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脑极体”(ID:unity007),作者藏狐,经微新创想授权转载发布。近年来,全网热议“XX专业是否值得选择”,不同家庭如何进行志愿规划避免“入坑”,“学长学姐分享的专业避雷指南”等话题层出不穷。全球范围内,毕业时对所选专业感到遗憾的学生不在少数。毕竟,大学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都相对稀缺,即便部分“天坑专业”与就业市场存在错位,这些“坑”依然会被新生填满。但谁都不愿一毕业就面临失业困境,或投身于“地狱模式”的工作。若缺乏神通广大的长辈提携,又无力承担昂贵的志愿规划师咨询费,是否只能“一选定终身”?其实无论是熟人或网红老师的建议,还是付费的志愿规划服务,本质上都是帮助学生消除信息差,更深入地了解世界运行的真相。在当今时代,由AI技术驱动的产业革命已成为普遍共识,但AI相关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甚至可以说是“史前时代”。大量就读、就业的细节主要源自从业者的切身体验,高质量的分享难以触达大众。而了解真相,正是学子们做出人生选择的第一步。我们希望通过来自双一流高校乃至职业院校的大一新生,或已通过AI技术实现财富积累的职场人士的现身说法,为大家提供真实的声音。
AI专业,真的代表最优开局吗?
热门、高薪、好就业,是大众对AI专业的主要印象。相较于生化环材等传统“天坑”,考上AI专业,是否意味着大学生涯的最优开局?第一个真相是:相较于理论体系完善、积累深厚的传统专业,新兴的“AI专业”可能更难学到实质性的知识。近年来,AI已从计算机科学领域独立出来,成为专门的本科专业,并进入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尽管报考AI专业的学生数量激增,但专业的含金量并未同步提升。若学生希望通过自学或与老师、本校本专业共同探索成长,这样的投入是否值得?
当下许多AI专业,存在这样的问题。随着大量高校AI专业、院系的建立,急需快速填补教师缺口,许多教师来自计算机等邻近专业,可能并不熟悉AI技术与产业实际应用,本质上也是“初学者”。AI理论部分或许容易上手,如人工智能发展史、机器学习原理等,但让不熟悉AI的老师们结合实践,开发落地应用或完成具体项目,很多人会感到力不从心。因为真正的Coding编程、模型训练涉及大量专业细节,如调参为何如此调整、为何模型精度仍不理想等问题,都需要长时间的实践积累才能有所感悟。
中部某211大学的一位教师坦言,该校人工智能实验室虽成立于2018年,但老师们对AI技术的掌握程度有限,甚至部分人连Python语言都不熟悉,仅因看好AI的未来趋势而命名,目的是带领本科生参与科创项目。当学生在机房上机训练模型调参时,若连老师都无法解决具体问题,学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众所周知,AI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变化极为迅猛,技术更新迭代速度惊人。2023年之前,无人曾预料到大模型将引爆提示工程(prompt),使其成为技术领域最热门、最有价值的就业方向之一。当老师们都在拼命学习新知识时,学生们更像是参与一场“养成游戏”。
AI学科可能随时被颠覆的风险
当然,我们并非要批评AI专业或AI教师。高校设立AI专业,有助于缓解AI人才短缺问题,提升AI人才质量,其必要性毋庸置疑。任何新兴专业都需要经历探索与成熟的过程,这本身无可厚非。然而,“教学相长”的背后,也反映出AI学科仍处于“史前时代”的现实,其中所隐含的风险少有人提及,但学生必须心中有数、提前准备:
第一,AI理论基础可能被重构。以计算机科学为例,其拥有集成电路、操作系统、编程语言等完整的学科体系。而人工智能作为独立学科,其条件尚不成熟、不健全,大量认知神经科学、计算机、数学等领域的理论糅杂其中。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誉院长张跋院士曾在“AI院长峰会”上直言,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础、通用硬件、软件都尚未建立,目前掌握的仅是有限算法,产业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现有的知识驱动和数据驱动方法,都难以成为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石。这意味着,AI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所学知识可能被淘汰,仅靠技能、应用技巧的学习,难以与其他专业或“社会大学”的从业者拉开明显差距。如何提升“本科毕业证”的含金量,必须在就读期间深入思考。
第二,AI学科建设的投入可能不足。人工智能专业虽是新兴专业,但并非全新研究方向,不同高校的同一专业可能存在较大差距。头部高校拥有充足的师资和优秀生源,能够支撑AI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但往下一级,许多高校缺乏足够师资支撑教学,对前沿技术的支持也相对薄弱。因此,普通院校的AI专业学生所获得的教学指导、社会资源、校友关系等,可能逊于一些成熟的传统学科。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就读期间主动链接所需资源,培养必要能力。
例如,应掌握一些保障就业的技能,但不要过度依赖“技能”,因为大多数技能、软件的寿命远短于预期,需要不断重写。因此,必须夯实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培养自我驱动、自我学习的能力,同时积极参与AI企业活动,到企业参与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端到端解决问题。
非AI专业,或许更有发展前景
许多人都发现,看似光鲜的AI专业也存在诸多不如意之处。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专业,若只顾理想而忽视现实,不适合普通家庭、普通学生;盲目追求热门专业,也可能徒劳无功。许多人选择“好专业”的本质诉求,是减少竞争、回避内卷,未来能找到理想的就业去向。讨论这一话题,著名风投家Naval的观点值得深思:“通过真实性摆脱竞争……基本上,当你和别人竞争时,是因为你在模仿他们。你在试图做同样的事情。但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不要模仿。”
简单来说,如果你有原创性,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就能避免竞争。“不要模仿他人,做自己”,这句话看似鸡汤,但在AI时代极具可行性。
首先,产业AI化的机会。AI是交叉学科,当各产业、行业的大门被推开,AI将从“天上的云”变为“地下的雨”,渗透到每个领域。AI产业和就业机会在整个智能经济中占比很小,AI与行业的深度融合才是更广阔的天地。非AI专业和从业者反而可能拥有更大机会。
其次,AI门槛降低,行业壁垒更安全。大模型、AutoML等技术不断发展,AI作为工具的门槛逐渐降低。但AI融入千行百业,需要行业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积累,门槛极高,意味着竞争更少,难以被他人或AI替代。
此外,重复工作的消失。AI技术进步,即使是知识型白领职业,如数据分析师、文秘、翻译等重复性岗位,也在逐步实现智能化替代。未来,就业市场上可能只剩下AI无法替代的岗位——富有创意、需要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个人不可替代的特质将愈发宝贵。
如何活出不设限的人生?
