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中国出售事件历经近一年,终以与博裕投资达成战略合作而告一段落。今日,星巴克正式宣布将携手博裕资本成立合资企业,共同运营其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业务。根据协议,博裕将持有合资企业至多60%的股权,星巴克则保留40%的股权,并继续作为星巴克品牌与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和授权方,向新成立的合资企业进行授权。

博裕资本近年来在中国新经济和消费市场展现出深厚的布局能力。作为蜜雪冰城、海天味业、华润饮料和极兔速递等知名企业的投资人,博裕资本最新战绩是今年上半年通过旗下基金收购了北京SKP约42%-45%的股权,成为这一全球顶级奢侈品百货的重要股东。此次与星巴克的合作,无疑将进一步加强博裕资本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

星巴克中国引入战略股东的意图从一开始就十分明确。中国市场对咖啡消费的演变呈现出独特的风味——奶咖。本土咖啡品牌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通过四面开花的价格战,在广袤的下沉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瑞幸和库迪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这样的环境下,星巴克出现了明显的水土不服。在星巴克与博裕合作的官宣中,双方明确提出未来将把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规模逐步拓展至2万家,这一目标与当前近8000家的门店数量相比,显示出巨大的增长潜力。

成为中国的星巴克,一直是代代零售人的共同梦想。如今,样本自己走样了,开始掉头向追随者看齐,这真是一个时代的落幕。

出售始末

2024年下半年,关于星巴克出售中国区业务股权的消息便已初露端倪。星巴克在第四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提到,“我们正在努力寻找最佳的增长途径,其中包括探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外界敏锐地从中解读出“卖身”信号,海内外多家媒体开始跟踪报道,并很快在星巴克全球发言人处得到证实。今年2月,高瓴资本、方源资本、信宸资本、KKR、太盟投资、华润集团、美团等潜在买家逐渐浮出水面。6月,星巴克中国举办“反向管理层路演”,由高盛担任独家财务顾问,吸引高瓴资本、凯雷投资、信宸资本等多家投资机构参与。其中,高瓴资本表现出明显的收购兴趣,估值范围在50至60亿美元(约350-430亿元人民币)区间。

在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上,星巴克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倪睿安首次公开谈论中国业务股权出售进展,提到“我们正在对超过20个有强烈意愿的机构进行评估。我们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与承诺不变,并希望保留中国业务相当比例的股权。”同时,他也提到选择合作伙伴时的考量因素,首要是“对方能否认同使命与价值观并践行”,其次需要“能与星巴克一同探索在本地市场更高效的运营模式”。这绝非单纯的资金问题,核心在于如何确保星巴克品牌在未来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星巴克中国携手博裕资本,开启2万家门店新篇章插图

9月份,这个备受瞩目的出售案有了新的眉目。有媒体报道,博裕资本、凯雷集团、红杉中国以及春华资本和殷拓集团(EQT)组成的财团已入围星巴克中国的最后一轮竞购,星巴克要求它们在10月初之前提交具有约束力的投标。之后的一个月里,竞购星巴克中国业务的名单在不断缩短。10月中旬,外媒报道,私募股权集团凯雷与博裕资本成为收购星巴克中国业务多数股权的主要竞购方,被视为星巴克的首选合作伙伴。10月30日,星巴克在公布2025财年第四季度及全财年业绩报告时,倪睿安就星巴克出售中国业务股权进展再次作出回应,“我们预计将保留星巴克中国的重要股权,并对该地区的长期增长潜力保持信心。”

直到今天,“二选一”结果出炉,博裕投资拿下星巴克中国60%股权。星巴克预计其中国零售业务的总价值将超过130亿美元,这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向博裕出让合资企业控股权益所得、星巴克在合资企业中保留的权益价值,以及未来十年或更长时间内持续支付给星巴克的授权经营收益。按照这个数字,星巴克中国的体量稍高于瑞幸112亿美元的市值,不足蜜雪冰城192亿美元。在星巴克中国资讯中心官宣的文章中,倪睿安这样说:“博裕在本地市场的经验与专长,将有力加速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特别是中小城市及新兴区域的拓展。”

从辉煌到黯淡

过去,星巴克曾是中国咖啡界的龙头。凭借“精品咖啡+第三空间”定位,自1999年进入中国起,星巴克就着重培育以高端人群为主的核心用户。2009年及之后的十年间,星巴克中国走向盈利和大规模扩张时期。新莓daybreak通过梳理历年财报发现,2010至2017年间,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数量从400多家增长到超过3000家,经营利润率也始终保持双位数增长。2017年12月,星巴克在中国大陆共开设3124家门店,以51%的占比,拿下中国连锁咖啡市场的半壁江山。并且,在当时星巴克全球业绩整体下滑,同店销售额增速降至3%的情况下,中国市场的同店销售额增速达到8%。

