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3日,#男子因朋友圈无人点赞患上抑郁症#这一话题迅速引爆热搜榜,引发了全网热议。据媒体深度报道,小张正是这个话题的当事人。他每天下班后,总会陷入一种难以自愈的回忆漩涡,对周围人的眼神和反应异常敏感。比如,当他给别人发送消息却迟迟得不到回应时,内心便会涌起强烈的焦虑感;而当他发布的朋友圈动态点赞数寥寥无几时,更是会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反复猜测别人是否对自己有所不满。这种长期的社交焦虑最终导致他被确诊为抑郁症。
医生针对这一情况给出了专业建议:高敏感人群要学会以积极的心态看待问题,坦然接受自己敏感的特质,减少自我否定的负面思维,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个人事业的发展中。幸运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治疗,小张的病情已经明显好转。
事实上,”敏感”并非什么罕见特质,它指的是对外部刺激反应更为敏锐的一种性格特征。高敏感人群并非特殊群体,而是广泛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他们可能是我们的伴侣、家人,也可能是同事或朋友。从生理学角度分析,人类天生就拥有一套应对危险环境的应激反应系统——自律神经系统。这套系统负责调节心跳、呼吸和消化等基本生理功能,主要由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且大部分情况下会自动启动。
自律神经系统又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两个分支。当人们处于紧张或受惊吓状态时,交感神经系统会立即启动应激反应机制,此时会出现心跳加速、血液流动加快、呼吸急促、出汗增多、肌肉紧绷等现象,同时身体和大脑会迅速分泌肾上腺素等激素。然而,如果我们的身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或者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上频繁触发应激反应,就会给身体带来沉重的负担。
许多精神健康问题,如抑郁症、惊恐障碍、失眠等,大多都源于长期或不当的应激反应。小张的案例再次给我们敲响警钟: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高敏感特质,避免因过度敏感而损害身心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