那么,如何将专业、兴趣与AI结合呢?我们通过几个真实案例提供思路:
1. 传统专业的刷新
某大学能源专业的一位“杰青”教师,刚从海外回国,发现学生对AI兴趣浓厚。传统学科就业前景一般,能源行业虽是支柱产业,但工作地点多在偏远地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下降。本科生更青睐AI产业的发展前景,因此对将AI应用于传统领域充满热情。即使继续深造读研,跨界AI在研究生选专业时也更具优势。研究生阶段掌握AI,能让研究更高效,例如能源专业的一些优化问题,借助深度神经网络等技术,算法自动优化能显著提升效率。这位教师坦言,“世俗一点讲,现在AI相关比较热门,从发论文的角度也相对容易,所以对他们的吸引力很强。”更多传统专业教师关注、掌握、应用、教授AI,学生们就能更早受益,加速AI人才质量的提升。
2. 二本少年的逆袭
山东省某农业大学大三学生小冯,在上海AI开发者峰会上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他发现老家盐场采用传统晒盐方式,工人靠人工测量水位高度,工作辛苦。他利用图像识别分析围圈晒盐图像,及时提醒捞盐,大大减轻了工人的负担。目前主流AI开发平台有大量成熟CV模型可直接调用,数据标注也有自动化工具,只需采集原始图像数据即可实现。2023年,这样基础的CV应用,别说全国性峰会,可能在本地大学城都略显过时。小冯将自身专业知识、对老家盐农的关怀与AI结合,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AI开发者代表,他坦言:“因为盐场这个场景以前没人做过,我是第一个想到做到的,所以主办方才邀请我来展示。”很多时候,机会就是一次勇敢的行动,率先走出校园、城市,踏入广阔的产业世界,将自己的特质、兴趣、情怀安放,就能打开人生的更多可能。这背后是敏锐的洞察、对工人辛苦的共情,这些闪光的能力和特质,成就了小冯改变求学生涯的必然。
3. 独立开发者的豹变
无论什么专业,就业都是大多数学子最关心的问题。其中,时间自由、收入丰厚、成就感强的独立个人开发者,是许多人向往却不知如何入门的职业。我们认识的独立开发者小王,认为这个职业像豹子,需要快速、敏捷、能力强大,通常独来独往。他是个深度社恐,十几年未接触外人,微信联系人仅三十个,包括父母、亲属和快递员。尽管不善交际,小王收入颇丰,他是如何做到的呢?原来,他的客户以制造企业为主,这些企业智能化转型,不可能找大公司雇佣工程师拧螺丝、焊电路板,成本太高。中国有几百万家制造企业,只能依靠小王这样的开发者满足需求,这足以让他获得不错的收入。当然,小王能力出众,从小参加编程比赛,专业是软件开发,还曾创业。我们询问他对想做独立开发者的年轻人有何建议,本以为他会分享技巧,没想到他抛出的话与风投家Naval一致——“做自己最好”。只要发挥个人特长,总能在独立开发领域找到生存空间。“还有一点,就是一定要挣钱,一定要挣钱,不能纯理想”,小王特意强调了两遍,其真诚不言而喻。
面对“选专业”这一人生重大选择,我们都希望一击即中,获得最佳结果,为此殚精竭虑、求人问道,甚至不惜上当受骗,只为看到更多真相,了解更多事实,少踩一些坑。任何专家、领导、天才的建议,或许都不如这些真实的众生故事更准确、更真诚、更具参考价值。
AI时代的人才需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AI的技术特性和应用导向,让人才在学术界、产业界更灵活流动,AI创新的转化效率和人才培养效果才能更显著。原本产学研各自为政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打破。因此,AI与其他专业、高校与产业、彼此融合突破已成必然,双方都在向中间迈进,“冷板凳”也能因AI+而变得炙手可热。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AI、看待教育、看待自己。
人生没有失败,更不可能“一选定终身”。智能变革将带来巨大发展红利,而你是独一无二的人类,拥有无限可能。你抓住的机遇点越多,人生的容错率就越高。了解了这些就读和就业的真相,自然可以推理出该选什么、该做什么、该学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