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纳斯达克曾是中国创业公司叩响资本市场大门的首选路径,但这条热门赛道正面临重大调整。当地时间9月3日,纳斯达克正式宣布对上市规则进行重大修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对”主要在中国运营的新上市公司”的特别限制。新规大幅提高这类公司的IPO募集资金门槛,最低要求从原先的1000万美元以下区间提升至2500万美元,这意味着原本依赖小额融资模式的中国企业,上市门槛将最高提高5倍。
这一政策调整并非临时性措施。早在2020年5月,纳斯达克就提出针对”限制性市场”的IPO新规,经SEC于2021年10月批准后开始实施。新修订的规则包含多重关键变化:不仅将最低公众持股量市值要求从500万美元提高到1500万美元,还针对存在上市缺陷且市值低于500万美元的公司,加速其停牌退市流程。已进入上市流程的公司将获得30天过渡期按旧规完成上市,而新规将在SEC批准后60天内正式生效。
相较于纽交所,纳斯达克一直以更灵活的上市标准和更短的审核周期著称。其特别对科技互联网企业友好的政策,曾吸引众多中国创新企业前赴后继。从1999年侨兴环球成为首家登陆纳斯达克的中国公司,到百度、网易、京东、拼多多、携程等互联网巨头创造资本市场传奇,再到蔚来、小鹏、理想等新能源汽车新势力,纳斯达克已成为中国企业的明星舞台。截至当前,已有超过200家中国公司在纳斯达克挂牌,其中2024年新上市数量达52家,创下历史新高,远超2019年高峰期的29家。
从募资规模来看,今年上半年赴美IPO的中国企业呈现明显的小型化趋势。根据Wind数据,截至6月30日已有40家中资企业登陆美国市场,其中39家选择纳斯达克。这些企业中,多数采用500万至1500万美元的小额融资模式,如浙江嘉兴的智能立体停车解决方案提供商华谌科技,其2月5日在纳斯达克上市时仅募集600万美元。2024年已完成赴美IPO的中国公司中,76%的募资额低于2000万美元,近七成低于1000万美元。
新规的实施将彻底改变这一格局。大量原本符合上市条件的中国中小企业将因资金门槛提高而被迫放弃纳斯达克。这标志着美国资本市场对中概股”粗放式”上市时代的终结,未来将进入”高门槛、强监管、重质量”的新阶段。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赴美上市门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将转向香港市场。2025年上半年已有约40家中国企业选择港交所上市,而港交所整体新股市场也呈现爆发式增长——上半年募资总额达1087亿港元,同比激增711%,重回全球IPO融资额榜首。下半年预计将有更多原计划赴美的小型企业改道香港,推动港股IPO市场持续回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