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欧商业评论(ID:ceibs-cbr),作者:齐宝鑫知识产权律师博士,编辑:曹欣蓓,微新创想经授权转载。侵犯商业秘密案件胜诉难,已成为司法界的普遍共识。一项针对知识产权律师的调查显示,此类案件从一审到二审平均耗时三到五年,极端情况下甚至长达九年。企业界对此忧心忡忡,李一男事件便是华为早年的惨痛教训。这位被誉为“华为太子”的李一男,27岁便晋升为华为副总裁,其出走给华为带来巨大冲击。创立的港湾网络被称作“小华为”,华为成立“打港办”与之对抗,虽最终以17亿收购港湾网络收场,但商业秘密流失引发的斗争耗费了华为大量资源,客流量大幅下滑。这一案例凸显了商业秘密保护的重要性——其权利边界模糊,确权难度远超专利。面对难以捉摸的商业秘密,企业究竟该如何有效防护?

01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商业秘密

中日商业环境存在显著差异:日本科技企业与高学历员工形成长期良性互动,形成命运共同体。典型如东京大学毕业的工程师进入丰田公司直至退休,从未加入竞争对手,这种稳定性极大降低了商业秘密泄露风险。而中国“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现象普遍,员工三五年一换,甚至一年数换,虽激发市场活力,却加速商业秘密流失。技术人员离职常带走技术秘密,即知识产权律师所说的“技术信息”;销售人员离职则可能带走客户资源,即“经营信息”。作为资深知识产权律师,笔者目睹诸多市场乱象,以下案例颇具代表性:

案例一:假并购,真窃密。某西部生物医药公司A以并购为名,与上海生物医药公司B的研发负责人张三谈判,实则意图窃取商业秘密。谈判后A公司提出让张三带领团队加入,条件是担任总经理并给予大量股份。张三应允,带领上海研发中心全体人员加入A公司,使A公司获得B公司全部技术秘密和经营信息,数年后成功上市,B公司因此遭受数十亿元损失,最终研发中心易主倒闭。B公司大股东痛心疾首地表示:“若非张三带团队离开,上市企业本该是我控制的B公司。”

案例二:专利轻,商秘重。中国集成电路行业A公司斥资十亿美元收购美国B公司无形资产,包含数十项发明专利。收购后,B公司首席技术官李四带领约百名研发人员离职,成立新公司C。A公司委托律师团队调查发现,这些专利并非核心价值,李四团队掌握的商业秘密才是关键。A公司实则是购买了一个技术空壳。更糟的是,收购协议对专利外商业秘密约定不明,导致A公司后续生产经营存在侵犯C公司商业秘密风险。2022年,A公司申请科创板上市时,C公司提起诉讼索赔数亿元。笔者认为:收购科技公司再便宜也是昂贵,挖研发人员再贵也是划算。收购方往往只关注专利价值,忽视人员流动带走的商业秘密价值。即使拥有几十项专利,若边界模糊的技术秘密处理不当,仍可能面临侵权诉讼。

案例三:莫伸手,必被捉。A公司两位创始人曾任职于B公司,离职后创立A公司。B公司为调查A公司产品是否侵犯技术秘密,秘密安排欧洲代理商购买产品进行反向工程研究。A公司创始人误以为成功开拓欧洲市场,殊不知这是B公司授意的取证行为。2015年,B公司起诉A公司侵犯商业秘密,2023年8月,因商业秘密侵权案件未结,上海证券交易所终止A公司科创板上市审核。2021年调查显示,120余家企业上市终止,其中56家直接涉及知识产权问题,占比近半。2013至2017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法院五年审结的侵犯商业秘密案件中,败诉率高达63%,胜诉率不足10%。技术秘密被轻易窃取,创新者积极性受挫,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加剧,形成恶性循环。

02企业该如何保护商业秘密?

保护商业秘密需从认知突破,首先厘清定义: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具有商业价值且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经营信息等商业信息。可口可乐配方即典型商业秘密,只要企业保密得当,可长期创造价值。商业秘密与专利存在本质区别:专利需公开申请并获取政府授权,保护期限固定(中国专利最长二十年);商业秘密不公开申请,保护完全依赖企业自身。

保护商业秘密需解决三大认知问题:

第一,专利与保密的选择。若技术方案可通过反向工程破解,建议申请专利;若无法破解,则应选择保密。战略失误将导致灾难性后果——将本应申请专利的技术误作商业秘密保护,无异于自毁长城。

