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窄播,作者邵乐乐,经站长之家授权转载发布。这是《窄播Weekly》的第71期。本周我们聚焦私募巨头博裕资本拿下星巴克中国控股权的震撼交易。历经一年市场竞拍,中国本土私募机构博裕资本最终以24亿美元摘得星巴克中国业务60%股权,双方将成立合资公司,共同经营星巴克在华业务,公司估值约40亿美元,博裕占股60%。这场备受瞩目的交易不仅引发行业对谈判细节的好奇,更将最终交易结果和后续运营策略推至风口浪尖。以24亿美元成功竞得星巴克中国控股权的博裕资本,也因此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博裕资本近期在重资产项目上的频繁收购动作,使其备受瞩目。除了摘得星巴克中国控股权,2025年上半年,博裕旗下基金收购了奢品百货SKP约42%-45%的股权;同年3月至4月,通过三次股权交易,累计耗资约53.82亿港元,完成了对头部物业服务公司金科服务约55.91%的股权;更早的2月,博裕以4000万美元成为蜜雪冰城的基石投资者。此外,有媒体报道称,博裕资本还曾向加拿大鹅提出口头收购意向,报价约13.5亿美元。这些重大收购(蜜雪冰城除外)展现出三个共同特征:一是考验机构寻找穿越周期优质资产的能力,以及精准把握交易节点的抄底能力;二是交易涉及资金规模巨大,谈判复杂度高;三是核心在于能否通过系统化投后运营,找到新的增长点,实现投资收益,同时验证机构对收购标的的长期价值判断。
从商业维度来看,这场交易引发多个深度思考:哪些头部消费类标的真正具备并购价值和长期运营价值?当前经济周期下,消费行业是否正经历周期性估值波动和高频产业并购?买卖双方如何借助合适的交易契机,提升管理效率,找到新的增长动力,如解决本土化难题、品牌焕新挑战、上下游产业链延伸,甚至进入全新价值赛道?
实际上,博裕并购星巴克中国之外,名创优品并购永辉、中信联合凯雷并购麦当劳中国、安踏全球持续并购等大型交易,最终的投资收益空间,都与标的是否具有长期价值、并购时点是否精准、投后整合能力强弱息息相关。这类大型交易往往发生在行业变动期,成为推动行业洗牌和产业升级的关键变量。
聚焦博裕,星巴克和SKP是否是优质消费类资产?为何当下成为交易节点?博裕将如何为这些标的制定增长策略?全球并购巨头丹纳赫有一条并购铁律:好的并购,不在于规模崇拜,而在于对好市场和好标的追求。放眼全球,消费一直是穿越周期的好资产,尤其是具有品牌积淀和用户信任的消费品牌,沃尔玛、开市客、LVMH等长期位列美股/欧股市值前二十,消费标的历来是并购巨头的重点关注对象。
3G资本作为投资界传奇,其全球并购巨头美誉和漂亮资产收益,正是通过吞下百威、汉堡王、亨氏、卡夫等知名消费品牌建立的。就近而言,黑石考虑收购的欧舒丹、贝恩资本觊觎的达美乐披萨、加拿大鹅等,也均为知名消费品牌。星巴克中国历时一年的交易过程,以及其中竞标的激烈程度,足以说明其抢手程度。相关媒体报道显示,星巴克曾邀请约10多家机构提交非约束性报价,最终候选名单包括博裕、凯雷、红杉中国、KKR、EQT等实力雄厚的国际与本土私募。
星巴克的长期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高端品牌定位在咖啡赛道中稀缺;积累的2550万星享会员和忠诚用户;连锁化空间运营能力,在下沉市场庞大空间需求中极具价值。更不用说中国市场高速增长的咖啡赛道,以及咖啡渗透率提升后的巨大升级机会。灼识咨询发布的《2025中国咖啡产业枢纽发展白皮书》显示,目前中国咖啡市场规模近2500亿元,2018-2028年现制咖啡饮用者人数将从0.4亿增至2.6亿,年均增长20%;咖啡消费从一线城市白领向新线城市、Z世代渗透,需求从提神醒脑升级为追求风味、健康、社交及身份认同的情感性需求。
