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净资产实现了惊人的$1.515亿美元的增幅,增长率高达44.4%。这一辉煌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年的牛市行情,S&P500指数上涨了27.25%。在这一年,巴菲特首次提出了”穿透利润”的概念,这一概念不仅包括公司的运营利润,还涵盖了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对应的留存利润(需考虑伯克希尔自身的税收状况)。若要实现内在价值的年增长15%,”穿透利润”也必须同步保持15%的年增长率。

一、递延税的杠杆效应

1989年,伯克希尔的税费总额达到$712 million,其中$172 million为实缴税款,剩余的$540 million则以递延形式存在。绝大部分递延税款的产生源于当年股票投资未实现的收益。从经济角度分析,递延税款相当于美国政府提供的一笔无息贷款,其到期时间取决于股票出售的时机。这种无息贷款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贷款:它仅适用于已增值的股票,金额随市场价格的每日波动而变化,同时也会受到政府税率调整的影响。由于税法与递延税特点的双重作用,伯克希尔长期投资策略相较于频繁交易的短期投资具有显著优势。

以两个极端案例可以更直观地说明这一优势。假设伯克希尔有1美元投资,某股票一年翻倍后卖出,用税后收入在接下来19年重复这一过程。到第20年,按照34%的资本利得税率,累计向政府缴纳约$13,000,而自身获得$25,250。这一结果看似不错。但若改为一次性长期持有,年复一年翻倍,到第20年,1美元将增长至$1,048,576。当兑现时,按34%税率支付$356,500税款,公司实际获得$692,000。两个案例的巨大差异,唯一原因就在于税收递延效应。在第二种场景中,政府与伯克希尔都获得了更多收益。虽然持有能带来税收优势,但这并非长期持有的根本原因。因为若短期投资能实现更高税后回报,资金同样可以灵活切换投资标的。伯克希尔坚持长期投资,一方面优质投资机会本就稀缺,另一方面与值得信赖且能力出众的团队共事带来的愉悦感更为重要。

二、零息债券的陷阱

大多数债券会定期支付利息,通常为半年一次。零息债券则截然不同,投资者在持有期间不会收到任何利息,而是以低于票面价值的折价购买,持有期间的价差即为投资收益。因此,零息债券的实际利率由三个要素决定:购买价格、到期票面价值和到期期限。以伯克希尔发行的零息债券为例,购买价为票面价的44.314%,15年到期,相当于按半年复利计算的利率为5.5%的普通债券。

零息债券起源于二战时期的美国储蓄债券E系列。在美国,每两户家庭中就有一户是这类债券的投资者。虽然当时尚未出现”零息债券”这一术语,但E系列本质上就是零息债券,期限为10年,购买价为$18.75,票面价为$25,实际利率相当于年化复利2.9%。现代意义上的零息债券则诞生于1980年代。由于普通债券虽然定期支付固定利息(如10%),但无法实现复利收益,因为每半年收到的利息可能面临市场利率下降(如降至6%或7%)的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所罗门兄弟银行创新性地将20年期普通债券的40期利息剥离,单独制作成40期不同期限的零息债券。通过将不同到期日的普通债券拆分的利息零息债券按相同到期日捆绑销售,形成了现代零息债券市场。这一发明满足了机构投资者的需求。

然而华尔街的创新往往从好事演变成坏事。1980年代,零息债券发行人质量逐渐下降,原因在于这种债券”不用支付利息”的诱人特点。在迈克尔·米尔肯等人的手中,零息债券演变为臭名昭著的垃圾债券,米尔肯本人也因此被称为”垃圾债券之王”。描述这一时代的经典之作当属《门口的野蛮人》。冒险者往往能取得非凡成就,但最终常难逃命运的嘲弄。1990年,米尔肯因证券欺诈等6项罪名被判刑10年,服刑22个月后出狱,2020年获特朗普特赦。

