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城市进化论(ID:urban_evolution),作者:淡忠奎,微新创想经授权转载。若说万亿城市是中国经济的“顶梁柱”,那么GDP十强城市便是金字塔的塔尖。2019年,南京历史性地超越天津,跻身全国十强。紧随其后,宁波在2023年一季度GDP正式超越天津,位列全国第11位,成功获得挑战十强的“门票”。然而,经济数据的较量总是充满变数。近日,两座城市的统计局陆续公布上半年经济数据:天津GDP达到7842.83亿元,同比增长4.8%;宁波GDP为7745.1亿元,同比增长5.6%。尽管宁波增速领先,但总量上仍以微弱优势被天津反超。这充分展现了两地经济竞争的激烈态势。
去年一季度,宁波与天津的GDP差距曾一度缩小至仅22亿元,但到了二季度,差距扩大到360亿元,年底更是超过600亿元。从今年上半年的表现来看,宁波若想真正拿下挑战GDP十强的资格,显然还需付出更多努力。作为一座工业重镇,宁波近日印发的《宁波市加快打造“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7年)》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力,提出培育数字产业、绿色石化、高端装备等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旨在提升制造业在全国的竞争力,并推动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增加值比重提升至25%左右。
这一战略调整被视为“宁波制造”发展方向的重要转变。制造业的再出发能否帮助宁波在晋级之战中胜出?让我们拭目以待。
天津扳回一局
今年一季度,宁波以3801.8亿元的GDP总量超过天津的3715.8亿元,首次跻身全国第11位。当地媒体兴奋地表示,宁波“离‘全国前十’仅一步之遥”。然而,二季度天津迅速反超,成功扳回一局。数据显示,宁波上半年GDP为7745.1亿元,而天津则为7842.83亿元,从一季度领先86亿元转为落后近百亿元。这一变化使得宁波“2025年进入全国前十”的目标更添不确定性。
2021年8月,《宁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行动计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2025年GDP总量破2万亿、进入全国前10名”的目标。对于宁波而言,天津是必须跨越的“一道坎”。从当前数据来看,两座城市的经济差距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上。
宁波在以工业、制造为主的第二产业更具优势,上半年二产增加值达3449.1亿元,而天津则为2678.85亿元。相比之下,天津在以服务业为主的三产方面表现更为突出。这背后,是天津作为北方经济中心、科教文卫中心的政策与资源优势。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来看,宁波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均高于天津,分别为9.2%和正增长,而天津则为-16%。值得注意的是,天津投资增速下滑主要受第三产业投资下降26.8%的影响,但第二产业投资仍维持17.2%的增长,显示出其潜在的工业增长动能。
作为外贸强市,两座城市在外贸上的表现颇为相似。上半年,天津进出口总额为4021.1亿元,宁波为6229.6亿元,增速分别为-1.3%和-1.4%,降幅相较一季度分别收窄3.3%和2%。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丁长发分析指出:“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北方经济中心、航运中心、金融中心,天津的生产性服务业远超宁波。”同时,宁波舟山港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港口,在当前外贸新常态下受到的影响较为明显,这也是宁波GDP略逊于天津的原因之一。但长远来看,宁波超过天津已是大概率事件。
宁波工业隐忧
尽管宁波工业实力强劲,但也面临隐忧。抛开港口城市的光环,宁波和天津在全国工业版图上均占据重要位置。2022年规上工业企业营收方面,宁波为24752.4亿元,天津为23537.1亿元,分别位列全国第七位和第九位。然而,在更具含金量的规上工业利润指标上,宁波却低于天津。2022年,宁波规上工业企业完成利润总额为1413.7亿元,下降18.2%,而天津前11月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为1468.64亿元,同比增长6.9%。丁长发认为,这与天津国企在竞争中具有国企优势有关,如钢铁石化、飞机制造等领域。相比之下,宁波民企居多,竞争性领域偏多,部分传统企业如雅戈尔等在当前全球竞争中利润有所下降。
数据或许只是一时现象,但结构性问题更关乎长远。近年来,“宁波制造”“单项冠军之城”“世界第一大港”等标签让宁波名声在外,但工业结构困境也日益突出。例如,宁波制造产品多集中在零部件和传统领域,去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仅7.4%,而上海、深圳分别达到36.4%和47%。这种“寒意”也逐渐出现在宁波引以为傲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身上。不久前公布的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宁波新增69家,不及省内的杭州,总量已被苏州超过,杭州也紧随其后。从产业结构来看,宁波入围的69家企业中,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软件企业数量均较少,显示出宁波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上的不足。
竞逐万亿集群
在此背景下,宁波以建设“全球智造创新之都”为突破口,致力于巩固提升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抢占新兴和未来产业新赛道。一个月前召开的宁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2022年度宁波市获得“世界500强”企业》赫然写着两个字:“暂缺”,这被解读为宁波敢于“自我揭短”的姿态。《浙江日报》此前直言,与上海、深圳、杭州、苏州等城市相比,宁波的企业群体在大型企业数量、龙头企业体量、技术创新能力、管理治理体系、品牌价值等方面仍存在差距。这也是宁波正在加紧弥补的短板——既要深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也要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制造500强企业上取得更多突破。尽早实现“世界500强”零的突破,甚至已写进《宁波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
除了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宁波还进一步提出发力未来产业,打造万亿级集群。根据不久前发布的《宁波市加快打造“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7年)》,到2027年,要培育形成数字产业、绿色石化、高端装备等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新型功能材料、新能源、关键基础件、智能家电、时尚纺织服装、现代健康等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以及一批新兴和未来产业群。其中明确量化指标:产业集群规上企业营收达到3.7万亿元,有力支撑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稳定、占全省工业增加值比重提升至25%左右。
“25%”意味着什么?在制造强省浙江,宁波若能瓜分1/4的工业份额,对其“2025年GDP总量破2万亿、进入全国前10名”的目标无疑是重要支撑。不过,丁长发也提醒,宁波需尽快补齐发展短板。例如,在高新技术产业、独角兽企业、全职院士及高端人才储备等方面,与上海、杭州、南京等相比,宁波差距较大,属于人才洼地;产业链方面,宁波高端装备、绿色石化产业的国际国内竞争力仍有提升空间,数字产业整体处于第二梯队,接下来如何进一步延链、补链、强链至关重要。
“随着未来发展,宁波必须补齐这些短板。下一步,应进一步对标南京、苏州,甚至上海、深圳,这对宁波至关重要。”丁长发说。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微新创想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微新创想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http://www.idea200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