第二,护城河+护城墙双轮驱动。企业需专利与商业秘密并举:专利构建“护城墙”,商业秘密形成“护城河”,缺一不可。深圳等地已出台地方标准《企业商业秘密管理规范》,为企业提供系统化指引。该标准涵盖组织、制度、信息管理、员工管理等内容,细化物理区域、物品载体、信息系统等管理细节。但需注意,单纯依靠竞业限制补偿金无法实现长期动态保护,制度建设与留痕管理才是关键。若缺乏系统留痕管理,举证困难,维权将举步维艰。

第三,推行奋斗者共享制,尝试终身雇佣。华为李一男事件暴露了研发人员离职带来的商业秘密风险。华为虽未实施终身雇佣,但通过人力资源制度创新推行“奋斗者共享制”,成为商业秘密管理的典范。日企普遍采用终身雇佣制,员工忠诚度高,技术秘密难以外泄。简单逻辑:让核心研发人员终身服务一家企业,将智慧带到退休,竞争对手便无从知晓。

第四,将商业秘密保护从成本中心转为利润中心。持续投入商业秘密保护不可持续,需将其转化为利润增长点。像华为这样高科技企业通过体系化管理,真正实现“商业秘密是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目标。具体措施包括:

1.主动梳理与固化。企业需认识到自身拥有商业秘密,采取保密措施:上锁、加密、分类。管理者之所以认为没有商业秘密,往往因缺乏主动梳理。固定资产要盘点,无形资产同样需系统梳理,才能转化为企业财富。

2.搭建管理体系。商业秘密管理痛点在于确权,需经过以下流程:最高管理者牵头,高管负责,专人管理,全员参与;培训商业秘密管理意识;梳理商业秘密;设计定制化管理制度;公告制度。需明确管理原则:最小授权、必须授权、审批、受控、可追溯。

3.明确管理原则。遵循最小授权、必须授权、审批、受控、可追溯原则。例如,商业秘密知悉范围需遵循最小授权原则,平衡保密、效率与成本。

4.专利部门负责更合适。高科技企业商业秘密管理宜由专利部门负责人主导,因其熟悉技术领域,能做出初始判断和后续分类管理。

5.员工入职审查。背景审查至关重要:员工是否签署竞业限制协议?是否仍在支付补偿金?是否作为发明人申请过专利?甚至存在商业间谍故意入职窃取商业秘密的情况。

6.签署保密协议。对外合作必须先签保密协议,制定《信息发布管理制度》,规范信息发布审批流程,确保保密协议签订流程规范化。

03再好的管理也无法完全杜绝泄密

再好的专利管理也无法完全避免侵权,同理,再好的商业秘密管理也无法完全杜绝泄密。商业秘密形成、管理及流动是长期动态过程,企业管理者需抓住确权关键,重视商业秘密运营,使其为企业创造持续价值。发生泄密时,应积极应对,改进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市场对专利认知普遍更强,对商业秘密认知相对薄弱,改变认知任重道远。需从确权入手,让商业秘密像专利一样可量化、可管理。

上海技术交易所2022年8月发布《企业商业秘密资产确权管理指引》,提供商业秘密确权、登记、技术资产交易服务,使商业秘密资产可统一管理、确权、流转、融资。此类尝试越多越好。专利是地面道路,商业秘密是下水道——并非看不见就不重要。危机来临时,才知下水道价值。企业需重视商业秘密管理,将其作为最核心、最宝贵的知识产权。专利是护城墙,商业秘密是护城河,商业秘密远比专利更重要。

