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杂志近期的一项全球性调查揭示了ChatGPT在科研领域的广泛应用,其中三分之一的博士后受访者正借助AI聊天机器人完成文字修改、代码生成与编辑、文献整理等任务。这一发现不仅彰显了ChatGPT在学术界的巨大影响力,更引发了关于人工智能如何重塑科研工作模式的深度思考。
来自巴西的博士后Rafael Bretas的案例生动诠释了ChatGPT的实际价值。在日本生活十余年的他,尽管日语口语流利,却因敬语规范和等级制度等复杂因素,常在撰写正式邮件时陷入困境。ChatGPT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通过AI辅助他轻松掌握标准书面日语,显著提升了沟通效率。”这让我更有信心继续研究工作”——Bretas的感慨道出了许多科研人员的共同心声。
学术界对ChatGPT的接纳程度远超公众预期。尽管社会舆论担忧AI可能引发失业潮,但科研界却积极发掘其潜力。从撰写摘要到编写代码,ChatGPT已成为科研人员的得力助手。然而,使用比例数据显示,仅31%的受访者实际使用ChatGPT,其中43%每周使用一次,而像Bretas这样每日依赖的比例仅为17%。南丹麦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后Mushtaq Bilal认为,这一比例未来将大幅提升,但”现在下定论还为时过早”。
《Nature》杂志的调查揭示,ChatGPT最常见应用是文本改写(63%),香港理工大学放射学博士后Teng Xinzhi每天借助AI润色英语文本、起草文件;南非约翰内斯堡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博士后Ashley Burke则利用ChatGPT生成论文标题和简化科学概念;丹麦奥胡斯大学考古学博士后Iza Romanowska通过AI指导自学编程,提高代码透明度;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后Antonio Sclocchi甚至将ChatGPT升级至GPT-4,用于生成LaTeX格式的考试题和插图。
值得注意的是,工程师群体对ChatGPT的依赖程度最高(82%),引发专家担忧:”如此高的比例可能表明工程师们科学写作培训不足。”计算机科学家Emery Berger指出,学术界对ChatGPT存在”令人震惊的怀疑态度”,批评者往往从未亲自尝试使用。他比喻道:”就像挥动魔杖创造自由女神像,有人却只关注少了一根眉毛。”
AI工具在科研领域的作用边界逐渐清晰。29%的受访者使用ChatGPT查找文献,但Mushtaq Bilal警告可能遭遇AI伪造引用的陷阱。Sclocchi强调,虽然AI可提供建议,但故事叙述和领域整合仍需人类主导。Romanowska认为,ChatGPT擅长处理技术性任务,如行政工作、审稿回应等,但无法替代需要深度思考和独创性的学术核心工作。
机构层面的规范尚未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Bretas所在机构于五月发布使用指南,强调数据隐私和版权合规,但多数高校仍缺乏相关建议。哥本哈根职业规划师Tina Persson指出,科研人员对AI的悲观态度将影响其职业发展,因为产业界正加速拥抱这一技术。
尽管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认为AI尚未改变工作方式,但使用群体中三分之二已感受到工作方式的变革。ChatGPT正成为科研人员摆脱繁琐任务、聚焦创新突破的强大引擎,这一智能工具的演进必将持续重塑学术研究的未来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