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的步伐之快,超乎所有人的预料。就在上周二,这家公司完成了重大重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莫过于与微软长达六年的排他性协议正式终结,Azure云服务的独占模式宣告结束。过去,OpenAI所有模型的训练、推理与部署都必须优先选择Azure,微软还享有优先购买权。然而,在与Azure”分手”不到一周的时间里,OpenAI便迅速宣布与AWS达成战略合作,双方签署了一项价值380亿美元的云计算协议,OpenAI将全面接入AWS的算力资源,包括数十万张最新一代英伟达GPU,以及数千万颗正在部署的CPU。这种”无缝衔接”的操作迅速引发热议,毕竟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OpenAI与微软的关系都显得微妙,双方不合的传闻屡见不鲜。

OpenAI在全球的声名鹊起,吸引了无数新的”伯乐”,使其成长为让所有硅谷巨头都感到威胁的公司,在某些领域甚至成为微软的直接竞争对手。这些变化让他们的关系变得尴尬,甚至在2025年,两位核心人物都未曾同时出席过公开活动。就在这次深度对话之前,今年5月微软Build大会上,Altman通过视频连线匆匆亮相,发言时间甚至不及马斯克的一半。这次与AWS的闪电合作,似乎坐实了外界的诸多猜测。但真相是否如此?上周日,Sam Altman和Satya Nadella久违地同框,共同录制了一档视频播客。

播客中,主持人Brad Gerstner开门见山地问道:”ChatGPT或GPT-6不会出现在亚马逊或谷歌的云上,对吗?”Altman立刻否认并澄清:”不是这样的。”他解释说,双方合作的核心是运行在Azure上的”无状态API”,但这部分并非完全排他,且协议有明确期限(至2030年)。同时他强调:”其他产品和模型,我们也会在不同的平台上发布。”这几乎是对独占权问题的正面回应。而全程在场的Nadella,用他的沉默与在场本身,为这场澄清作了最有力的背书。尽管两人的关系不如”蜜月期”那般热络,但至少有一点可以确定:他们又重新站到了一起,以一种更成熟、更务实的方式,缔结了新的同盟。

从OpenAI近期的种种动作来看,这家公司正告别野蛮生长的第一阶段。而在下一个阶段的朋友圈里,微软仍然是最重要的那一个。今天的AWS,与昨天的Azure有着本质的不同。

要理解OpenAI与微软如今这种新型同盟,我们必须首先厘清一个核心问题:OpenAI的战略重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移。外界之所以对OpenAI与AWS的合作感到震惊,是因为他们仍停留在”上一个时代”的惯性思维里。在那个时代,OpenAI的唯一焦点是模型的训练与创造。为了炼成GPT-3、GPT-4这样史无前例的”巨兽”,它需要一个能够提供海量、稳定且高度集成算力的”专属锻造炉”。Azure,几乎是当时唯一的选择。

对于微软而言,与OpenAI的独家深度绑定是一次堪称世纪级的战略投资。通过支撑OpenAI的训练,Azure不仅在技术上完成了对超大规模AI负载的深度优化,一举成为全球公认”最懂AI的智能云”;更在市场上,凭借这块金字招牌,甩开追兵,稳稳坐上了全球云市场第二的宝座。可以说,上一个阶段,是OpenAI与Azure围绕”训练”这一核心目标,构建的深度共生、互相成就的独占时代。

然而,当模型本身已经足够强大,游戏的规则就变了。进入下一个阶段,OpenAI的棋局不再仅仅是”如何把模型做得更大”,而是”如何让模型无处不在”。正如Sam Altman在播客中反复强调的,未来的重点在于CodexAI对编程世界的颠覆,以及由此催生的、能够深入千家万户的全新消费级硬件。这些目标的本质,是大规模的应用普及。这是Altman在如此公开场合,又一次明确表达了对创造全新硬件的浓厚兴趣和意愿。这表明OpenAI的野心远不止于软件和云端,而是要定义下一代人机交互的物理载体。

大规模普及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不能再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它要求OpenAI必须成为一个平台无关、无处不在的”AI水电煤”。它需要拥抱更广阔的生态,需要出现在开发者和用户最熟悉、最便捷的任何地方:无论是Azure,是AWS,还是未来的Google Cloud。所以AWS的意义,与当年的Azure截然不同。一个是用来”炼丹”的,一个是用来”卖药”的;一个关乎技术突破,一个关乎商业触达。这不是背叛,而是OpenAI从”模型研发实验室”向”全球AI平台公司”进化的必然转变。所以今天无论是OpenAI与甲骨文在算力层面的合作,还是AWS同时也为Anthropic提供云算力成为其核心的训练伙伴,并计划使用Trainium和Inferentia芯片来训练、部署Claude下一代基础模型,都并不稀奇。毕竟旧时代需要一个最强的伙伴,新时代则需要一个更大的”朋友圈”。

