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经过长达3个月的深度研究,通过访谈15家生物基材料领域的创新企业、机构及行业专家,全面梳理了生物基材料的发展现状、产业链关键环节与热门赛道,并系统呈现了过去3年中国投融资市场的动态变化,最终总结出行业发展趋势与潜在机遇,旨在为相关行业从业者、投资机构、政策制定者及服务机构提供专业参考。
2023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农业农村部、科技部等六部门印发《加快非粮生物基材料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明确将乳酸、丁二酸等含碳化学品以及聚乳酸、聚酰胺等含碳聚合物列为重点发展方向,标志着生物基材料产业成为2023年首批备受瞩目的投资热点。同年7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3年本,征求意见稿)》,将生物基材料相关产业正式列为鼓励类项目。在全球碳中和浪潮下,各国纷纷推动生物基产业转型升级并提供政策支持,生物基材料正逐步成为未来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微新创想作为创新经济领域的长期观察者,本报告基于3个月的深入研究,通过访谈15家相关企业及专家,从发展概况、产业链、热点赛道、投融资动态等多维度进行分析,为行业各方提供决策依据。
睿兽分析智库在综合各方观点后指出,产业投资机会主要集中于两类企业:一是掌握核心工艺技术的技术驱动型公司,二是构建从原料到产品全产业链的产品整合型公司。在上游生物质原料领域,重点关注具备商业化价值的新型碳源公司,特别是秸秆等木质纤维素原料及二氧化碳利用相关企业,需具备在提取加工工艺(如纤维提取、水解糖化等)和细胞工厂(如工业化菌株、酶催化剂)领域的高壁垒技术专利布局,以持续提供稳定优质的生物质产品。中游生物基化学品环节,应关注具备经济性创新型生产工艺和规模化落地能力的公司,因为生物基产业的生产工艺需在大规模量产状态下进行调试和定型,突破核心技术壁垒、简化合成路径并具备更好的经济性,而领先的规模化产能则能有效支撑下游产品验证和订单交付。下游生物基产品及应用领域,则应关注品类清晰、商业化应用明确的企业,综合考虑市场规模、供需关系、化工竞品价格、技术成熟度等因素,优先选择化工产品中生物基替代潜力巨大的核心品类作为主要产品方向,在应用场景上,功能食品、添加剂、个护/化妆品、医药健康等高值应用领域以及生物基材料助剂、生物基化学纤维等细分品类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生物基材料产业正迎来第三波材料变革浪潮,进入黄金发展期。在碳中和目标下,生物基材料成为低碳循环经济的主要实现路径,化石基材料或将面临局部颠覆性冲击。随着生物基材料成本下降、化石基材料成本上升(碳排放税费增加)以及“非粮”生物质原料技术的突破,生物基材料有望成为全球工业新的底层材料。根据Nova Institute统计,2022年生物基聚合物总体产量约490万吨(不含燃料乙醇),实际产量为450万吨,占化石基聚合物总产量的1%。预计到2027年,产能将增至930万吨,年平均复合增长率(CAGR)约为14%。从地区分布来看,亚洲在全球生物基产能中占据41%的领先地位,聚乳酸(PLA)和聚酰胺(PA)产能最大。据全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面向2030生物经济施政纲领》战略报告预计,2030年将有25%的有机化学品和20%的化石燃料(约8000亿美元)由生物基化产品取代,但目前替代率不足5%,市场缺口近6000亿美元,生物基产业是一片亟待开发的广阔蓝海。
然而,生物基材料产业仍面临两大核心挑战:一是商业化周期长,目前多数产品仍处于技术攻坚和商业化应用开拓阶段,从小试放大到商业化可能需要10年时间,仅有少数产品实现商业化;二是成本优化难题,当前生物基材料成本普遍高于同类石油基产品1倍以上,市场替代优势不足,推广应用困难(市场能接受的“绿色溢价”有限),只有当成本降至与石油基材料持平(1万-2万元/吨)时,市场占有率才能大幅提升。
