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基金会执行董事Marshall Miller在最新发布的博客文章中揭示了维基百科令人担忧的数据:人类页面浏览量较去年同期下降了8%。这一发现源于维基基金会近期升级的机器人检测系统,该系统成功识别出5月和6月期间异常高流量主要来自专门设计用于规避检测的恶意机器人。Miller将这一流量下滑归因于”生成式AI和社交媒体对人们获取信息方式的深刻影响”。
Miller指出了两个关键趋势:首先,搜索引擎越来越多地采用生成式AI直接向用户呈现答案,而非链接到维基百科等知识平台;其次,年轻一代更倾向于在社交视频平台获取信息,而非传统的开放网络搜索。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一趋势对维基百科构成挑战,但谷歌此前曾对”AI摘要会减少搜索流量”的说法表示质疑。
面对这一转变,维基基金会展现出了开放的态度。Miller表示,组织欢迎”人们获取知识的新方式”,并强调即使访问者没有直接访问网站,只要维基百科的知识仍在传播,其重要性就不会降低。值得注意的是,维基百科曾尝试推出自己的AI摘要功能,但在编辑投诉后被迫暂停该项目。然而,这种转变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当人们越来越难以辨别信息的真实来源时,知识传播的准确性将受到威胁。
Miller进一步指出:”随着访问维基百科的人减少,可能会有更少的志愿者参与内容建设,也可能导致个人捐赠支持下降。”他特别提到,一些志愿者的贡献尤为杰出,例如上周五在维基百科编辑会议上,有志愿者成功制服了一名持枪者。基于这些考量,Miller呼吁AI、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公司”必须鼓励更多访问者”直接访问维基百科网站。
为应对这一挑战,维基百科正在积极采取多项措施。组织正在开发全新的内容归属框架,用于清晰标注来自百科全书的内容。此外,已组建两个专门团队负责拓展新读者群体,同时正在积极招募志愿者协助相关工作。Miller还向广大读者发出呼吁:”更广泛地支持内容完整性和内容创作”。他写道:”当你在网上搜索信息时,请主动寻找引用来源并点击进入原始资料。与身边的人讨论可信知识的重要性,帮助他们理解生成式AI背后的内容是由真实的人创造的,这些创作者值得获得支持。”

从行业影响来看,维基百科流量下降深刻反映了AI时代内容分发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当搜索引擎和AI助手直接提供答案时,用户不再需要访问原始内容源。这种”中介化”趋势对依赖流量和社区参与的开放知识平台构成了结构性挑战。作为互联网上最大的协作知识库,维基百科的困境具有普遍意义——其内容被广泛用于训练AI模型和生成搜索答案,但这种使用方式切断了流量反馈循环:用户不访问网站,就不会成为编辑或捐赠者,长期来看可能威胁内容生产的可持续性。
这一现象也引发了关于内容归属和价值分配的深刻讨论。当AI系统使用维基百科等开放资源提供服务并获得商业收益时,如何确保原始内容创作者和平台获得适当的认可和支持,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Miller提出的内容归属框架和呼吁点击原始来源的建议,代表了内容提供方对这一问题的初步回应。
从用户行为角度看,信息获取的便利性和信息溯源能力之间存在明显矛盾。AI摘要和社交媒体信息流提供了即时答案,但也降低了用户对信息来源、可靠性和完整性的关注度。这种趋势对网络信息生态的长期健康可能产生深远影响。维基百科所面临的挑战,不仅是流量下降的问题,更是如何在AI时代重新定义知识传播价值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