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Manus这家备受瞩目的AI创业公司突然宣布将总部迁往新加坡,引发广泛关注。这家被誉为”中国首个通用AI Agent”的企业,正进行一场大刀阔斧的国际化战略调整。据最新消息,Manus中国区团队将进行大规模重组,约120名员工中仅核心研发团队40人随总部迁往新加坡,其余80名非核心员工将面临裁员。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裁员补偿方案极为优厚,提供N+3或2N的补偿条件,远超近年来国内创业公司裁员时的普遍标准。Manus官方对此回应称,此举”基于公司自身经营效率考量”,决定”对部分业务团队进行调整”,但始终回避提及”撤退国内”等敏感信息。
这一系列动作背后,似乎隐藏着Manus早已规划好的国际化路线图。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23年底,Manus的运营实体已在新加坡注册成立Butterfly Effect Pte. Ltd公司,其控股架构更是设在开曼群岛,形成了典型的VIE(可变利益实体)模式。这种海外架构不仅便于公司进行海外融资,也为后续的全球市场拓展奠定了基础。今年4月完成的B轮融资尤为关键,领投方为美国老牌风险投资机构Benchmark,这一轮融资标志着Manus国际化进程的正式启动。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融资主体并非国内实体,而是直接对接海外资本市场。
随着国际化战略的推进,Manus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密集招聘。公司近期在新加坡、美国加州圣马特奥、日本东京等地发布大量职位空缺,涵盖AI基础设施工程师、产品经理、增长负责人和法律顾问等多个领域。这些招聘信息全部使用英文撰写,并明确标注”全球用户导向”、”面向美国市场”等要求。薪资待遇更是令人咋舌,新加坡岗位月薪区间在8000至16000美元,折合人民币年薪超过130万元,远超国内同类岗位水平。
然而,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Manus在国内市场始终未能真正实现商业化落地。尽管其国内子公司”北京红色蝴蝶科技有限公司”已获得生成式AI接入许可,但在实际市场推广中,更多停留在”邀请码”、”体验资格”、”炒作标签”等浅层阶段。这种发展模式不禁让人质疑,Manus是否正在逐步放弃中国市场?
面对外界疑问,Manus联合创始人兼CEO肖弘在即刻平台上发表长文回应。他坦言:”想要在全球化的市场里做好产品,有很多不是来自业务本身和用户价值本身的烦恼。”但”这一切是值得的”,因为”旅程本身就有很多开心的、让自己和团队成长的事情”。肖弘还透露,如果最终能够成功,将证明”作为中国出生的创始人,也能在新的环境下做好全球化的产品”。另一位合伙人张涛则表示:”选择正确的激励函数,比函数值本身更为重要。”这些充满隐喻的表述,既透露出理想主义情怀,又暗藏深意。
回望Manus的发展历程,其从今年3月初的横空出世到迅速走红,仅用短短数月便创造了AI领域的多个奇迹。上线仅三天,等待名单突破200万人,邀请码在二级市场被炒至10万元,发布首周便超越OpenAI的DeepResearch等竞品,登上GAIA基准测试榜首,甚至获得央视新闻等官方媒体的罕见集中报道。彼时,不少人将其视为”中国版Devin”、”Claude的对标产品”,与deepseek并列为AI领域的荣耀之作。
然而,短暂陷入”套壳”争议后,Manus迅速澄清其技术架构,确认”基于阿里千问大模型及Claude等模型微调而成”,并宣布与阿里通义千问达成合作,称要开始国产化替代。官网也逐步完成汉化。4月,公司完成7500万美元B轮融资,估值飙升至5亿美元。随后,Manus动作频频:市场端开放全部用户访问权限,宣布与微软合作;产品端上线原生AI视频服务、PT功能等创新。就在6月,公司突然宣布大规模裁员,却在7月展开海外扩张。
Manus这半年来的发展轨迹,堪称一个罕见的国内起势、成功完成第一阶段国际转型的案例。其谨慎的国际化步伐,或许不应简单以阴谋论视之。但一些令人费解的细节也值得关注:现在打开Manus官网,会显示”Manus 在你所在的地区不可用”;其小红书、官方微博账号也已被清空。这不禁让人疑惑:国际化之后,是否意味着要彻底放弃中国市场?
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ID:Gushiio),获取更多深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