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东部时间7月2日,埃隆·马斯克正式宣布对推特用户浏览权限进行重大调整:非认证老用户每日推文浏览上限降至1000条,新用户则限制在500条,而已认证用户的浏览上限则大幅提升至10000条。这一举措背后,马斯克给出了两大理由:一是为了遏制AI公司大规模抓取平台数据,维护真实用户的浏览体验;二是倡导用户减少手机使用时间,多与家人朋友相处。表面上看,这是一系列旨在提升用户体验的优化措施,但实际效果却引发了用户和媒体的强烈质疑。在推特站内及其他社交平台上,”Twitter is dead”(推特已死)、”Goodbye Twitter”(再见推特)等话题迅速发酵,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舆论浪潮。在中国国内,众多推特忠实用户更是对马斯克的决策口诛笔伐,直斥其”吃相难看”、”为赚钱不择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用户的愤怒并非空穴来风。自马斯克入主以来,大量广告主纷纷撤离,原本就高度依赖广告收入的推特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尽管付费会员业务推出已久,但市场反响平平,马斯克似乎急于寻求突破,而这次激进的改革,无疑点燃了用户的怒火。平衡平台发展与用户权益,本就是一道复杂的命题,如今看来,推特显然尚未找到最优解。
用户集体震怒:”推特已死”的真相
7月2日凌晨,正在刷推特的用户小朋突然发现页面一片空白,推文加载完全中断。”推特服务器崩了?”这是他脑海中唯一的解释。由于此前3月曾出现过一次系统宕机,小朋这种资深用户并不感到意外。然而,当他将这一情况分享到群聊中时,却发现群友的反应各不相同:有人同样遭遇了无法加载新推文的困境,也有人表示一切正常。一时间,各种小道消息甚嚣尘上:有人猜测推特遭遇黑客攻击,有人将矛头指向法国骚乱导致平台用户激增,还有人编造出各种阴谋论。但真相很快浮出水面——马斯克亲自发推证实,推特将实施新的浏览限制政策,并阐述了上述两个主要原因。从马斯克的角度看,他与OpenAI的复杂关系人尽皆知,对AI的态度始终模棱两可,以他的行事风格,推出如此激进的措施并不令人意外。至于要求用户减少手机使用时间的建议,网友们只能用”魔幻”来形容。但对于普通用户小朋而言,AI这些话题太过遥远,他真正感受到的是限制带来的切实影响。作为一名资深足球迷,每年休赛期也是转会市场最活跃的时段,小朋每天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在推特上追踪心仪球队的信息。除了俱乐部官方账号,各队跟队记者、主流媒体和自媒体的推文都是他的重点关注对象,此外,他还会关注心仪球员的动态,试图从日常互动中捕捉任何可能影响转会的蛛丝马迹。”根本不会刻意计算每天刷多少条,只会不断刷新直到找到想要的信息。”在单日浏览上限调整后,国内虎扑、直播吧等体育社区上的球迷们纷纷表达了强烈不满。而在海外社交媒体上,网友的抗议情绪更加激烈:有网友在马斯克的推文下发布了一张合成图,将推特比作墓碑,配文”Twitter is dead”,点赞数迅速突破1万;也有用户发起联名请愿,要求马斯克撤销这一决定。(相关图片源自虎扑、推特)
用户信任崩塌:商业化的真正目的
马斯克的这一系列操作,无疑让用户群体彻底”破防”。外界对推特声称的”抵制AI抓取”、”倡导健康上网”等说辞普遍持怀疑态度。在他们看来,推特的真正目的在于强制用户开通会员,以提升商业化收入。推特的商业化之路,始终伴随着诸多挑战:营收结构单一、用户黏性下滑,这些问题早已困扰着这家社交巨头。
回顾推特商业化历程,其始于2010年。当时虽然用户规模不及Facebook,但推特凭借高用户黏性和浓厚社区氛围,赢得了广告主的青睐。平台通过弱化推送机制、弱化首页导流,采用信息流广告模式,尽可能保障用户体验。初期,只有用户主动搜索品牌关键词才算完成Promoted tweets广告的导流闭环,这种做法将主动权交到用户手中,但也削弱了平台自身的流量分发能力。然而,正是由于前期过于注重用户体验,推特的营收增长始终不温不火,未能及时测试付费会员、电商等新业务,导致广告依赖症日益严重。尽管推特曾在2020年上线”Twitter Blue”付费会员服务,提供自定义收藏夹、快速撤销推文等功能,但市场反响平平。财报数据显示,马斯克入主前几个财年,广告收入占比始终维持在80%以上。