在更多合纵连横到来之前,这场播客透露的信息,或许要等”第二个AWS”、”第三个AWS”出现,外界才会真正读懂。大部分人关注他们说了什么,更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在这个节点,他们要坐在一起,以同盟的姿态对外发声。上周几乎成为了硅谷极具动荡的一周,OpenAI刚刚宣布重组,英伟达用GTC再次轰炸科技圈,而Meta、Google、微软几家巨头连续发完财报之后,在这场播客中,Sam Altman和Satya Nadella几乎回应了OpenAI和微软合作的一切问题,同时也暴露出了双方更大的野心。

当主持人Brad Gerstner将话题抛向当前全球公认的难题:”算力稀缺”时,一直表现得沉稳、顾全大局的Satya Nadella,终于不再”端水”,抛出了第一个”暴论”:未来的算力,一定是过剩的。真正的瓶颈并非GPU芯片本身,而是部署这些算力的物理环境:包括数据中心的建设速度、能源供应、以及冷却系统。他强调,建造足够的数据中心并为其提供能源,才是通往AGI道路上更艰巨的挑战。

这个回答颇为意外。更有意思的是Sam Altman的反应——他不仅没有反驳,反而迅速跟进,从另一个角度强化了这一观点。根据播客内容,Altman承认,为了实现AGI,他们需要”多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算力”,但他话锋一转,明确指出:”总有一天,算力一定会过剩——至于是两三年后,还是五六年后,我说不准,但这肯定会发生,而且可能会多次发生。比如,如果大规模、极低成本的新型能源突然上线,签了长期合约的公司就会被’烧惨’。”

Nadella紧接着补充道:”我认为Sam刚才提到的一点其实外界谈得还不够多:比如,OpenAI在推理层面(inferencestack)针对GPU所做的优化。我们常常谈论摩尔定律带来的硬件性能提升,但实际上,软件层面的效率改进才是呈现出更强指数级增长的部分。”这番表态颇为微妙。要知道,在过去的几年里,英伟达不仅是OpenAI最核心的GPU供应商,双方更将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根据此前报道,双方已达成或正在推进宏大的战略伙伴关系,有消息称计划部署一个高达10吉瓦(gigawatts)的NVIDIA AI超级计算机,首批系统预计在2026年上线,整个项目的投资金额可能超过1000亿美元。在这样的背景下,Altman和Nadella却不约而同地”轻化GPU的重要性”:一个强调基建瓶颈,一个强调软件优化,这绝非随口一说。

Nadella和Altman的言论,本质上是在向市场传递一个新信号:GPU固然重要,但它只是拼图的一块。真正稀缺且难以复制的,是将数百万个GPU高效、稳定地整合在一起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全球能源调度能力和系统工程能力。他们试图将价值链的重心,从”芯片制造”拉回到”平台服务与系统集成”上,强调微软作为”基建狂魔”的不可替代性。

很显然,尽管这一周硅谷发生了诸多大事,但GTC仍然是重中之重。英伟达在大会上展示的技术路线图和产品布局,再次点燃了市场对”GPU稀缺性”的狂热情绪。而OpenAI和微软选择在此刻联袂发声,不仅是为了回应外界对他们合作关系的质疑,更是为了抢在英伟达叙事彻底固化之前,重新定义AI产业的价值分配逻辑。