杠杆收购在初期流行时,收购方需依据保守现金流计算可借债务:营业利润加上折旧和摊销减去常态资本开支,必须能覆盖利息和部分债务本金。但随着杠杆收购热潮,交易价格不断攀升,发债标准逐渐放宽至只需保证利息支付即可。借贷人和放贷人都认为本金无需考虑,到期时再贷款即可。不久后,借贷人甚至认为连现金流标准都太高,于是发明了EBDIT(不考虑折旧、利息和税费前的利润)这一概念来支撑其借款需求。他们认为折旧并非真实现金支出,因此EBDIT能支付利息就足够了。实际上,折旧与劳动力成本、水电费一样是真实成本,更是一种”先支付后计算”的恶性成本。由于通货膨胀因素,生意维护的资本支出通常高于折旧,导致现金消耗速度超过折旧成本。就像吃饭一样,一天可以不吃,但不能长期不吃。若持续忽视资本支出,企业终将走向衰亡。在现金流定义上做手脚后,华尔街又从利息上做文章,认为利息覆盖只需考虑现金利息,这就是零息债券将杠杆收购推向疯狂的原因。

按照这种逻辑,折旧成本不用算,利息成本也可以不用算。看看华尔街的堕落轨迹:正常现金流需覆盖利息和部分本金,到只覆盖利息,再到现金流被”注水”不考虑折旧,最后利息只考虑现金利息。在这种标准下,一家税前利润$100M的公司,若原有债务利息为$90M,可以再发行每年$60M利息的零息债券(后者无需支付现金利息)。这类零息债券利率通常很高,导致第二年实际利息为$90M常规利息+$69M复利利息,逐年累积。有了这个工具,公司借贷能力不再与净利润挂钩,并购交易价格自然水涨船高。巴菲特对此提出警告:若有人谈论EBDIT概念,或创新出忽视资本支出后现金流覆盖所有利息(无论当期或累积利息)的资本结构,应立即远离。零息债券不仅伤害直接参与者,也损害了购买债券的储蓄银行储户乃至纳税人。华尔街利益进他们口袋,出事时纳税人买单。

三、25年的深刻教训

1990年,巴菲特60岁,掌管伯克希尔25年,从青年成长为中年。经验是最好的老师,尽管过程充满痛苦。最佳学习方式是从他人教训中汲取智慧,而非自食其果。巴菲特回顾25年总结出几条重要教训。

第一条:买好生意胜过捡烟蒂。虽然巴菲特明知纺织业非优质行业,仍因价格便宜而买入。早年这种”捡烟蒂”策略确实获利,但到1965年收购伯克希尔时,他已意识到这不是最佳方法。若买入足够便宜,即使生意长期表现不佳,仍可能获得几次清仓机会。巴菲特称这种投资为”捡烟蒂投资”,但除非是清算人,否则这种策略愚蠢至极。首先,最初所谓的折扣价可能不会出现;其次,一点点的价格优势很快会被低回报特性消磨殆尽。例如,若清算价值$10M的生意,用$8M买入并立即卖掉可获高回报,但若10年后才卖掉且期间未分红,投资回报将大打折扣。时间是好生意的朋友,普通生意的敌人。这一道理看似简单,但巴菲特经历了多次投资才艰难领悟。收购伯克希尔后,他又投资了巴尔的摩百货商店,由此得出第二条教训:用普通价格购买优秀公司,优于用优质价格购买普通公司。若再补充一点,则是优秀公司与优秀管理层的结合。

第二条:势比人强。好骑手遇上好马自然能取得佳绩,但若遇到劣马则无计可施。伯克希尔纺织厂和巴尔的摩百货商店的管理者都是诚实能干之人,若遇上好生意定能表现不错,但在困境中则难有作为。记住巴菲特名言:好声誉的经理人遇到坏声誉的差生意,通常是生意的声誉完好无损。

第三条:挑简单的事做。25年间,伯克希尔收购管理了各类公司,确定的一点是:这些经历难以教会如何解决复杂问题。最佳策略是避免陷入困境。记住巴菲特另一名言:专注找到一英尺高的栏去跨,而不是练习跨七英尺高的栏。这话看似不公平,但在商业投资中,专注简单明显的事往往比解决复杂问题收获更大。偶尔必须面对复杂难题时,那是别无选择。有时优秀生意遇到一次性但可解决的大问题,反而能提供巨大投资机会,如巴菲特收购美国运通和GEICO股票的案例。总的来说,避开巨龙比屠杀它们效果更好。