高奢地产SKP同样具备稀缺性。SKP崛起于2010年前后,伴随宏观政策消费刺激,高端消费蓬勃发展。凭借对高端消费时机的把握、对奢侈品的理解、时尚生态搭建,SKP逐渐成为高奢店王。时尚杂志《System》五年前报道,其掌舵者吉小安被Prada等奢侈品掌门人看作中国最懂奢侈品的零售老板。2011年起的十余年间,北京SKP稳坐全国销冠,2023年销售额达创历史新高的265亿元。尽管2024年销售额同比下降17%至220亿元,但SKP仍拥有高粘性用户、优质点位、强势品牌心智和稳定现金流,具备托底投资价值。
既然是优质资产,为何会出售?一位长期从事投资并购的消费投资人指出,行业换挡期时,大资产交易更频繁。全球消费领域,包括LVMH在内的高奢消费品集团近两年遭遇增长压力后,都在通过频繁交易进行品牌资产重组配置。星巴克中国交易背景也是如此。它在国内面临瑞幸、Manner等本土咖啡巨头全方位竞争,门店重资产属性使其受疫情影响最大,外卖平台补贴大战也对其造成伤害。番茄资本创始合伙人卿永评价咖啡行业——当消费者变得简单直接,空间不再是刚需,产品才是本质。中国团队虽推出「快取店」和设立CGO职位,但从最新财报看,以价换量的调整策略效果有限。2025财年,星巴克中国同店销售额下降1%,平均客单价下降5%。
博裕买入星巴克中国,在业务节点和估值水位上均踩在合适时机。据路透社消息,星巴克中国2025年预期盈利4亿至5亿美元,最终估值40亿美元,10倍估值溢价并不高。对比星巴克全球业务20倍估值,这一溢价合理。博裕控股SKP同样踩在价值低点。受高奢消费萎缩和商业地产低谷影响,2024年北京SKP销售额下降17%至220亿元,下沉策略进度放缓,杭州和昆明SKP商场延期。但SKP仍具备高粘性用户、优质点位、强势品牌心智和稳定现金流,若通过本土化运营,如将星巴克门店从8000家扩展至20000家,或等待高奢回暖周期,都具备托底价值。
博裕押注的星巴克和SKP均为高端化、体验型定位。国内消费结构中,蜜雪冰城、瑞幸咖啡等通过下沉、效率、规模实现商业价值;泡泡马特、老铺黄金等体验型消费同样迎来商业回报,但运营难度、规模化难度、品牌影响力考验更高。
那么,博裕将如何为这些高端消费资产制定发展剧本?产业并购玩家如3G资本和丹纳赫,获取收益方式分为三个阶段:降本增效、寻找增长、激发创新。中信凯雷收购麦当劳中国后,通过供应链本土化降本增效,并提升产品创新效率,每年推出超200款新品;中信资本帮助麦当劳与多家地产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六年间门店数量从2500家增至7000家。安踏集团内部同样有清晰并购运营逻辑:进军蓝海市场如滑雪、户外;选择积淀深厚且本土市场待开发的高端品牌;并购后差异化运营及协同赋能,主要沿「塑定位、搭团队、定战略」三方面重塑品牌。这套能力服务于海外小众品牌的中国市场品牌重塑,讲述中国区增长故事,使始祖鸟成为中国运奢,萨洛蒙成为国内潮流圈标志。
回到博裕控股星巴克中国,供应链成本优化、产品研发本土化、SKU多样、零售能力强化、下午茶甚至晚间新场景开发等,都将是创造价值的方向。更大的增长空间来自下沉市场。星巴克中国2025财年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占比从2024年末的17%升至35%,其空间价值指向更刚需、更正式的社交场所,既贡献增量,也解释了为何下沉市场拓展加速。星巴克全球CEO倪睿安表示,博裕的本地市场经验将加速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特别是中小城市及新兴区域的拓展。据《36氪未来消费》报道,手握丰富地产资源的博裕承诺为星巴克引入优质物业,找到适合下沉市场及性价比市场的空间运营剧本,将是一道相当难解的题。若星巴克中国未来既能保持品牌形象,又具备下沉连锁能力和空间体验运营能力,将实现博裕和星巴克的双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