事实上,OpenAI没有抛弃微软,也从未完全押注英伟达,新局刚开,诸君别急。

最新快讯

2025年11月07日

18:30
华硕ROG正式发布新一代旗舰游戏显示器XG27AQWMG,搭载26.5英寸第四代WOLED面板,以2560×1440分辨率配合280Hz超高刷新率,为玩家带来极致流畅的游戏画面。该显示器采用TrueBlack Glossy零雾度反射涂层,有效降低环境光反射38%,配合1500nits峰值亮度,荣获VESA DisplayHDR True Black 500认...
18:29
微软人工智能部门首席执行官穆斯塔法・苏莱曼近日正式宣布了一项重大战略举措——组建全新团队专门研发"以人为本的超级智能"(HSI)系统。这一创新项目标志着微软在人工智能领域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将彻底区别于传统通用人工智能(AGI)的竞赛路径。 苏莱曼强调,该HSI系统将严格遵循三项核心原则:首先在运行机制上实现精准控制,确保系统始终在预设参数范围内运作;其次所有...
18:29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于7日隆重举行,期间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备受瞩目的“六小龙乌镇对话”环节发表重要观点。他明确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为具身智能领域注入强大动力,推动其加速演进。王兴兴强调,过去一年间,多项曾被视为科幻概念机器人应用已成功落地现实,这一成就令人瞩目。他进一步分析,相较于核聚变等需要攻克诸多科学难题的高门槛技术,人形机器人...
18:29
2025年11月7日,兆新股份与亿扬能源正式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强强联手,共同出资成立兆亿碳合能源科技(杭州)有限公司。作为此次合作的核心成果,新成立的合资公司将注册资本定为1000万元人民币,其中兆新股份以550万元的投资额占据55%的股权比例,而亿扬能源则持有剩余45%的股份。这一战略性举措标志着双方在新能源领域的深度合作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此次合资公司的...
18:29
华虹半导体近日发布了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数据显示尽管净利润略低于市场预期,但公司整体经营表现依然稳健。得益于产能利用率显著提升以及产品平均售价的稳步增长,华虹第三季度毛利率成功突破13.5%,这一成绩远超此前市场预期的10%至12%区间指引。这一积极信号充分展现了公司在成本控制和产品定价方面的能力。 花旗证券发布的最新行业报告进一步印证了华虹的向好趋...
18:29
海信始终致力于推进环境、社会及治理(ESG)战略布局,以“AI赋能科技”为核心驱动力,积极探索“智能化+绿色发展”的双轨发展路径。近日,旗下海信日立黄岛工厂凭借卓越表现,被世界经济论坛正式认证为全球多联机空调(VRF)领域首个“可持续灯塔工厂”,这一荣誉充分彰显了海信在智能制造与低碳转型方面的领先地位和卓越实践。 海信明确提出了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计划在...
18:29
最新消息由爆料人士billbil-kun透露,《GTA 5》即将于11月18日正式加入PS Plus高级和尊享订阅用户的游戏库。这标志着该经典作品第三次登陆该服务,此前分别在2023年12月和2024年11月上线,但均维持约六个月后下架。这一消息迅速引发玩家热议,不少期待已久的玩家表示将第一时间体验这款备受瞩目的游戏。 与此同时,R星官方正式宣布《GTA 6...
18:29
8月25日,专注于肿瘤耐药领域创新疗法的应世生物(InxMed Limited)正式向香港交易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此举标志着该公司迈向资本市场的重要里程碑。作为业内领先的生物技术企业,应世生物由创始人王在琪博士于2017年创立,凭借其前瞻性的研发战略,已成功将多款创新药物推进至临床后期阶段。在递交上市申请的前三天,公司顺利完成C轮融资,投后估值飙升至3.06...
18:29
全球领先的轴承制造商SKF近日宣布推出创新性开放平台The Patent Bay,旨在通过免费共享精选专利资源,加速可持续发展技术的研发进程。这一战略举措恰逢全球专利申请量创下历史新高之际,彰显了企业对技术创新与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平台首批公开的专利技术聚焦于航空业的高性能轴承合金,该材料通过突破性研发显著提升了飞行器的能效表现,为跨行业技术合作开辟了全新路...
18:29
平高电气近日传来喜讯,在备受瞩目的国家电网2025年输变电设备招标中,凭借卓越的技术实力与市场竞争力,携手子公司成功斩获总额约8.58亿元的大单,该项目金额约占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的6.92%,充分彰显了平高电气在电网设备领域的领先地位。此次中标范围广泛,涵盖变电设备、高压电缆等关键采购内容,不仅体现了企业强大的产品研发能力,更印证了其在电力装备行业的深厚...
18:29
11月7日,永太科技(sz002326)股价强势涨停,成交额高达29.24亿元,换手率一度攀升至17.67%,显示出市场对该股的强烈关注与热烈追捧。盘后龙虎榜数据显示,资金流向呈现明显分化:深股通专用席位净买入2.31亿元,同时净卖出1.20亿元,显示出外资在犹豫中寻求布局;两家机构则积极净买入1.44亿元,彰显对永太科技未来发展的信心,然而另有两家机构净卖...
18:29
科兴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于11月6日正式向香港交易所主板递交了上市申请,并由中信建投国际独家担任保荐机构。这家成立于1989年的生物制药企业,作为中国早期开拓者的代表,始终深耕于重组蛋白、抗体药物以及靶向递送疗法的研发与商业化领域。 随着全球医药市场的持续扩张,2024年行业规模已达到惊人的16,709亿美元,并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2万亿美元大关。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