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 字母榜,作者彦飞,经站长之家授权转载发布。MAD(美团、阿里、京东)外卖战局,在连续两场“疯狂星期六”的激烈交锋后,正演变成一场罕见的零和博弈。自2023年2月11日京东外卖上线以来,这场外卖“三国杀”已持续150天。美团、淘宝与京东三大平台互有攻防,虽未分出胜负,却将整个外卖(含非餐饮品类)市场规模扩张至战前的三倍以上。根据最新战报,美团即时零售订单量突破1.5亿单,淘宝闪购与饿了么日订单量合计超8000万单,京东外卖日订单量突破2500万。三大平台总订单量已达2.5亿单。在此次外卖战火燃起之前,国内外卖总订单量长期维持在8000万单左右。这场持续150天的战争,新增1.7亿日订单量,让成熟的外卖市场焕发出惊人的增长活力。而在战前,多数人认为外卖市场格局已定,主要玩家缺乏进取心,增长空间有限。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2至2024年间,中国外卖市场渗透率仅从25.4%提升至28%。在一二线城市,外卖市场已趋于饱和。但随着京东、淘宝相继入局,美团全力迎战,平缓增长的外卖市场曲线突然急转直上。即便未来补贴减少、订单量自然回落,新用户、新商家的加入也将使市场无法回到8000万单的旧水平。这印证了外卖市场需求远未饱和,仍具深度挖掘价值。而挖掘需求的最佳方式,正是以补贴为武器,展开一场声势浩大的战争,激发消费者、商家和骑手的积极性。美团、淘宝、京东打响外卖战,虽烧钱凶猛,却未产生负面效应,反而让平台、消费者、商家、骑手等多方受益。消费者被大额优惠券、“零元购”包围,每天打开APP“薅羊毛”成为新习惯,推动商家外卖和到店订单量飙升。旺盛需求让骑手收入大幅提升,部分人收入翻倍。平台方面,美团、淘宝、京东均投入巨资,订单量飞速增长,为即时零售、到店、货架电商等业务注入新动能,并创造大量优质岗位。互联网巨头的巨额现金储备,也找到了回报率更高的投资方向。这种全方位的正外部性,意味着外卖战很可能没有输家,而是所有人都能从市场二次生长中获利。中国互联网上一次零和博弈的战例是2018-2019年的下沉市场大战。当时所有互联网公司向“五环外”扩张,试图将更多用户和商家纳入版图。这场战争催生了拼多多、抖音、快手等新巨头,也让阿里、京东等获得大量新用户,注入增长动力。整个互联网在下沉市场用户驱动下,进入全新生长周期。如今,类似故事正在外卖领域重演。美团、淘宝、京东都展现出统一市场的决心,从CEO到一线员工都被激发出空前斗志。美团作为战场腹地,更有强烈守卫领地的决心。5月底财报电话会上,王兴一方面批评外卖行业内卷,另一方面强调美团将不惜一切代价赢得竞争。据《晚点LatePost》报道,美团将“战一夏,定乾坤”,办公区还摆出金色龙纹战鼓。淘宝同样不甘示弱,淘宝闪购曾突破8000万单日订单,马云要求将峰值常态化。7月第二个“疯狂星期六”,淘宝闪购推出“16减16”“25减18”大额红包,迫使美团紧急迎战。京东虽低调,但刘强东亲自送外卖、与骑手互动,CEO许冉表示“提升空间很大”,显示出不满足的野心。一把手纷纷亮出决战决心,三大平台全力以赴。本轮外卖战投入规模罕见,截至目前:京东“双百计划”超百亿,淘宝闪购500亿补贴,美团三年向餐饮行业投入1000亿。6月前京东攻势迅猛,近两个月美团与淘宝激烈交锋,连续两场“疯狂星期六”补贴力度惊人,甚至出现“零元购”。然而,三大平台持续烧钱却未见对手被“熬”垮。另一方面,这场声势浩大的外卖战借助短视频和社交媒体完成闪电式用户教育,各平台订单量迅猛增长。从平台态度和行动看,三大玩家都希望一击制胜。但结果证明,这场势均力敌的攻防战没有真正输家。进攻方淘宝闪购与饿了么日订单量达8000万,远超此前两三千万的预期;京东外卖从零起步仅用几个月就突破2500万单;美团订单量从六七千万单激增至1.5亿单以上。去年王兴曾预计旺季突破1亿单。即淘宝、京东订单量飙升,并非美团的份额被分食,而是三大平台共同做大蛋糕,攻守双方都获得更大蛋糕。战略层面,三大玩家也实现阶段性目标。美团重视的闪购业务迅猛发展,3C数码等品类增长显著;外卖板块神抢手、拼好饭等业务曝光和增长;淘宝打响闪购名声,跑通非货架电商导流模型;京东初步实现高频带动低频,为货架电商注入动能。过去150天,三大平台投入巨大、手段多样,却未形成压倒性优势。战术僵局下,战略层面各得其所,共享红利。
