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 xxxxxx(ID:xxxxx),作者:xxxxx,经微新创想授权转载发布。与国内AI企业相比,海外同行在AI应用层面尤其是C端应用上已实现盈利,而国内多数应用仍聚焦于B端市场。a16z作为一家成立于2009年的美国硅谷风险投资公司,凭借卓越的投资业绩和行业影响力,已成为全球最具声望的风险投资机构之一。近期,a16z发布了一份月流量TOP50的AI产品榜单,分析显示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海外AI企业多已实现C端应用盈利,国内应用却仍以B端为主。
从榜单来看,实现盈利的海外AI应用呈现三大特点:首先,多数以C端用户为核心,商业模式以订阅制为主;其次,应用类型中情感陪伴、AI绘画等泛娱乐应用占比显著;再者,即便缺乏核心技术壁垒,这些产品仍吸引大量用户付费。例如,Character.Ai作为一款C端情感陪伴类AI,已创建超过1000万个自定义AI角色,用户可与虚构人物或名人互动,甚至自创角色。Leonardo.ai则是一款订阅制AI绘画应用,功能与Midjourney高度相似,却在同类竞品众多、技术壁垒薄弱的情况下实现盈利。相比之下,国内C端AI应用仅妙鸭相机较为突出,其余应用多集中于B端,如智能客服、办公助理、文字生成等企业服务。百度智能云的“Comate”代码助手、金山办公的WPS AI、钉钉的斜杠以及360的360智脑等,均面向B端市场。
这种应用方向的”偏科”现象,折射出中国AI生态的隐忧。为何在庞大用户基数和广阔市场背景下,C端AI应用仍难以繁荣?三大枷锁制约着国内AI企业在C端的发展。
首先,活跃的应用生态缺失。美国凭借先发优势,AI应用市场成熟开放,Hugging Face等平台拥有30万+预训练模型,覆盖100多种语言,吸引50万+组织和个人参与交流,为开发者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技术支持。而国内缺乏类似平台,开发者难以获得有效反馈和社区支持。
其次,合规性制约成为C端应用的另一道枷锁。近期多家AI绘画网站因调用境外ChatGPT接口被关停,反映出监管对安全风险的担忧。虽然Stable Diffusion等模型广受欢迎,但合规压力迫使开发者寻求技术规避手段,增加了创新成本。
最后,”跟随策略”的思维模式限制了C端创新。从QQ模仿ICQ到淘宝借鉴eBay,国内互联网产品多采用”拿来主义”。这种策略在产业后发阶段具有合理性,但过度依赖模仿导致缺乏原创动力。当要求算力、数据不占优的国产AI应用承担开拓者角色时,既不现实也不符合商业逻辑。真正的创新需要”微创新”思维——在保持商业模式内核的同时,结合中国用户需求进行适应性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