最新快讯

2025年10月31日

04:55
2023年10月30日,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遭遇了一起紧急事件,一架进港航班因报告发动机故障被迫实施地面停飞。幸运的是,涉事的边疆航空3546号航班最终安全降落在指定跑道。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迅速介入并确认,此次事件未造成任何人员伤亡,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然而,这一突发状况对机场的正常运行造成了显著影响。受此事件波及,肯尼迪国际机场的航班平均延误时间一度高达3小...
04:22
2025年10月31日,全球知名投资银行瑞银集团正式发布最新研报,宣布对科技巨头Meta和Alphabet的股价目标进行大幅上调。瑞银将Meta的股价目标从900美元提升至915美元,而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目标价也由255美元上调至306美元。这一系列调整背后,是两家公司近期在广告业务复苏和人工智能技术布局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
04:22
2025年10月31日,在NASA就SpaceX火箭研发进度提出严厉批评后,这家航天巨头果断提出了一项创新的简化版登月方案。面对外界压力,SpaceX迅速响应,启动了新任务架构的全面评估工作,其核心目标在于加速宇航员重返月球的伟大征程,同时显著提升任务的安全性。这一举措不仅展现了SpaceX的技术实力,更彰显了其勇于担当的企业精神。 根据双方签署的40亿美元...
04:22
2025年10月31日,全球医药巨头丹麦诺和诺德正式宣布达成一项历史性收购交易,将以高达90亿美元的巨额资金收购专注于肥胖症药物研发的创新型生物技术公司Metsera。此次交易的每股现金报价为56.50美元,若Metsera在研发过程中达成特定科学里程碑,诺和诺德还将额外支付21.25美元的里程碑奖金。这一报价不仅超越了辉瑞此前提出的73亿美元收购方案,更被...
03:18
10月31日,Globalstar股价迎来惊人飙升,盘中一度触及52.60美元的历史高点,单日涨幅高达27%,成交额也创下近期新高。这一异常波动背后,市场盛传埃隆·马斯克麾下的航天巨头SpaceX正积极寻求收购这家卫星通信企业。消息一出,投资者纷纷抢购,推动股价持续攀升,显示出市场对该潜在交易的浓厚兴趣。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股价大幅波动伴随着成交量的显著放大,...
02:15
2025年10月31日,高盛集团首席执行官大卫·所罗门在公开场合坦诚表态,承认公司在推动女性高管晋升方面遭遇显著瓶颈。这位华尔街顶级投行掌门人指出,尽管近年来集团在性别多样性议题上投入了大量资源,但高层管理团队中的女性比例始终未能达到理想水平。所罗门强调,高盛将着力优化内部晋升机制,同时加强包容性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制度创新与人文关怀双管齐下,为更多女性人才提...
02:15
汇丰控股于本周四正式宣布一项重大战略举措,计划斥资140亿美元收购其香港旗舰子公司恒生银行的少数股东权益。这一交易预计将在2025年3月底前完成,相较于原定2026年上半年的计划,时间表大幅提前,彰显了集团加速整合资源的决心。此次调整后的交易时间表不仅体现了进展的加快,更预示着汇丰控股在亚太地区金融布局的进一步深化。具体的交易细节与执行方案将于下月公布,引发...
02:15
2025年10月31日,备受瞩目的商业交易再度升温,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和)与法国电信巨头Iliad正式宣布,已启动双方在意大利电信业务的合并初步磋商。这一潜在合作标志着两大电信运营商在欧洲市场的战略布局迈出重要一步,有望重塑意大利电信行业的竞争格局。 据悉,Iliad在意大利市场的业务估值高达30亿欧元以上,其丰富的用户基础和先进的网络技术将成...
02:15
近日,一项名为Argentum的AI训练项目正式启动,吸引了约150名来自麦肯锡、贝恩、BCG等顶级咨询公司的前顾问加入。这些资深专家将运用其丰富的行业经验,为人工智能系统提供专业指导,帮助AI逐步掌握咨询行业的初级任务。据悉,该项目由一家专注于数据标注领域的初创公司运营,该公司此前曾成功组织前投行员工参与金融建模AI系统的训练工作。由于项目涉及敏感信息,知...
02:15
10月30日,历史性时刻在吉林长春上演。一汽-大众第3000万辆整车正式下线,这辆承载荣耀的车型是一汽奥迪A5L。这一壮丽成就不仅刷新了企业自身的发展记录,更标志着中国汽车制造业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里程碑——一汽-大众成为国内首家产销总量突破3000万辆的乘用车企业。 这一里程碑事件不仅是一汽-大众发展历程中的辉煌篇章,更是中国汽车工业实力与自信的生动体现。它不...
00:36
2025年10月30日,上市公司有棵树(股票代码:300209.SZ)发布重要公告,宣布原定于10月31日发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将延期披露。公告指出,此次延期主要源于公司内部接管工作的复杂性。目前,有棵树正全面接管原有资产、业务运营、财务体系、人力资源及办公场所等关键环节,但部分第六届董事会成员及管理层人员未能按计划完成离任交接程序,直接影响了季度...
00:06
2025年10月30日,我国自主研发的17.4万立方米LNG运输船在上海正式交付,标志着我国在大型LNG船建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次日,同型船将紧随其后交付,进一步彰显我国造船实力的飞跃。据行业统计,今年全年预计将交付大型LNG船11艘,这一数字不仅创下单年交付量新纪录,更凸显我国在全球LNG运输船市场的领先地位。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新接绿色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