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在过去两个月内,全球就迎来了至少五款新型折叠屏手机的发布。荣耀Magic V2已率先问世,而小米MIX Fold 3预计将于8月登场,可能还会推出一款竖向折叠的手机。一加的首款折叠屏手机也蓄势待发。与此同时,三星将在本月底推出其第五代折叠屏产品——Galaxy Z Fold 5与Z Flip 5。尽管三星曾长期主导全球折叠屏手机市场,甚至在国内市场仅次于华为,但随着众多国产手机厂商的加入,推出了更轻薄、更经济且性价比更高的折叠屏手机,三星在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已受到挑战。然而,三星依然拥有最出色的折叠屏产品以及庞大的用户基础,并在新一代产品上做出了多项重大改进。铰链技术终于得到升级,防水性能也得以保留。
自从三星停止生产Galaxy Note系列后,每年的重要发布除了年初的Galaxy S系列,还有年中备受瞩目的折叠屏手机发布会。根据官方海报,三星已确认将于7月26日正式发布Galaxy Z Flip 5,而Galaxy X Fold 5也将在同一天揭晓。此外,预计三星还将推出新款Galaxy Tab平板电脑和Galaxy Watch智能手表。虽然传闻中可能存在一款试验性质的双折叠屏产品,但目前看来可能性不大。无论如何,Galaxy Z Fold 5与Z Flip 5无疑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首先聚焦于备受关注的Galaxy Z Fold 5。数码博主@i 冰宇宙透露,Z Fold 5的外观设计变化不大,基本延续了去年发布的Z Fold 4的风格。然而,Z Fold 5的一大突破在于铰链技术的升级。MySmartPrice早前获取到的官方图片(后被三星要求下架)不仅证实了外观变动微乎其微,更确认了三星终于采用了更优化的水滴型铰链,在折叠状态下可实现完全闭合。国产折叠屏手机已经充分证明了水滴型铰链的优势:不仅大幅降低折叠厚度,减少屏幕折痕的影响,还能因完全闭合而提升折叠状态下的机身耐用性。事实上,三星早在2016年就公开了水滴型铰链专利,但迟迟未应用于折叠屏手机。一方面是出于成本考虑,因为传统的U型铰链结构更简单且成本更低;另一方面,调研机构DSCC分析师Ross Young指出,三星曾担心水滴型铰链难以实现防水设计。值得注意的是,三星曾是唯一坚持在折叠屏上实现防水功能的厂商,直到华为最新的Mate X3才实现了这一功能。从目前爆料来看,Z Fold 5具备IPX8或IP57防尘防水等级,表明三星已成功解决了水滴型铰链下的机身防水难题。虽然Z Flip 5是否采用水滴型铰链尚未明确,但预计是必然趋势。
在硬件配置方面,Z Fold 5配备了一块6.2英寸的1080P+外屏和7.6英寸的2K+内屏,搭载今年旗舰级的骁龙8 Gen 2芯片。重量方面,据称250克的重量比上一代轻了13克,但比荣耀Magic V2重了19克。影像系统方面,Z Fold 5后置三摄组合,包括5000万像素主摄、1200万像素超广角和1000万像素长焦,前置为1200万像素屏下摄像头。机身内置4400mAh电池,支持45W有线充电和25W无线充电。关于售价,希腊和法国媒体透露起售价将上涨100欧元(涨幅约5%~6%),但国内、韩国及美国市场的售价仍存在不确定性。参考去年Z Fold 4的12999元起售价,分析认为三星涨价主要受通货膨胀影响。
作为全球销量最高的折叠屏产品,Z Flip系列迎来第四代——Z Flip 5。除了改用水滴型铰链,外屏也升级为3.4英寸异形屏,尺寸略小于moto Razr 40 Ultra的3.6英寸外屏。三星在外屏设计上更显周全,未将摄像头区域包围,确保第三方App内容不会被遮挡,避免了高昂的软件适配成本。在核心配置上,Z Flip 5搭载双1200万像素摄像头、骁龙8 Gen 2芯片和6.7英寸主屏,理论上也支持防水。机身内置3700mAh电池,支持25W快充。
在折叠屏手机市场,三星的优势依然显著。折叠屏手机发展历史虽短,自2019年三星推出初代Galaxy Fold以来,仅短短四年。最初三年,全球仅三星、华为和摩托罗拉三家厂商涉足。直到2022年,OPPO、vivo、小米、荣耀四家国产手机厂商才集体进军该领域。当时三星内部估算,2021年全球折叠屏手机销量已接近1000万台,总裁卢泰文博士预言:“折叠屏手机的主流时刻已经到来。”2022年,Canalys数据显示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达1420万台,三星以1120万台稳居榜首,华为170万台位居第二,其他厂商仅小几十万台。随着Galaxy Z Fold 5与Z Flip 5的推出,三星与国产厂商在出货量上的差距短期内难以缩小。一方面,三星新一代产品改进了铰链等核心问题,仍保持屏幕、可靠性和软件优势;另一方面,三星面向全球市场,而国产折叠屏手机主要局限于国内,用户规模受限。尽管如此,Galaxy Z Fold 5与Z Flip 5的改进可能改变更多用户对折叠屏的认知,推动全球市场进一步主流化。对国产厂商而言,与三星的差距并非不可逾越,凭借产品和价格优势,待国内市场爆发或海外市场培育成熟,前景将更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