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研学市场陷入内卷怪圈 科技概念包装难掩行业遇冷

每年暑期都是研学市场的黄金时期,但今年行业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内卷态势。传统自然人文类研学项目之外,大量融合科技、AI等前沿概念的方案涌现,不少机构通过AR、VR、全息影像、AI互动等高科技手段吸引眼球,更有甚者引入编程、机器人等元素,形式层出不穷。这些经过精心包装的研学产品,价格普遍高达上万,却依然难逃”形式大于内容”的质疑。表面光鲜亮丽的背后,是研学市场深藏的危机。

多位业内人士向Tech星球透露,今年研学机构普遍面临经营困境,定价下调、订单量锐减成为常态。为争夺生源,机构不得不推出更多噱头项目,但被广告轰炸的家长们却越来越清醒。安全隐患频发、行程缩水、研学变旅游等问题,让许多家长感到上当受骗。面对这样的市场现状,研学旅行还能继续获得家长认可吗?

订单与客单价双降 研学机构生存压力巨大

行业从业者哈哈向Tech星球坦言,疫情后家长研学预算大幅缩减,招生难度显著提升,不少公司被迫降本增效。在他看来,研学的本质是教育实践,将课堂搬到真实场景中,若要真正落实这一理念,课程研发成本将居高不下。一节半天的研学课程,可能需要10天研发时间,期间一位研发老师的薪资就达5000元,加上手册设计、材料费用,若涉及景点图片版权问题,手绘成本更高达每张500元。因此,高品质研学项目的定价必然较高。以北京为例,半日游费用约300元,12天国外长线研学需3-4万元,若包含名校插班则可达5-6万元,而能获得资质证书的项目费用更是上不封顶,8-10万元也属常态。但如此高的定价,使得接受度逐年降低,近两年生源数量持续下滑,市场项目和预算均呈现萎缩趋势。

研学基地经营困境重重 低价竞争加剧生存压力

研学基地负责人星星表示,当前基地业务远不如前两年,许多中小学生研学活动被取消,业务量大幅下滑。今年各机构纷纷卷低价,首当其冲的就是压缩研学基地费用,导致基地盈利难度剧增。基地业务主要集中在寒暑假,但如今订单量和客单价双双下滑,不少基地转而承接公司团建和商业巡演维持生计,经营不善者更不在少数。

哈哈指出,研发高质量研学项目对研发团队素质要求极高,至少需要相关专业硕士或博士。但当前营收状况下,按此标准研发难以盈利,反倒是旅行社背景的研学活动更易获利。业内普遍存在两类研学机构:教育背景者更注重课程开发,旅行社背景者则侧重旅游体验,两者差异明显。教育出身机构追求学习效果,旅行社背景机构则提供”旅游+知识讲解”模式,参观特殊地点并安排培训讲师。其实两种路径都是为了满足不同需求,关键在于平衡教育性与趣味性。

家长心态转变 研学变旅行团现象频发

家长对研学旅行的态度日趋冷淡。一位家长认为,这类活动不过是包装精美的旅游团,孩子难以学到实际知识,报名只是为了让孩子有事可做、让家长省心。另一位家长曾满怀期待地选择研学,但经历后发现全程走马观花,机构更注重拍照而非教学,孩子也因疲于奔波失去耐心。此后他宁愿选择旅行社旅游或在家补课,认为研学性价比极低。”打着研学旗号,价格却翻倍,能捞钱的环节太多,何必被坑”他感慨道。

前研学机构教师透露,部分家长极度关注拍照环节,希望随时获取孩子照片,教师为满足需求不得不妥协。哈哈指出,孩子和家长需求时常冲突,若只安排学习内容易致兴趣丧失,因此长线项目常安排迪士尼等游乐园让孩子放松。一位家长复盘7天杭州研学花费1.1万元后表示,除交通外,企业大学参观及大学老师讲解外,获得的证书毫无实际价值,如此高价不如自行规划更符合孩子需求。另有家长曝出机构因地址错误将孩子留在非指定地点,追责时机构不断推诿,此类事件令家长后怕并质疑机构专业性。

课程研发承担销售KPI 导师薪资远低于摄影师

市面研学项目五花八门,咨询时机构常先强调产品高端性,如名人授课、重量级证书等,再委婉询问费用,并制造紧迫感暗示报名截止。当前行情下,为吸引生源机构压低价格,但成本下降必然影响质量。前负责人透露,机构难以负担全职教师工资,多在旺季聘用兼职大学生。哈哈指出,机构更倾向于本校学生兼职,并发现江浙沪某研学公司招聘时,摄影师日薪500-600元,研学导师仅200-300元,且学历要求仅大专。”我理解的研学导师应具备课程研发、学生心理、知识体系等多方面能力,200多一天连导游都请不到吗?这分明是研学变拍照”她质疑道。更有机构要求应聘者运营自媒体,自带流量资源,课程研发人员甚至需承担销售任务,工资与销售挂钩,本质沦为销售人员。一位从业者坦言,想坚持教育理念的从业者太难,行业要向好发展仍需巨大努力。

