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科技7月16日深度报道,央视网独家披露:购买二手车一年半后发现竟是”凶车”,消费者能否以此为由要求退款?近日,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引发社会热议的典型案例,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3年2月18日,张先生在一家知名二手车公司花费16.4万元购入一辆二手汽车。该公司向其郑重承诺车辆无事故、无泡水、无火烧等重大瑕疵。然而去年9月,张先生震惊地发现,该车在2022年11月曾发生一起致人死亡的重大交通事故。虽然车辆本身未受损伤,但这一骇人事实彻底改变了张先生对车辆的认知。
张先生遂将二手车公司诉至法院,主张以重大误解为由撤销《机动车交易合同》,要求公司退还全部购车款并赔偿相关损失。他解释道:”根据社会普遍认知,发生过致人死亡事故的车辆,其价值与流通性已严重缩水,这种信息不对称直接导致我的购买决策产生根本性错误。”
二手车公司则提出不同意见,辩称其出售时并不知情车辆曾发生如此严重的交通事故,且车辆各项性能指标正常,不存在质量问题,因此不同意撤销合同。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虽然涉案车辆未因事故产生物理损伤,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事故车,但致人死亡的重大交通事故确实对其价值产生了实质性影响。关键在于二手车公司在交易过程中存在明显过失——未对车辆进行全面核验就完成交易,导致信息披露不完整。正是这种不完整的信息,成为张先生做出购买决定的重要原因。
从消费者权益保护角度分析,前述交通事故致人死亡的事实,与张先生对”无事故”的预期存在天壤之别。这一重大信息差足以影响车辆价值评估和购买决策,若非基于错误认知,张先生根本不会达成购买意向。因此法院认定张先生的签约行为属于重大误解。
最终,金山区人民法院作出公正判决:撤销张先生与二手车交易公司签订的《机动车交易合同》;公司须向张先生全额退还购车款16.4万元,并配合办理车辆变更登记手续。这一判决不仅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为二手车市场信息披露提供了重要法律依据,提醒经营者必须尽到充分的尽职调查义务,确保交易信息的真实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