中国生物基材料市场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企业主要集中在聚乳酸(PLA)、医药健康、食品饮料、塑料(聚合物)等赛道。自2017年起,随着更多初创公司成立,融资热度逐渐升高,一些传统企业如三棵树、新乡化纤、中粮科技、溢多利、安琪酵母、华鲁恒升等也积极布局生物基产品。据睿兽分析不完全统计,以697家生物基材料企业为样本(上游原料企业尚未统计全),企业主要集中在中下游阶段,其中中游以聚乳酸(PLA)、聚酰胺(PA)、聚羟基烷酸酯(PHA)、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PTT)、2,5呋喃二甲酸(FDCA)为主,下游则集中在医药健康、食品饮料、塑料(聚合物)、生物基化学纤维、生物基材料助剂、生物柴油等领域。
创投市场分析显示,近5年一级市场融资稳步增长,以早期阶段为主。根据睿兽分析统计,2018年-2023年上半年国内一级市场累计公开披露融资事件258个,披露融资金额224.6亿元。从2019年开始快速发展,2022年披露融资事件70个,融资金额128.2亿元,平均融资金额达1.83亿元。2023年上半年披露融资事件30个,融资金额52.24亿元,平均融资金额达1.74亿元。融资事件以早期阶段为主,2020-2023H1完成196个融资事件,已披露融资金额216亿元,其中早期(A轮之前)融资事件166个(占85%),A轮融资事件95个,为投融资最频繁的轮次;成长期融资事件28个(占14%),披露融资金额75.09亿元;后期融资事件2个(占1%)。目前大部分生物基材料企业仍处于行业发展的早期,主要进行技术积累和商业模式探索。
从赛道来看,聚羟基烷酸酯(PHA)、医药健康、食品饮料、个护/化妆品领域热度较高。根据睿兽分析统计,2020-2023H1国内一级市场融资集中在中下游阶段,其中中游赛道中,聚羟基烷酸酯(9个)、聚乳酸(8个)、5-羟甲基糠醛(5个)融资事件位列前3名;已披露融资金额方面,聚羟基烷酸酯(26.39亿元)、聚丁二酸丁二醇酯(9.03亿元)较高。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赛道因态创生物获得过亿美元融资,因而披露总额较高。下游赛道中,食品饮料(40个)、医药健康(35个)、个护/化妆品(19个)融资事件位列前3名;已披露融资金额方面,个护/化妆品(83.88亿元)、生物柴油(36.54亿元)、医药健康(22.22亿元)、食品饮料(18.28亿元)较高。个护/化妆品赛道因巨子生物在Pre-IPO轮获得73.3亿元融资,生物柴油赛道因EcoCeres怡斯莱2次获得共5.08亿美元融资,因而披露总额较高。
从地域来看,深圳、北京、上海为一级市场融资热点城市。根据睿兽分析统计,2020-2023H1国内一级市场融资事件数量上,深圳、北京、上海均为25个以上。已披露融资金额上,西安、北京、香港最多。西安因巨子生物完成Pre-IPO轮融资,香港因EcoCeres怡斯莱获得大额融资,因而披露融资总额较高。区位分布上,南方重点城市数量总体多于北方,长三角城市群表现出明显的区域集聚特征。从投资机构来看,高瓴资本、经纬创投、红杉中国最为活跃。根据睿兽分析统计,2020-2023H1国内一级市场融资事件中,12家机构投资企业为3家及以上,其中碧桂园创投为CVC投资。高瓴资本、经纬创投、红杉中国、险峰K2VC位列活跃机构榜四甲,投资企业数量为4家及以上。
基于以上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如下:在碳中和利好政策和绿色消费兴起的推动下,未来5年是生物基材料技术攻坚和产业化规模应用的关键时期,随着底层技术突破,生物基材料将迎来快速增长阶段。生物基材料将向原料利用多元化、生物转化体系高效化、产品高值多元化等方向发展,逐步实现部分替代石油基产品。核心技术突破的方向包括:1)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非粮原料供应体系,重点解决木质纤维素、二氧化碳、甲烷等候选原料的标准化采收保存及预处理、碳源/能量高效转换等关键技术问题,推进高效转化工业模式和规模化生物炼制系统;2)构建高性能工业菌种,带动大宗发酵产业迭代升级,通过卓越生物催化剂(如工业菌种、酶)的功能研发与改进,实现材料绿色制造的新变革。
随着新技术路线的开发,生物基产品性能和成本将持续优化,市场应用场景不断拓展,生物基塑料、化学纤维、材料助剂、橡胶等产品类型将日益丰富。商业化变现将从高附加值场景逐步扩展到大宗场景,预计近几年食品饮料及添加剂、个护/化妆品、医药健康等领域的高值应用将快速发展,随后扩展到生物基大宗化学品的规模化应用。
以上内容摘自微新创想《2023年生物基材料投资分析报告》,更多详细内容、数据分析及产业图谱,请登录睿兽分析获取完整版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