值得一提的是,那一年上海星巴克的门店数量,超越了纽约。据多家第三方机构测算,2018年星巴克中国营收突破20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营收比重首次超过5%;门店数量突破4000家,占全球门店总数约12%。星巴克在中国首次召开的全球投资者交流会上明确表示,中国已成为其“北美以外最大市场”。中国咖啡市场当之无愧的老大哥地位,激发了所有新茶饮品牌想要成为中国“星巴克”的想象。而其独特的“第三空间”文化,以咖啡为媒介构建起生活与工作之外的休闲空间,成为中国一二线城市白领及中产阶层生活方式的重要象征。

不过,辉煌没有永远持续。2018年之后,随着瑞幸、库迪等一众本土咖啡品牌的崛起,和蜜雪冰城、霸王茶姬、古茗等茶饮品牌的跨界入局,传统意义上的咖啡和茶饮市场,朝着交叉融合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现制饮品市场不断壮大,逐渐打破星巴克中国一家独大的局面。2023年市场迎来转折点。2023年2月,库迪发起的9块9一杯咖啡促销,席卷整个咖啡市场,之后瑞幸咖啡跟进,将9.9元优惠券常态化。Tims、挪瓦咖啡等品牌也加入战局。也就是在这年的6月5日,瑞幸门店数量突破1万家,成为中国首家突破万店的连锁咖啡品牌,当时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数量是7000多。

持续一年多的激烈价格战,严重地挫伤了星巴克中国。2024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星巴克中国门店销售额下降14%,其中平均票价和同店交易量均下降7%。星巴克全球首席执行官纳思瀚在当期财报电话会上表示,“在过去一年里,行业发生了史无前例的门店扩张和大规模的价格战,甚至不惜以牺牲同店销售和盈利能力为代价,这对市场环境造成了显著且永久的改变。”中国咖啡市场的发展格局被重塑。直接体现在,星巴克中国的门店规模已从行业第一下降到第三,前两名是瑞幸和库迪;市场份额从超过50%下滑到约14%,瑞幸达到35%,一跃成为榜首。星巴克中国“第三空间”的定位,也在遭遇史无前例的困境。

星巴克中国携手博裕资本,开启2万家门店新篇章插图1

大股东易主后的星巴克中国,如何破局?

曾几何时,做中国的“星巴克”,是茶饮界长期以来的目标。然而瑞幸咖啡,早在2023年全年和第二季度的营收,就已超过星巴克中国。2025年第二季度结束,不管是净收入和净利润,还是GMV和月均交易客户数,瑞幸咖啡基本上所有关键指标在同比和环比层面,均实现双位数高增长。全球总门店数量,更是增至26206家。跟瑞幸这样的本土品牌竞争,星巴克显然处于下风,既没有出奇制胜的招数,也放不下身段,困局就在低线市场的渗透和扩张。

星巴克也不是没有努力过。2025年6月,星巴克中国宣布将发力非咖啡饮品市场,包括星冰乐、冰摇茶、茶拿铁三大王牌品类在内的数十款产品集体下调价格,大杯平均价格降幅达到5元左右。为复兴“第三空间”概念,部分门店正在探索自习室服务,如广州、深圳等地区门店提供免费插座、温水、桌椅等基础设施,不限时和不需要预约,供客户学习。同时,也在九寨沟、张掖、敦煌等著名旅游景点开设门店,通过打造“文旅+咖啡体验”,激活新场景消费。

其实,从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来看,星巴克中国的业绩已经迎来增长转机。中国区营收7.9亿美元(约合57亿元人民币),在全球总营收中占比约8%,贡献了北美市场以外国际业务近四成营收。门店总数量则达到7758家,相较于2025年第一季度,门店净增长73家,贡献了同期全球约1/3的新开门店量。倪睿安在财报电话会议中表示,“在中国市场,我们近期的调整正取得成效。截至第三财季,我们连续第三个季度实现收入增长,总同店销售额转为正增长。”

在这样的关头,星巴克通过向博裕出让中国业务的控股权益,无疑能直接获得一笔资金,缓解全球业务在短期的资金压力。同时也能借助博裕在本地市场的丰富经验,加速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特别是中小城市及新兴区域的拓展,弥补星巴克在中国下沉市场发展不如本土品牌的短板。在下沉市场已成为中国茶饮市场新增长引擎的当下,瑞幸、库迪、古茗等一众品牌在此发力。博裕的加入,无疑会推动整个茶饮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升级。

