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些直播间打着“工厂货”“渠道货”的幌子,以极低的价格销售假冒名牌商品,这一现象迅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些主播往往选择在深夜时段进行直播,并通过遮挡品牌标识、引导私域交易等手段刻意规避监管。当消费者收到货后发现与描述严重不符时,往往面临维权无门的困境。
江苏常州检察机关近日披露的一起典型案例显示,某主播与一家供应链公司密切合作,在一年内疯狂售出超过9800件假冒商品,总销售额高达560余万元。最终,包括主播在内的11名嫌疑人因犯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罪被判处刑罚并处以高额罚金。这一案件不仅揭示了直播带货领域假货泛滥的严重程度,也暴露出相关监管机制仍存在明显漏洞。
专家指出,此类行为已构成典型的消费欺诈。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电商平台无论是否直接参与交易,都必须承担起内容监管责任。平台方不能以“不知情”为由推卸责任,而应建立更完善的风险识别和处置机制。对于消费者而言,面对明显低于市场正常价位的商品应保持高度警惕,坚持理性购物原则,切莫因贪图便宜而陷入假货陷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仅需要监管部门加强执法力度,更需要消费者提高防范意识,共同营造清朗的网购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