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新创想10月28日专稿 当今社会,网络热梗如”666″等词汇已成为小学生日常交流中的高频用语。近日,江西一位小学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视频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她明确指出:”频繁使用这些网络热梗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偷懒表现。”并鼓励学生:”我希望你们能使用文明、优美且生动的语言进行表达。”这位老师还创新性地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我很有信心””我势在必得”等更丰富、更具美感的表达方式来替代简单直白的”666″。
媒体观察指出,网络热梗虽然生动有趣且实用性强,但过度依赖可能会限制语言表达的广度。更深层次来看,这种倾向甚至可能阻碍人们主动深入思考的能力和文字推敲的严谨性。然而,我们也不必完全否定孩子们使用网络热梗的表达方式。毕竟,这是他们所处时代的文化语境下的自然表达,反映了年轻一代的活力与创新思维。我们真正需要培养的,是年轻一代在不同语境下灵活切换语言的能力。他们既要能轻松驾驭网络用语,在网络空间自如交流并获得认同,也要能在正式场合运用规范典雅的语言,清晰得体地表达观点。
社会各界对此观点呈现多元化。有网友认为,这些口头禅与童谣、流行歌曲一样,为生活增添了趣味性,不必过于紧绷。”生活中的小趣味就像这些口头禅,能让人放松”,一位网友这样评论。另一位网友则提出:”网络用语适合写作文时使用,但在日常交流中就不太合适了。就像用文言文写作文会被称赞有文采,但平时说话用文言文就会显得刻意做作。”
然而,也有网友强调场合的重要性。”诸位请仔细思考这则报道的背景——那是课堂,是正式学习语言的地方。所学知识最终要应用于写作和应试!”一位网友直言不讳。另有评论者补充道:”日常聊天或社交网络使用网络梗,语文老师并不会干预,但课堂学习语言表达则完全不同。”
面对这一现象,您又作何感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