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车企的标杆企业广汽丰田,也难逃裁员寒潮。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毒舌科技(ID:dushekeji),作者:潘磊,微新创想经授权发布。消息传来令人意外,网络上盛传广汽丰田正在进行大规模裁员。有传言称被裁员工多为”劳务派遣工”,但无论身份如何,只要离开企业,实质上都是广丰在削减人力成本。关于裁员规模,有称1000人,也有说接近2000人,具体数字虽存争议,但关键在于这家以稳健著称的合资企业,终于加入了裁员的行列。合资车企经营困境并非新闻,市场早已见怪不怪。然而当广丰这个在合资阵营中独树一帜的企业出现在裁员名单时,依然引发广泛关注。毕竟在过去的近二十年间,广丰始终保持着令人艳羡的稳定发展。从成立之初就区别于其他合资企业的产品导入理念,到坚持不冒进的经营策略,广丰堪称合资车企的典范。可以说,过去二十年里,广丰就是合资品牌的代名词。2022年,广丰以超过100万台的销售成绩,在合资车企普遍下滑的背景下逆势上扬,成为”合资新头部”。但今年仅过半程,这家企业也开始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昔日爆款车型销量下滑销量下滑是广丰面临的最大挑战。从全局来看,丰田集团上半年在华销量同比下降2.8%,降至87.9万台。具体到广丰,今年前六个月销量为45.3万台,与去年同期相比明显下滑。这意味着下半年的销售目标将面临巨大考验,百万销量目标恐难实现。销量下滑背后,根本原因在于市场需求疲软,而需求疲软则折射出消费者对燃油车的信心危机。广丰之所以能走到今天,主要依靠燃油车和混合动力车型。汉兰达、凯美瑞、雅力士、雷凌等都是热销明星,尤其是汉兰达常年加价销售。但如今这些车型似乎都遇到了强劲对手——中国自主品牌的插电混动和纯电动车型。汉兰达们没有在产品上出现任何问题,品质依然一流,燃油经济性保持高位。但面对比亚迪DM-i混动技术的冲击,日本品牌已难称”省油大师”。这一变化让广丰陷入困境。汉兰达们品质依然出色,但消费者在购车时会进行成本核算:DM-i车型在多数工况下使用纯电驱动,充电费用仅为加油的五分之一,这种价格优势让广丰车型相形见绌。因此,销量增长对广丰而言变得异常艰难。为避免未来陷入危机,裁员成为必然选择。从广丰的发展历程看,其始终采取”防御性”经营策略。以汉兰达为例,这款热销车型在其他车企可能会迅速扩大产能,但在广丰却始终保持审慎态度。企业更倾向于维持供需”紧平衡”状态,既保证车辆供不应求,又让经销商获得合理利润。这种策略让广丰成为行业标杆——消费者为买到心仪的汉兰达,不得不接受”装饰费”等附加条件。如今销量出现疲态,广丰迅速做出反应,通过裁员控制成本,为业务调整未雨绸缪。裁员最直接也最伤人裁员对普通员工而言无疑是灾难。失业的痛苦难以言表,但企业别无选择——因为广丰已经预见到未来将更加动荡。丰田官方称裁员是”基于目前生产情况”的决策,这一理由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可以理解。毕竟在比亚迪、吉利、奇瑞等自主品牌强势崛起的今天,合资车企已失去往日优势。广丰还能怎么办?裁员可能是最经济直接的应对方式,但也是最伤人的选择。截至2023年6月,广丰员工总数达1.9万人,即使按1000人裁员计算,也意味着5%的员工失业;若按2000人裁员,则高达10%的员工将失去工作。每个失业者背后都是一个家庭,这种打击远非”难”字所能形容。值得肯定的是,广丰在裁员过程中表现人性化:一方面帮助员工寻找新工作,另一方面支付法定经济补偿金,甚至超额补偿。有传言称被裁员工可能获得最高50万元补偿,这笔收入确实可观,但无法弥补失去工作的痛苦。合资车企的”至暗时刻”随着广丰裁员消息的传出,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合资车企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危机时刻。如何破局?放开股比或许是解决方案之一。以华晨宝马为例,华晨获得25%股份后,宝马大幅增资数百亿人民币,企业活力明显提升。但广汽菲亚特则因外方股东单方面提增股比遭拒后愤而退出市场。对于广丰而言,除了裁员事件,其他方面尚属稳定。但这种稳定能持续多久?以广丰为代表的合资车企未来走向,无人能给出确切答案。世道变了,就像明知老家空气好却回不去一样。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微新创想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微新创想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http://www.idea200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