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比亚迪迎来了里程碑时刻——全球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成为首家达成这一成就的车企。发布会上,57岁的王传福数次动容,那句”14亿中国人在情感上需要自己的世界级汽车品牌”引发热议。回顾比亚迪打造”世界级汽车品牌”的历程,其海外征途远比想象中更为曲折。
1998年,比亚迪远征海外时还只是一家电池和电子产品加工企业,业务遍及欧美日。2007年,他们瞄准了东南亚和南亚新兴市场中的印度,在钦奈成立比亚迪印度公司。彼时比亚迪造车仅四年,国内市场尚未稳固。印度成为比亚迪海外战略支点,初期以电池和电子产品组装为主,为诺基亚、摩托罗拉供货。直到2013年,比亚迪才以纯电公交车打入印度市场,成为印度汽车工业首辆电动车。
2013年8月20日,比亚迪K9纯电公交车在印度试运营,标志着印度环保事业迈出重要一步。印度污染问题严峻,《柳叶刀》研究显示2015年印度因空气污染死亡人数占全球50%。2015年印度启动FAME计划,提供高达60%补贴推动电动巴士发展。比亚迪迅速抓住机遇,与Olectra Greentech成立合资公司,2016年中标孟买电动公交项目,2018年推出印度本土制造的首款电动巴士eBuzz K6。
在乘用车市场,比亚迪却遭遇滑铁卢。尽管印度电动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166%,但塔塔汽车以76%市场份额遥遥领先。比亚迪2023年销售目标15000辆Atto3,实则面临巨大挑战。更严峻的是,比亚迪因涉嫌少缴税款被印度开出900万美元罚单,同时印度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拒绝其10亿美元建厂计划。
与小米模式类似,比亚迪在印度推行本土化战略:高管本地化、经销商网络建设、融资合作等。但印度媒体质疑其低价竞标、缺乏本土生产能力。2023年印度提高进口关税至70%,比亚迪印度业务陷入困境。
如今比亚迪转向泰国和越南。2022年泰国工厂奠基,2023年越南建厂计划落地。相比印度,这些市场更符合比亚迪”准备好的市场”标准。全球化布局专家李柯指出:”企业不应盲目扩张,而要选择成熟市场。”印度市场虽潜力巨大,但政策风险、法律壁垒让比亚迪不得不重新调整战略。
从电池加工到整车制造,比亚迪印度之路充满波折。但正如王传福所言,中国需要自己的世界级汽车品牌。未来,比亚迪能否在东南亚市场延续成功,值得持续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