B
本轮外卖战另一个特殊之处是,不仅三大平台未输,消费者、商家、骑手等也都受益。互联网战争通常伴随负外部性,伤害卷入者利益。如共享单车大战导致交通混乱、押金损失;社区团购大战使农产品价格暴跌、夫妻店受创。此类负外部性常引发监管叫停。相比之下,本次外卖战虽激烈,却未见明显负面效应。消费者端,大额优惠券带来真实实惠,有人戏称“外卖平台毫发无损,我却胖了三斤”。商家侧,餐饮行业低谷时,外卖成为“回血”良方。三大平台补贴不仅带来大量外卖订单,也吸引到店客流。以咖啡茶饮为例,库迪咖啡上线首日订单增近10倍,茉莉奶白日均增长近3倍;京东外卖4个月瑞幸等品牌销量破亿,霸王茶姬等破千万;美团咖啡茶饮订单频繁爆单。长期看,外卖市场从一家独大到三国鼎立,商家经营成本降低。京东外卖阶段性免佣,淘宝、美团推出巨额扶持计划。平台与商家共担补贴成本,相当于真金白银帮助引流获客。此外,三大平台竞争推动订单规模快速膨胀,改善数百万骑手生存状况。有骑手表示,日收入从300元增至400元。上海部分骑手单均收入达十几元,月收入破万。隐性福利是保险覆盖率提升:京东为全职骑手缴五险一金,兼职骑手享意外险和医疗险;美团试点骑手保险补贴政策,承担50%养老保险费用。外卖战提高骑手待遇的同时,创造更多工作岗位。美团披露,6月众包高频骑手月收入9793元,7月周末超40万众包骑手日收入超500元;京东第二季度日均新增3000-4000名全职骑手。覆盖消费者、商家、骑手的正外部性,使这场外卖战虽激烈却处于良性竞争轨道。6月底以来,平台口水战偃旗息鼓,竞争转向补贴、运营、配送等环节,战争合理性进一步提高。监管压力较小、企业摩拳擦掌的大背景下,消费者薅羊毛、商家骑手赚钱的“红利期”预计将持续较长时间。
C
过去二十余年,中国互联网习惯零和博弈,战事往往只有一个胜利者。通过烧钱、补贴、引流等手段“熬”死对手,形成马太效应,最终排除竞争对手,获取大部分利润。中国互联网主要角色都经历过零和博弈并成为胜利者。但这不代表所有战争必须有输家。中国互联网上一次零和博弈的战例是2018-2020年下沉市场大战。电商赛道的拼多多、内容领域的快手从巨头夹缝中崛起,成为最大赢家:拼多多单季度MAU增幅曾超7000万;快手在县城乡镇找到巨大增长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阿里、京东、抖音等巨头输掉战争。以阿里为例,年活跃用户从2018年6.36亿增至2020年7.25亿,两年增长1亿同样可观。将视角拉远,下沉之战前,从业者普遍认为电商行业进入成熟期,增速将维持在个位数。但深入下沉市场后,进攻方和防守方都获得巨大增量,证明电商市场潜力远未挖掘殆尽。同时,电商、内容领域互联网大公司下沉,带动用户、商家、广告主等多方获利:用户得实惠,商家获新订单,广告主扩大影响力。七年后,类似多方共赢场景正在外卖战场重演。外卖战5个月,全行业订单量从七八千万激增至2.5亿。但这只是起点。三大平台已看到长期作战的好处,频繁调度资源支持持久战。例如,美团放弃美团优选,每年节省约40亿元成本,用于小象超市等泛外卖场景。从现金储备看,三大平台具备长期作战能力:美团约1800亿元,阿里约1900亿元,京东超2000亿元。高盛预测,今年第二季度三巨头外卖投入达250亿元。基准情形下,未来12个月美团EBIT将下滑250亿元,阿里外卖业务预计亏损410亿元,京东亏损260亿元。尽管外卖战投入巨大,但三大平台手握充裕弹药,兼具强大现金流。在优质标的稀缺、AI大模型仍需核算的情况下,将现金砸在外卖上,是ROI较高、效果立竿见影的方式。2018-2019年下沉市场大战,各方激烈对抗却获得合理回报。七年后的外卖战,三大玩家手握更多资金,打响了又一场难以获胜却无输家的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