马斯克显然意识到了问题的根源,因此入主后大力推动营收多元化。据纽约时报5月爆料,马斯克内部预计蓝V认证业务年收入可达6900万美元,年内将支付业务收入提升至1500万美元,以此减少对广告的依赖。但问题在于,马斯克的改革步伐过快、过于混乱,加上付费会员体系与推特此前坚持的用户至上理念存在冲突,遭遇了双重阻力。此次限制非认证用户浏览权限的新规,其决策过程也显得十分混乱:马斯克最初提出已验证账号浏览上限为6000条,非验证老账号和新账号分别为600条和300条;但很快又改为10000、1000和500条的方案。这种朝令夕改的做法,加上普通用户权益被不断削弱,最终导致用户集体流失,推特引以为傲的用户黏性优势也随之瓦解。皮尤研究中心数据显示,马斯克入主后推特用户平均发推量下滑25%,截至一季度已有60%用户表示近期停止使用该平台。
商业化探索:付费会员的出路
平台寻求盈利本无可厚非,付费会员体系也并非不可行。但关键在于如何设计,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放眼全球,已有众多社交平台建立了付费会员体系。今年2月,扎克伯格推出”Meta Verified”服务,Facebook和Instagram全面参与,媒体普遍认为这是受推特启发。凭借两大平台的庞大用户基础,华尔街对”Meta Verified”的商业前景持乐观态度。美银研报预测,到2024年,Meta会员数量有望突破1200万,每年将为公司贡献约17亿美元额外收入。
在国内,微博是最早推出付费会员业务的社交平台之一。一季度财报显示,微博增值服务收入同比增长2%至5850万美元,已成为平台营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微博会员的核心在于为用户创造切实价值,帮助用户积累资源、打造个人IP。6月中旬,微博宣布升级会员体系,新增VVIP等级。虽然具体权益尚未公布,但微博方面表示,VVIP会员将获得全方位平台保护,助力用户积累资源、打造个人IP。相比VIP和SVIP,VVIP会员权益升级主要体现在信息安全保护和头部账号创收两个方面。微博会员与内容增值总经理马卓透露,未来将建立VVIP合理赠送机制,将权益赠予符合标准的博主,并可能推出群发订阅、反垃圾豁免、广告流量券等新功能。”建立VVIP体系的主要思考并不是创收。”马卓强调。
安全和创收,正是当下网络环境下用户和内容创作者最迫切的需求,但两者之间始终存在矛盾。例如,部分博主急于流量变现,不惜传播谣言或煽动情绪。通过付费会员体系设置变现门槛,并明确标识营销性质账号的属性,或许可以用商业化产品解决商业化外部性的有效思路。事实上,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用户,对付费会员并不陌生,也并非完全抵触。关键在于平台的会员服务是否值得:权益是否丰富、定价是否合理、能否根据需求调整,这些才是用户最关注的因素。
中外社交巨头的相互借鉴
回顾过去几年,国内外社交应用一直在相互学习。例如,2016年初,推特和微博相继宣布取消140字发布限制;6月21日,Meta首席产品官Chris Cox宣布正在研发代号”Project 92″的新社交应用,其设计逻辑与微博高度相似。这些案例表明,中外社交巨头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在竞争的同时也在相互借鉴。我们相信,推特、微博、Meta等平台通过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将共同推动行业发展,让功能和服务更加完善。
写在最后
商业化探索永无止境,但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推特需要找到一条既能实现盈利,又能维护用户信任的道路。或许,借鉴微博等平台的成功经验,推特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在竞争与合作中不断进化,这才是社交平台发展的长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