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育儿式养宠”的兴起,宠物行业涌现出众多新兴细分赛道。然而,宠物就医频率和医疗支出的不断攀升,让不少养宠家庭陷入”看病难、看病贵”的困境。《2023宠物数字化保险白皮书》数据显示,单只猫、狗的就诊费用分别为2390元和2786元,尽管平均花费看似不高,但突发疾病带来的上万元治疗费用仍让许多宠物主措手不及。
为了缓解养宠经济压力,宠物保险逐渐走进大众视野。支付宝”宠物保险”小程序已为超过800万只宠物提供保障。然而,惊蛰研究所发现,宠物险正处在一个尴尬的”养宠必备”与”避坑”之间的野蛮生长阶段。
“人看病80,狗体检8000″——在各种App的精准投放下,宠物主频繁遭遇”养宠不买保险就是给医院送钱””保费低保额高””全病种覆盖”等广告宣传。除基本保障外,多数宠物险还附赠体检、疫苗、美容等增值服务,这在宠物医疗费用普遍高于人类的现实面前,让养宠家长难以抗拒。《2022中国宠物医疗行业白皮书》指出,78%的宠主将”看病贵”视为最大痛点。由于宠物无法言语表达不适,到院后往往需要接受全套检查。上海网友七七的9岁犬只全面体检费用近8000元,挂号费加检查费2530元,化验费5240元,让她感叹:”去医院前就已做好钱包变空的心理准备。”
宠物医疗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22年占比达29.1%。高昂费用背后,国产医疗设备依赖进口、报价高昂是重要原因。目前宠物医疗设备主要集中于医学影像和体外诊断两大领域,多为人用设备改造延伸。为提升竞争力,宠物医院倾向于引进进口高端设备,但设备利用率不足时,分摊到单次检查的费用就会居高不下。CT检查和单次磁共振价格可达3500元,而给人检查的单部位核磁共振通常只需几百至上千元。此外,我国宠物疫苗和药品长期依赖进口,外资企业如勃林格、硕腾、礼蓝等占据主导地位,国内企业如新瑞鹏、瑞派等与成熟国外市场仍有差距。
全国头部连锁宠物诊疗机构占比仅约13%,截至2023年9月4日,我国28271家宠物医院中,超过80%为单体经营或10家以下连锁。有限的连锁规模导致服务价格难以下探,而单体医院为主的格局加剧了价格不透明问题。宠物医疗本质上是超越人类基本生存需求的高阶心理需求,显著提高了养宠门槛。在医疗费用面前,寻求保险手段降低负担成为当代养宠人的新选择。
宠物保险并非新生事物。1924年瑞典诞生首张宠物保单,而中国宠物保险行业直到2004年才起步。2007年后虽有多家保险公司推出产品,但渗透率不足1%,远低于参保率40%的瑞典。目前中国人寿、太平洋保险等主流险企提供医疗险、第三者责任险和综合保障险三大类产品,其中医疗险市场占有率最高。支付宝平台上的宠物医疗险分为基础版、升级版和尊享版,不同公司产品在投保年龄、等待期、定点医院等方面细则各异。
宠物医院治疗费是养宠家庭投保主因。MarketWatch调研显示,50.8%的宠物主为获得最佳护理且无忧费用投保,40.4%为避免高昂医疗费投保。小凡的猫去年因尿闭住院治疗,单次费用2500元,朋友建议后购买单次最高1500元赔付的医疗险,第二次治疗3858元获得全额赔付。但不少宠物主反映,保险条款存在漏洞,面临”大病保不了、小病不理赔”困境。黑猫投诉官网显示,超过500条宠物保险投诉集中于拒绝理赔、赔付不符等问题。
各险企细则显示,宠物年龄、品种、健康状况均有限制。大地、众安等公司明确排除先天性疾病/畸形、遗传性疾病,且基本不保10周岁后投保的宠物。实际理赔需前往定点医院并提交详尽资料,种种限制让不少宠物主认为保险理赔复杂、性价比不高。猫舍老板佩佩坦言:”商业保险本质是盈利产品,小病用不上,大病不够赔,只有在刚生效就出险时才划算。”
在宠物主与保险公司的博弈中,宠物医院角色微妙。瑞辰宠物医院负责人表示,医院提供诊疗服务,会提醒用户是否有保险,但主动推荐可能存在风险。尽管AI技术逐渐应用于宠物生物信息识别,但行业最急需的是诊疗环节的透明化和标准规范。业内人士指出,宠物保险作为新生业务,缺乏精准数据模型,产品五花八门、保障细则庞杂。激增需求推动市场野蛮生长,但产品调整频繁、可报销清单不明晰,加之监管缺失,导致市场乱象丛生。
无论供需两端,宠物险的诞生都蕴含利好。它让宠物主获得更长久的情绪价值,减轻经济负担,也为宠物医院和保险公司带来新机遇。面对争议不断的宠物保险,”必备”已非终点。在保险公司优化理赔体验、医疗行业完善行业标准前,宠物主仍需擦亮眼睛及时”避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