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CEO黄仁勋在台北国际电脑展(Computex 2025)的发布会上掷地有声地指出,美国对华AI芯片出口管制不仅未能达成预期目标,反而引发了与政策初衷背道而驰的连锁反应。这位科技巨头直言不讳地表示,这些管制措施非但未能在全球AI领域形成有效壁垒,反而加速了中国本土芯片产业的崛起,如华为昇腾、寒武纪等企业,并直接削弱了美国在该领域的领导地位。黄仁勋强调,AI技术是一个全栈平台,涵盖芯片、基础设施、模型与应用等多个层面,任何单一环节的管制都无法实现全面封锁。
美国政府的芯片管制政策,最大受害者无疑是英伟达自身。黄仁勋透露,由于中国市场的急剧变化,英伟达在该领域的份额已从2021年初的95%暴跌至50%。5月21日,他向路透社记者坦诚,不仅损失了55亿美元库存,更可能面临150亿美元销售额和30亿美元税款的流失,而这一切都源于拜登和特朗普政府的禁令。美国政府近期出台的《人工智能扩散出口管制框架》,进一步限制H20芯片对华出口,并干涉华为昇腾芯片的全球使用,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中国商务部对此提出严正交涉,而英伟达则计划推出基于Blackwell架构的删减版AI芯片,以适应新的出口管制规则。
然而,中国本土AI芯片产业并未因此停滞,反而因禁令加速迭代。数据显示,中国AI芯片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5%跃升至2025年的50%,而英伟达此前占据的95%份额被迅速蚕食。黄仁勋此前的态度一直较为隐忍,但近期却频频公开炮轰。5月20日,他在接受采访时痛陈,任何试图通过禁止中国获取H20芯片来阻断其AI发展的人都”极其无知”。他进一步警告,限制政策正在制造”危险的真空期”,如果英伟达被迫退出中国市场,中国企业将趁机建立本土生态系统,甚至可能让”中国标准和技术规范成为国际主流”。
更令黄仁勋焦虑的是,中国企业正全面迎头赶上。他称赞华为是”世界级的科技公司”,并指出中国AI研究人员在OpenAI、DeepMind等顶尖机构的卓越表现。黄仁勋举例说明,中国AI企业通过”用两片芯片代替一片”的工程能力巧妙绕过技术封锁。他强调,中国AI研究人员是”世界级的”,并指出全球50%的AI研究人员来自中国。”如果不承认这一点,就是极度缺乏自信。”黄仁勋直言。
对于未来,黄仁勋预测2026年中国AI市场规模将达500亿美元,并呼吁美国企业重新进入中国市场。他公开建言美国政府,应通过技术创新而非禁令保持竞争力,否则将失去全球AI主导权。概括起来,黄仁勋的核心观点包括:1.美国芯片管制政策将失败;2.中国AI的全球地位不可阻挡。
与黄仁勋持类似观点的还有马斯克。5月23日,在接受CNBC采访时,马斯克提到AI发展面临三大瓶颈:芯片、变压器和发电。他形容中国发电量增长”像火箭一样飞速上升”,而美国”发电量很平淡”。这一表态看似聚焦技术挑战,实则暗含对美国政策的批判。马斯克直言:”如果美国连电力供应都跟不上,未来在AI竞赛中可能会落后于中国。”他同样多次强调”中国拥有大量聪明且积极的人才”,认为中国AI不会落后于西方。”中国完全有能力’做很多伟大的事情’,尤其是在AI领域。”
这些看法,事实上已成美国科技界的共识。5月初,OpenAI CEO山姆·奥特曼在美国参议院听证会上表示,美国必须”加速升级基础设施,并放宽AI芯片出口管制”。虽然美国目前仍处于AI领域领先地位,但”很难说我们领先多少,我认为不会领先太久”。微软副董事长兼总裁布拉德·史密斯指出,”决定竞赛胜负的首要因素,是谁的技术能在全球范围内,被更广泛采用”。AMD CEO苏姿丰直言:”作为一家美国公司,我们完全理解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但”如果我们的技术无法在世界其他地区得到充分应用,那么其他技术就会取而代之”。
自2021年以来,美国实施《人工智能扩散出口管制框架》等对华高端AI芯片禁令,以及昇腾芯片出口限制等措施。然而事实是,这些政策不仅未能遏制中国AI发展,反而一方面刺激了本土替代加速;另一方面,中国在AI创新和大模型技术上正无限逼近,甚至赶超美国,大模型如DeepSeek、阿里Qwen,垂类如可灵等相继问世。从黄仁勋到马斯克,再到奥特曼等,美国科技界对美国芯片政策的共识是,限制只会加速替代,加速被赶超,只有开放才能维持领先。而中美AI博弈,也或许正迎来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