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创新投入不足,经济大省地位受质疑
最新出炉的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让经济大省河南陷入尴尬境地。数据显示,2022年河南R&D经费投入强度仅为1.86%,全国排名第17位,远低于2.54%的全国平均水平。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一数据与年初设定的1.96%以上目标仍有1个百分点差距。在中部六省中,河南与安徽(2.56%)的差距已扩大至0.7个百分点,而安徽过去十年间从全国第10位跃升至第7位,河南则从2012年的第16位下滑至第17位。研发投入与经济大省地位的不匹配,正成为河南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河南将创新置于发展核心,多管齐下补短板
自2021年9月以来,河南将创新确立为发展逻辑起点,多次强调”依靠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华山一条路’,舍此别无他途”。在补齐高等教育短板的同时,河南积极引进高校资源共建一流大学研究院。继哈工大郑州研究院、北理工郑州智能科技研究院之后,9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学郑州研究院正式揭牌,目标打造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产业技术研究院。若算上已签约的浙大、西安交大、复旦、清华等高校,河南的”外援”实力不容小觑。
中部科创格局变化,河南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2022年中部地区R&D经费达5557.6亿元,同比增长11.9%,增速领跑全国。湖北以1252.7亿元位居榜首,河南、湖南、安徽紧随其后。但从投入强度来看,河南1.86%的投入强度仅排全国第17位,远低于安徽的2.56%和湖南的2.41%。过去十年间,河南创新投入强度未达预期,全国排名下降1位,未完成年初设定的目标。数据显示,企业研发投入占比86.8%,但强度提升有限;规上工业企业R&D投入强度仅为1.38%,高技术制造业投入强度为1.6%。
传统产业制约创新,河南亟需转型升级
河南省社科院数字经济与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赵西三指出,河南传统产业比重大,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业规模偏小。2022年河南规上制造业R&D投入796.01亿元,强度1.47%,而广东”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021年R&D投入达1392.61亿元,强度3%。产业层次偏低成为制约河南创新能力的核心问题。
河南主动求变,多校合作加速推进
2021年底,《河南日报》曾刊发文章指出”创新要素不足是我们的突出短板”,明确将创新、人才、教育作为河南发展的关键。为此河南密集动作:建设大学、实验室,完善创新政策。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密集会见武汉大学、香港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领导,寻求技术攻关、人才引育等方面的合作。河南现有高校数量与江苏并列全国第一,但质量提升迫在眉睫,引入”外援”成为快速提升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流大学研究院赋能河南创新升级
哈工大郑州研究院今年3月揭牌的”多模态重大慢病防控科学与工程”工信部重点实验室,被视为省校合作的标志性成果。同时成立的电子信息”专精特新产业学院”,由哈工大联合省内11家企业申报,旨在破解产业升级技术难题。河南希望哈工大研究院成为省内科学机构的领头羊,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未来产业布局。
省校合作面临挑战,机制保障至关重要
河南与哈工大2011年就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但研究院实际成立于2021年8月。哈工大校长韩杰才表示,双方已开展200余项合作项目。相比之下,上海交大从2020年11月签约到9月研究院揭牌仅用10个月,其承诺将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河南已签约的清华、复旦等高校研究院何时落地尚未可知,但河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创新资源支撑”中西部创新高地”建设。
河南创新之路:机遇与挑战并存
面对创新投入不足的困境,河南正通过多维度举措突围:一方面补齐高等教育短板,另一方面积极引入外部创新资源。从”疯狂建大学”到”外援”共建一流大学研究院,河南创新路径不断丰富。未来能否将省校合作落地落实,将直接决定河南能否实现”中西部创新高地”的宏伟目标。在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的新征程上,河南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创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