最新快讯

2025年08月07日

07:29
2025年上半年,财险行业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76家财险公司合计实现保险业务收入高达2594.89亿元,净利润达到92.52亿元,展现出行业整体盈利能力的显著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在剔除了2家新成立公司的影响后,其余74家财险公司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92%,这一数据充分反映了行业盈利能力的快速恢复和增长。 在众多财险公司中,国寿财险、中华联合财险和...
07:29
2025年8月最新市场数据显示,随着人形机器人和低空经济等前沿产业的蓬勃发展,高性能工程塑料PEEK材料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这种材料凭借其卓越的耐磨性、耐高温性能以及优异的抗腐蚀能力,在众多高端制造领域展现出不可替代的应用价值。然而当前制约其广泛应用的主要瓶颈在于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为突破这一限制,我国多家重点企业正积极布局技术研发与产能升级,通过创新生...
07:29
2025年8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国在标准化领域取得显著进展。超过3万个未采用国际标准的国家标准已实现全文公开并免费下载,半年内下载量突破1000万次。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在推动标准信息共享、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方面迈出重要步伐。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家标准下载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月均下载量较去年激增近10倍,其中超28800...
07:29
近期,多家知名上市公司纷纷加入AI人才争夺战,拼多多、四维图新、长城汽车等企业纷纷发布AI相关岗位招聘公告,展现出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浓厚兴趣。这些招聘岗位覆盖了大模型算法工程师、AIGC算法工程师等多个前沿方向,部分高薪岗位月薪更是高达6万元。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7个月新发AI岗位的平均月薪达到了5.35万元,而高性能计算工程师的月薪更是超过了7.9...
07:29
2025年8月7日,随着资本开支的持续注入,硬科技上市公司正加速推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步伐。资本开支作为企业购置长期资产的关键投入,在扩大生产规模、提升研发实力以及优化资产结构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人工智能企业为例,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并优化供应链管理,不仅能够显著加快产品迭代速度,还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而通信设备企业则通过不断更新技术设...
07:29
2025年7月,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市场迎来强劲增长,新备案数量环比激增近20%,不仅刷新了自2023年以来的月度最高纪录,更展现出资本市场的活跃态势。在这一轮投资热潮中,股票策略产品表现尤为突出,其市场占比高达近七成,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从整体数据来看,截至7月底,今年私募证券基金的累计备案量已实现同比增幅超过60%,这一显著增长不仅反映了投资者对私募...
07:29
2025年8月,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从最初的技术狂热逐渐迈向商业落地的快车道。在刚刚落幕的全球首个机器人消费节上,各式各样的人形机器人纷纷亮相,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卓越性能,吸引了全球目光。然而,尽管前景广阔,行业仍需跨越四大核心挑战:整机系统集成复杂度高、关键算法的可靠性亟待提升、量产成本控制难度大以及可持续的商业化路径尚不清晰。 根据...
07:29
2025年6月底最新数据显示,我国证券投资顾问队伍规模已突破8.94万人,较2024年底实现2.88%的稳步增长。这一数据反映出随着资本市场改革的深入推进,财富管理行业正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在券商业务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投资顾问的专业素养与合规意识成为行业健康发展的核心要素。 当前证券投资顾问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合规经营成为不可逾越的红线。所有从业人员必须严...
07:29
2025年8月7日,科技创新债券新规正式实施已满三个月。这一政策革新不仅为科技创新企业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更在资本市场上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变革浪潮。新规落地以来,科创债市场展现出惊人的活力与韧性,一二级市场均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根据权威金融数据平台Wind的统计,自5月7日新规生效至今,全市场已累计发行683只科技创新债券,总规模高达8715.19亿元。这一数...
06:25
2025年8月,中国国资改革进入加速期,央企与地方国资的重组整合步伐明显加快。中国神华、中国船舶、中化系等大型央企纷纷发布整合方案,展现出强烈的改革决心。与此同时,宁夏、河南、天津等地方政府也积极行动,同步推进国资布局优化。这一系列动作标志着中国国有经济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调整。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此次密集的重组整合将产生多重积极效应。首先,通过资源整合...
06:25
美国领先的航天器制造商Firefly Aerospace Inc.近日正式宣布其首次公开募股(IPO)计划大幅扩容,总规模已提升至8.68亿美元,每股发行价定为45美元。此次融资规模创下同类企业IPO纪录,充分彰显了市场对Firefly未来发展的巨大信心。公司表示,这笔巨额资金将重点用于下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发制造、卫星发射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全球商业航天生态布局。...
06:25
现代汽车与通用汽车近日联合宣布,将携手为北美市场打造一款电动商用厢车。这一合作计划旨在精准响应北美地区对电动商用车持续攀升的市场需求,通过整合双方优势资源,为消费者提供更高效、更环保的商用出行解决方案。 两家公司将深度共享先进的平台技术及研发成果,充分发挥各自在电动化领域的专业积累,从而显著缩短新车的研发周期,加速产品推向市场的步伐。这一战略协同不仅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