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TopKlout克劳锐,作者周珊,经站长之家授权转载发布。随着满减券热潮逐渐消退,“30分钟送达”服务成为行业标配,外卖市场的竞争焦点已从线上价格战与时效比拼,悄然转向线下新赛道。美团与京东率先将目光聚焦于“食堂+厨房”的创新模式,一场围绕食品安全、供应链效率与用户信任的全新博弈正在激烈展开。这场关乎餐饮行业未来的较量,不仅考验着企业的运营能力,更折射出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迫切需求。
京东美团双雄并起7月20日,京东”七鲜小厨”在北京盛大开业,以”自营化”为核心理念,主打大众化菜品,价格亲民。该门店不设堂食区域,专注”外卖+自提”服务,采用全透明玻璃明档设计,让顾客直观感受厨师标准化操作流程。更令人瞩目的是,京东豪掷10亿元招募”菜品合伙人”,要求合作商家严格遵循京东统一配方,承诺提供保底收入与销量分成机制,并计划三年内全国铺开1万家门店。从食材采购到成品制作,京东全程自营管控,打造出”看得见的透明厨房”。
这一创新模式并非无迹可寻。早在2024年12月,美团便在北京率先推出”浣熊食堂”,目前已运营10家门店,吸引超过100家餐饮商家入驻。与京东不同,美团采用”纯外卖档口聚合”模式,通过共享场地、供应链资源及标准化服务,为入驻商家提供全方位支持。平台建立”源头可溯+安全可视”机制,让消费者能够清晰查询每道菜的食材来源与制作过程,彻底解决食品安全信息不透明问题。
尽管发展路径各具特色,但两家企业的战略内核高度一致。京东深耕自营模式,美团则依托平台聚合优势,最终目标都是通过优化成本结构、保障价格实惠、严控安全底线,为消费者提供既安全放心又经济实惠的餐饮服务。
从质疑声中寻找突破这种创新模式的诞生,正是为了解决外卖行业长期积累的痛点问题。食品安全始终是消费者最关心的话题,近年来相关负面事件频发:藏身居民楼的”黑作坊”卫生条件堪忧,食材来源不明的”黑外卖”屡遭曝光,平台与商家相互推诿责任现象普遍…”后厨是否堆满垃圾””食材是否过期”等疑问,成为社交媒体上的高频话题。美团24小时后厨直播,将大厨配方的现炒现做过程全流程展示;京东透明明档设计,让食材处理过程一目了然。这些举措不仅将后厨操作从隐秘角落搬上阳光台,更有效缓解了消费者对预制菜和”黑作坊”的担忧。
这场变革本质上是对消费者”吃得放心”诉求的积极回应。当厨房透明化、食材可追溯成为常态,消费者的顾虑自然烟消云散。
从抢时效到赢心智若将视线拉长,这场商业模式之争实则是外卖平台商战的必然升级。此前的外卖竞争聚焦于速度与补贴,满减券、折扣红包铺天盖地,配送时间从1小时压缩至30分钟,本质是通过”性价比+便捷性”抢占市场份额。但当速度与补贴红利逐渐消退,消费者需求已从”吃得快”转向”吃得好”。安全与品质成为新的竞争焦点。美团与京东的布局,正是对这一消费升级需求的精准把握,通过解决用户最关心的安全问题,深化可靠形象,最终赢得用户心智。
然而新模式的兴起也带来新问题。美团京东的扩张既压缩了传统小餐馆的生存空间,也挤压了客单价15-20元的小微餐饮生存空间。正如餐饮人评论中提到的”四十多岁失业难找活”,缺乏品牌特色、利润微薄的小餐馆面临巨大生存压力。
结语这场从拼配送到拼信任的商战,或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贴近行业本质。毕竟,唯有赢得用户信任的平台,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笑到最后。而关于小餐馆生存、从业者生计的讨论,也在提醒这场升级:在追求效率与规模的同时,如何兼顾行业生态的温度,才是更长远的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