最新快讯

2025年11月05日

17:57
微新创想11月5日重磅报道,微博热门话题#iPhone面容解锁不需要摄像头#引发全网关注热潮。众多网友纷纷参与实测,惊人发现即使物理遮挡iPhone前置摄像头,面容ID录入及解锁功能依然完美运行,这一现象迅速引爆科技圈讨论。 据悉,苹果的Face ID技术核心在于原深感摄像头系统,该系统由三大精密组件协同工作: 点阵投影器:能够投射超过3万个肉眼不可见的红外...
17:57
微新创想11月5日最新消息,知名科技博主定焦数码独家爆料,备受瞩目的苹果折叠屏iPhone预计将在明年正式发布。据行业观察人士透露,此次苹果将进行大规模备货,其定价策略或将直接对标华为折叠屏产品,引发市场高度关注。据悉,华为Mate X6折叠屏手机的首发价格区间为12999元至15999元,若苹果采取相似定价策略,其折叠屏iPhone的起售价很可能不会超过1...
17:57
柘中股份近日宣布启动新一轮股份回购计划,自2024年11月28日起,公司将以集中竞价方式回购3000万至3300万股股票,预计耗资3至3.3亿元人民币。这一举措彰显了公司对自身发展前景的信心,也体现了管理层稳定股价、提升股东价值的决心。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最新调整方案,回购价格上限将从原定的每股11元上调至每股11.03元,进一步显示出公司对当前股价的认可。...
17:57
11月4日,蓝思科技与越疆机器人正式达成战略合作,签署了价值千万元的具身智能机器人采购大单。此次合作标志着双方将在智能制造领域展开深度协同,共同推动工业自动化升级。据悉,首批1000台越疆机器人将于2025年全面部署于蓝思产线,这一规模化的应用部署将重点聚焦于人机协同作业、产线柔性改造以及多工序高效流转,旨在全面提升生产单元的智能化水平,并实现生产数据的实时...
17:57
近日,国际知名投资银行杰富瑞对英伟达的评级和目标价进行了调整,将目标价从220美元上调至240美元,同时维持“买入”评级,但将其移出“核心精选”名单。这一调整主要基于对英伟达在人工智能加速器领域领导地位的深入分析。杰富瑞分析师布LAYNE CURTIS指出,英伟达正凭借其在AI加速器市场的领先优势,显著受益于谷歌、OpenAI等科技巨头对算力资源的激烈争夺。...
17:57
宝馨科技近日正式宣布了一项重要的战略布局,将联合智身科技(北京)与数羊儿传媒科技(四川)共同投资4000万元人民币,在成都携手打造一家全新的合资公司。在这项合作中,宝馨科技将投入2040万元现金出资,占据合资公司51%的股权比例,并确保该合资公司的财务表现纳入自身报表体系进行统一核算。 此次三方合作的核心目标在于深度整合各方的核心优势资源,具体包括新能源技术...
17:57
近日索尼Xperia微信公众号突然宣布进入自主注销冻结期,用户发现功能按钮和消息发送均弹出提示,主页更是明确标注"该账号已自主注销,停止使用"。更令人意外的是,尽管索尼Xperia微博账号目前仍显示正常,但自3月8日起已完全停止更新内容。这一系列操作引发广泛关注,毕竟此前索尼中国曾公开回应手机业务退出中国传闻,明确表示在华业务稳健运营,并对中国市场前景充满期...
17:57
青岛歌尔星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于11月3日正式宣告成立,法定代表人李友波,注册资本高达2亿元人民币,彰显出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和发展潜力。该公司业务范围广泛,主要涵盖虚拟现实设备的研发制造、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创新生产以及智能家庭消费设备的集成制造等多个前沿科技领域。通过股权穿透分析可以发现,该公司由国内声光电精密组件及智能硬件制造领域的领军企业歌尔股份(股票代码SZ...
17:57
10月21日,湖北龙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披露了针对北交所上市审核的问询函回复,其中对业绩大幅波动现象进行了详尽解释。招股书显示,龙辰科技的主营业务聚焦于薄膜电容器用BOPP薄膜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这一领域在电子元器件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报告期内,公司的营业收入实现了显著增长,从2022年的3.44亿元攀升至2024年的6.04亿元,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17:57
11月5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公布了深市上市公司2024至2025年度信息披露工作评价结果,该结果全面覆盖了16家上市券商及其主体。在此次评价中,申万宏源、国元证券、国海证券、广发证券、长江证券、国信证券、第一创业、长城证券、东方财富等9家公司凭借卓越表现荣获A类评级,占比超过半数,彰显了其行业领先地位。与此同时,东北证券、国盛金控、西部证券、华西证券、山西...
17:57
最新行业报告显示,宁德时代9月份在中国市场的电池装机量高达35.5吉瓦时,同比增长46%,其国内市场份额稳定在42.2%,继续巩固行业龙头地位。公司近期公布的产能规划显示,计划在11月份将产量提升至74.5吉瓦时,同比增幅达38%,这一数据有力印证了电动汽车与储能电池需求的持续强劲增长。作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的产能扩张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旺盛...
17:57
11月4日,易思维(杭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更新其科创板上市申请文件,保荐机构为国投证券。作为国内汽车制造机器视觉领域的领军企业,易思维凭借其高达的市场占有率,被誉为行业内的“小巨人”。公司始终专注于为汽车制造全流程提供自主可控的机器视觉解决方案,成功打破了国外技术的长期垄断,有力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进程。 在业绩方面,易思维近年来展现出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