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作者土哥涅夫,经微新创想授权转载。在《苏杭PK,没有胜负》一文中,我曾基于2020年杭州城区人口数据(874万)预测,“五年后杭州有望成为长三角第二个超大城市”。未料杭州迅速实现跨越,日前住建部发布的《2022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显示,东莞、武汉、杭州城区人口突破千万,分别达到1082.44万、1080.64万和1002.1万,正式跻身超大城市行列。此外,合肥、苏州城区人口突破500万,跻身特大城市之列。至此,全国超大特大城市数量增至19个。
相较于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城区人口已成为近年来衡量城市规模等级的重要指标。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等城市划分均以此为依据。此前公众讨论城区人口时,参考的是2021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名单,该数据源自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彼时中国共有7个超大城市(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和14个特大城市(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对比住建部最新名单,超大城市增加3个,特大城市减少5个。除莞汉杭由特升超外,合肥、苏州新晋特大城市,佛山、昆明、大连、哈尔滨则被移出特大城市名单。
哈尔滨、大连退出特大城市名单实属意料之中。近年来东北人口持续外流,哈尔滨常住人口2021年跌破千万,去年进一步降至939.5万,城区人口自然收缩。大连虽无2022年常住人口数据,但辽宁省去年常住人口减少32.4万,沈阳等8市减少17.3万,剩余大连等6市大概率也面临负增长。佛山、昆明城区人口大幅减少则令人费解——佛山在国家统计局版本中达854万,住建部版本仅剩200.3万,缩水四分之三;昆明城区人口从534万降至467.52万。尽管2020至2022年佛山、昆明常住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城区人口理应保持增长态势。
国家统计局与住建部对城区界定标准存在差异,导致统计结果偏差。综合两版数据,10个超大城市无争议,特大城市应保留佛山、昆明。新增名单除合肥、苏州外,还应包括石家庄。上个月石家庄宣布城区常住人口达540万,已达到特大城市规模。对比住建部公布的354.85万数据,结合各区常住人口数据,公安部门统计更接近实际。综上,全国目前有10个超大城市、12个特大城市,共同构成中国城市金字塔塔尖。
这22个城市的地域分布呈现明显特征:长三角5个(沪杭宁肥苏)、大湾区4个(广深莞佛)、京津冀3个(京津石)、中部3个(武汉、郑州、长沙)、西部4个(成都、重庆、西安、昆明)、山东2个(济南、青岛)、东北1个(沈阳)。长三角凭借5个超大特大城市数量超越珠三角,位居首位。长三角头部城市近年持续发力人口增长,去年全国城市人口增长前三名中杭州、合肥占据两席,珠三角四大城市均为负增长。即便考虑疫情因素,珠三角土地开发强度与人口密度已接近极限,维持高增长难度极大。
2018年达到峰值后,广深人口增量逐步回落,2019年被杭州超越,终结了多年领跑局面。珠三角人口、产业、经济过度集中于广深莞佛,深汕、广清等合作区资源外溢效果不彰,其余五市发展明显断层,除惠州外均未突破500万常住人口,难以成为新的人口蓄水池。反观长三角,一体化与扩散化同步推进,安徽崛起拓展了产业地理边疆。除沪杭宁肥苏外,宁波市区人口已超500万,常州、无锡等市区人口超400万,均有望成为后备力量。2022年浙江、安徽、江苏人口增量分别居全国第一、二、五位,未来长三角或将成为全国人口增长第一大区域,浙江或取代广东成为外来人口流入第一大省。
政策层面持续发力,如共同富裕示范区落户、高级别峰会赛事向新一线城市转移,杭州近期活动频密,亚运会刚落幕又迎来一带一路“良渚论坛”,显著提升区域影响力与人口吸引力。长三角内部格局变化显著,南京“第二城”地位让位于杭州,合肥、苏州、宁波发起挑战。2016年规划中,南京为仅次于上海的长三角唯一特大城市,杭州与苏州合肥仅属Ⅰ型大城市。此后杭州通过撤县设区、抢人大战实现逆袭,城区人口(1002.1万)远超南京(699.31万),城市等级反超。
南京“第三城”地位存续时间堪忧。目前长三角四城冲击千万人口大关,合肥、宁波增速最快。宁波城区人口仅367.72万,距离特大城市标准尚差百多万。合肥常住人口2020年已超南京,肥东、肥西两县与市区无缝衔接,若国家调整撤县设区政策或统计口径,合肥城区人口或超南京。此次苏州、合肥升级源于国家统计局调整城乡分类代码,苏州工业园区五个街道纳入主城区统计,合肥三大开发区上百万人被纳入,涉及肥东、肥西等托管土地。合肥提出“一区多园”改革,或将通过区划调整扩大市区管辖面积,增加城区人口,这对无县可撤的南京构成挑战。
中西部超大特大城市崛起引人注目。目前22个城市中7个来自中西部,背后是陆权崛起与内循环新常态。2010-2020年东中部净迁入量减少30.29%,中西部净迁出量大幅下降,2015年后中西部向东部迁移趋势更明显。去年人口增长前十名中,除杭州、合肥、青岛外均为中西部省会。成都近期接连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显示中西部国际影响力提升。
未来长三角需应对珠三角抢人竞赛,同时与中西部省会争夺人力资源。这种竞争本质是区域实力的较量。长三角优势在于完整产业链与大中小城市体系,三线城市如常州(新能源汽车)、宣城(光伏异质结)等在新兴产业赛道表现亮眼,与沪杭宁肥苏等头部城市共同构筑巨大人口蓄水池,这是中西部城市群不具备的。可预见未来,除长三角外,珠三角、京津冀、中三角、成渝第四极大概率不会诞生新超大城市,唯有长三角超大特大城市矩阵将持续扩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