第四条:看不见的魔鬼——机构强迫症。聪明经验丰富的管理层未必能做出理性决策,他们常受机构强迫症影响。常见表现包括:1)如同牛顿惯性,机构抗拒任何改变现状的变化;2)如同闲着就找事填空,公司用项目或收购消耗闲置资本;3)领导人若渴望收购,无论多愚蠢,总有人提供回报分析和战略研究支持其想法;4)盲目模仿同行行为,如扩张、收购或薪酬方案。巴菲特管理伯克希尔的方法是最大限度减少机构强迫症影响。

第五条:只和自己喜欢、信任和钦佩的人做生意。虽然这不能保证成功,但若遇上好生意,人与生意的结合能产生奇迹。相反,无论生意多吸引人,若对方人品有问题,应远离。不可能与坏人达成好交易。

第六条:投资最大的失误是错失。在《What I learned about investing from Darwin》一书中,作者讨论了错投与错失两种错误。对普通投资者而言,最快改善结果的方式是减少错投。但真正高手的错误常是错失。错失从局外人角度看不可见,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有些错失并非过错,可能超出个人能力圈。真正的错失是指能了解且可操作的机会,却因犹豫不决而错失。巴菲特曾举过沃尔玛、谷歌等例子,这些都是接近100亿美金的错失机会。

第七条:财务政策要保守。许多商学院人士认为公司有最佳财务杠杆比例,巴菲特不这么认为。若伯克希尔采用更高杠杆,即使仍属传统水平,回报仍会更高。1965年,即使巴菲特认为99%可能性更高杠杆有利,也未采用。经验告诉他,1%可能性的风险就可能导致传统债务比率公司在突发事件中陷入困境甚至违约。因此,他不喜欢99:1的概率,认为大概率额外收益不能抵消对极小概率痛苦和耻辱的厌恶。巴菲特偶尔也会借债,但前提是100%安全。若行为合理,结果自然良好。杠杆只是让结果更快到来。对价值投资者而言,耐心是天然品质。巴菲特和芒格更享受过程而非结果,过程对了,结果自然水到渠成。下一次25年回顾(2015年)将更加精彩。巴菲特思考尺度以十年为单位,且像学习机器般不断进步。

最新快讯

2025年08月17日

02:52
8月16日,美国国家飓风中心发布紧急预警,飓风"埃林"已正式升级为五级飓风,其最大持续风速惊人地达到每小时257公里。作为飓风强度等级中的最高级别,五级飓风所蕴含的破坏力堪称自然界的恐怖力量,足以对途经地区造成毁灭性打击。气象专家表示,此次升级后的飓风已具备极强的风眼结构,旋转时速远超普通台风,预计将在未来72小时内继续增强。 目前,美国国家飓风中心已启动最...
00:33
8月17日12时起,琼州海峡客滚运输因受南海热带低压影响而全面停运,预计此次停运将持续至8月18日14时。为保障旅客安全,各港口自17日10时起已暂停售票业务,同时关闭入港通道。相关部门提醒,具体复运时间将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另行通知。此次停运涉及琼州海峡沿线多个港口,包括海口港、三亚港等主要客滚码头。建议计划出行旅客密切关注最新动态,及时调整行程安排。热带低压...
00:33
2025年8月17日,常州苏超赛场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主场作战的常州队凭借一粒精彩进球,以1比0力克镇江队,不仅为球队赢得了赛季首场胜利,更一举打破了此前连续9轮未能取胜的尴尬纪录。这场胜利不仅提升了球队的士气,也为赛季的征程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一天,另一则好消息来自溧阳文旅官方抖音账号。天目湖景区宣布,将面向全国姓赵的游客提供免费门票优惠,活动时间从即日起...

