃收购计划,承诺以超低价转让给巴纳托20%股权,最终成功掌控金伯利。1900年,奈提评价罗兹:“你将戴比尔斯打造成神话,垄断了钻石生产与销售,并建立了一套延续至今的贸易模式。”戴比尔斯年分红在1896至1901年高达160万英镑,成为所向无敌的行业霸主。罗兹去世时,已掌控全球90%钻石产业。对非洲而言他是侵略者,但对大英帝国而言他功不可没,他扩张殖民地面积达116万平方千米,并限制南非选举财产资格,将大多数黑人排除在外。
02 中场:戴比尔斯的辉煌与危机
1902年,罗兹离世,戴比尔斯辉煌历史正式拉开帷幕。同年,南非发现卡利南矿场,工人随手可捡到钻石,甚至飞沙走石皆为宝石。1905年,这里发现重达3106.75克拉的钻石原石,至今仍是世界纪录保持者。但矿主拒绝加入戴比尔斯集团,转手将矿场卖给德国小伙恩斯特·奥本海默。戴比尔斯对此极为恐慌,因为卡利南的储藏量几乎等于其所有矿场总和。奥本海默面临退休或与戴比尔斯血拼的选择,他选择第三条路——提出合并条件:必须由他担任董事长。戴比尔斯董事会立即同意,1927年奥本海默成功出任董事长。随着世界经济繁荣,戴比尔斯准备进军美国市场,却遭遇1929年股灾。为应对钻石价格暴跌,奥本海默竟将大量钻石倒入江河,导致货源稀缺,价格飙升。戴比尔斯之所以敢这么做,是因为非洲钻石交易必须依赖其开发和分销。1934年,戴比尔斯建立钻石CSO(Central Selling Organization)中央销售组织,通过独家协议收购钻石,根据市场状况计算年度投放量。CSO与全球约125家经销商签约,这些经销商实力雄厚且“听话”,被称为“钻石125”,相当于钻石一级批发商。戴比尔斯握着全产业链,成为钻石领域的游戏制定者。
二战期间,美国想从戴比尔斯进口工业钻石,却被拒绝,导致美国对戴比尔斯进行严厉反垄断审查。戴比尔斯拥有绝对资金和技术优势,始终保持在挖矿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在全球六大洲,戴比尔斯聘用近250名地质学家,运用最前沿技术搜寻钻石,甚至封锁纳米比亚及南非西岸海床。为打开大众市场,奥本海默将“钻石营销”作为公司战略重心。他游说英国王室佩戴戴比尔斯免费提供的钻石周游各国,还将王室成员接到南非参观工厂,并拍摄纪录片向公众宣传。在美国,钻石当时仍是黑帮象征,戴比尔斯与可可·香奈儿合作推出时尚钻石首饰,但效果不佳。在大萧条时期,这种炫耀式消费效果不理想,戴比尔斯的时尚计划失败。公司高层产生分歧,决定先处理积压钻石饰品,拖延决策。为减轻库存,奥本海默之子哈里联系好莱坞,将积压钻石作为奥斯卡颁奖典礼赠品,扩大品牌影响力。很快,这种钻石受到明星追捧。为摘掉黑帮标签,戴比尔斯委托毕加索、德兰、达利等大师创作画作,将钻石图片粘贴在作品下。他们还免费将钻石饰品送给好莱坞制片人,要求女明星在电影中表达对钻石的喜爱。将钻戒与婚姻捆绑,好莱坞逐渐固化了爱情与钻石的联系。
愈演愈烈的二战助了戴比尔斯一臂之力。战争导致男女分离,昂贵的钻戒成为精神寄托,销量猛增。但新的危机接踵而至,随着非洲国家独立,军阀开始争夺钻石生意。戴比尔斯通过制定4C标准(颜色、净度、切工、克拉数)并大肆宣传,让非洲军阀的钻石失去市场,不得不加入CSO系统。戴比尔斯再次转危为安,4C标准也让普通民众快速了解钻石优劣,为钻石大众市场奠定基础。但戴比尔斯仍面临每年钻石出货量不断扩大的问题,过去几十年已售出约5亿克拉钻石,如何防止抛盘?1951年,戴比尔斯提出“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广告语,将钻戒作为婚姻信物,锁住用户手中的库存。随着全球扩张,戴比尔斯在不同地区推广本土化广告:对日本人说“花三个月薪水买钻戒才是真男人”,对韩国人说钻戒代表身份财富,对中国人说买钻戒是保值投资。广告效果显著,日本1960年代只有不到5%的男青年送钻戒求婚,到80年代飙升至60%。
03 失控:戴比尔斯的衰落
戴比尔斯通过CSO系统维持钻石价格稳定,但代价高昂。经济不景气时,戴比尔斯必须压货等待行情好转,承担巨大财务成本。1950年代,戴比尔斯面临苏联在西伯利亚发现大型钻石矿的危机。为防止苏联抛售钻石冲击市场,戴比尔斯与苏联签订秘密统购统销合同。为消化新增产能,戴比尔斯推出面向中老年夫妇的“永恒之戒”,成为爆款。但美国民众没想到,象征爱情的钻石竟来自敌对国苏联。苏联解体后,戴比尔斯仍与俄罗斯保持密切联系,维系钻石供应体系。90年代,非洲暴乱导致“血钻”出现,威胁戴比尔斯价格体系。2002年,联合国通过《金伯利进程国际证书制度》,要求所有进口国核查钻石来源,血钻失去合法身份,市场重回戴比尔斯掌控。但90年代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相继发现大型钻石矿,钻石出货量超越戴比尔斯金融承载能力,其钻石供应降至60%以下。随着技术提升,更多国家开始自主开采和打磨矿石。2016年,戴比尔斯市场份额降至35%左右,被俄罗斯钻石公司Alrosa反超,失去行业龙头地位。戴比尔斯一家独大的时代永远结束了。
04 终局?戴比尔斯面临的挑战并未停止。近年,中国河南柘城县成为其新的眼中钉。1954年,美国研制出第一颗人造金刚石;1963年,中国用石墨合成出人造金刚石。但早期培育钻石无法达到宝石级,多用于工业。进入21世纪,培育钻石技术突飞猛进,宝石级人造钻石横空出世,外观硬度与天然钻石无异,且有多种色彩可选,价格更便宜。2018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承认人工钻石就是钻石。这种实验室培育的钻石对天然钻石而言是灭顶之灾,其稀缺性可能一去不复返。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培育钻石生产国,2022年产能约900万克拉,占全球40%-50%。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是中国钻石之都,还创立了培育钻石首饰品牌。戴比尔斯当然不会坐视不理,除了研发区分技术,还在疯狂营销中向消费者传递人工钻石是“假钻石”的概念。令人意外的是,戴比尔斯一边诋毁“假钻石”,一边“革自己的命”开始销售培育钻石。在戴比尔斯店铺中,培育钻石价格异常低,且不设婚庆类目,用最直观方式强调其廉价和不正式。在天然钻石产品线,戴比尔斯则开始不计成本宣传,在中国找到流量明星蔡徐坤佩戴几千万钻石胸针,再次将天然钻石与昂贵画上等号。
戴比尔斯市场占有今非昔比,但想打击新兴人造钻石品牌仍易如反掌。中国的人造钻石品牌尚处萌芽阶段,但参照施华洛世奇将人造水晶卖出天价,中国的人造钻石品牌未来可能同样大有可为。但愿中国企业能从戴比尔斯的成功路径中汲取商业智慧,创造别具特色的商业传奇。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微新创想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微新创想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http://www.idea200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