2025年08月16日

23:33
香港天文台正式发布重要通知 将于当地时间2025年8月16日晚上10点20分正式发出一号戒备信号 以警示市民高度关注可能对本地造成影响的热带气旋动态。此次提前预警旨在充分保障市民安全 提醒大家及时做好各项防范措施 确保在热带气旋靠近时能够迅速响应 有效降低潜在风险。相关部门呼吁市民密切关注天气变化 保持通讯畅通 并根据预警级别采取相应应对措施。
23:33
2025年8月16日,陆家嘴金融沙龙上,华领医药董事长陈力发表重要演讲,为中国创新药在全球市场的崛起提供了有力佐证。他透露,目前中国制造的创新药已占据全球市场的38%,这一数字充分彰显了中国医药产业的强大竞争力与创新实力。 在创新药研发方面,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追赶并超越国际水平。数据显示,去年全年中国共有39个创新药成功上市,而今年上半年这一数字就已达到30...
23:33
8月16日,央视财经《对话》栏目中,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就鸿蒙生态发展发表了重要观点。他明确表示,鸿蒙生态有望在今年年底实现与安卓和iOS生态的全面看齐,这标志着华为在移动操作系统领域迈出了关键性步伐。余承东特别强调了鸿蒙系统的核心优势——一次开发、多端部署的强大能力,这一特性将极大降低开发成本并提升应用效率。 他指出,尽管初期从其他系统迁移到鸿蒙生态存在较大...
22:22
8月16日,四川长虹重磅发布百吋巨幕系列新品,并同步揭晓备受期待的D7H Ultra预发布信息。这款新品严格遵循《百吋电视选购白皮书》标准,旨在为消费者带来极致的视觉盛宴。据悉,该系列产品将于8月20日正式开启预约通道,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根据中国电子商会等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百吋大屏电视市场正以超过30%的年增长率迅猛发展,已然成为高端消费领域的新宠。...
22:22
人民财讯8月16日电 在备受瞩目的苏超联赛焦点战中,常州队于8月16日晚场主场以1:0力克镇江队,强势斩获球队在苏超联赛的首场胜利 这场胜利不仅终结了常州队此前8轮不胜且一球未进的尴尬纪录,更极大地提振了球队士气,令广大球迷倍感振奋 比赛在常州队的主场展开激战 常州队凭借出色的战术执行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最终以1球小胜对手 这一胜利意义重大,不仅为球队打...
22:22
8月16日21时5分,山东省青州市(北纬36.48度,东经118.33度)发生3.0级地震,震源深度11千米。这一地质活动由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并发布。截至目前,尚未有关于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报道。此次地震的震级虽然不高,但仍然提醒我们关注地质安全,加强防震减灾意识。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现象,虽然无法完全预测和阻止,但通过科学的监测和有效的应急措施,我们可以最大...
22:22
2025年8月16日,国际篮联男篮亚洲杯半决赛的战火在当地时间点燃,中国男篮凭借出色的团队表现和关键球员的出色发挥,以98:84的比分强势击败新西兰队,成功锁定决赛席位。这场胜利不仅展现了中国男篮的竞技实力,更标志着球队时隔10年再次踏上亚洲杯决赛的领奖台,提前实现了赛前的战略目标。 随着比赛进入白热化阶段,中国男篮在攻防两端都展现出了强大的统治力。核心球员...
22:22
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电影《南京照相馆》上映23天票房已突破25亿元,这一亮眼成绩再次印证了影片强大的市场号召力。自7月24日登陆全国影院以来,《南京照相馆》凭借其深刻的历史主题和精良的艺术制作,迅速成为暑期档观众热议的焦点。影片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将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与个体命运巧妙融合,引发观众强烈共鸣。此次票房突破25亿元,不仅刷新了影片自身...
21:21
2025年8月16日,我国空间站迎来历史性突破,成功在专业领域应用AI大模型技术,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人工智能在航天领域的应用迈出了关键一步,为未来深空探索注入了强大动力。与此同时,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天轶2.0机器人在备受瞩目的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场景赛中表现出色,包揽冠亚军,展现了我国在人形机器人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更令人惊叹的是,‘白犀’机器人以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