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深刻改变着内容创作的边界,而其中AI输出内容的法律属性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作为AI创作核心驱动的提示词问题,正逐渐成为法律界关注的焦点。近日,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备受瞩目的AI提示词著作权侵权案,并作出了一审判决,这标志着我国在AI生成内容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本案的原告是一家专业从事美术创作的公司,其于2022年精心创作了六组具有独特创意的提示词,这些提示词不仅涵盖了丰富的艺术风格描述,还包含了具体的主体元素和材质细节,例如”新艺术风格插图——巨型海蓝宝石冥河水母”以及”华丽的镶金木制相框”等。这些提示词被广泛应用于Midjourney平台上,用于生成艺术作品,并在社交平台上进行展示,获得了良好的反响。然而,原告发现被告的作品与其生成的画作存在高度相似性,遂认为被告侵犯了其对提示词的著作权,要求法院责令停止侵权并赔偿损失。
面对原告的指控,被告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被告辩称,提示词本质上属于简单的指令或描述,并不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范畴,因此其使用行为不构成侵权。此外,被告还表示,原告在使用Midjourney平台时已经明确放弃了相关权益,认为其行为完全符合合理使用的范围。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对涉案的六组提示词进行了深入分析。法院认为,这些提示词仅仅是基本要素的简单罗列,缺乏必要的独创性表达。虽然提示词能够传达一定的创作意图,但其结构较为单一,并未体现出作者的个性化创作和独特的艺术判断。因此,法院指出,涉案提示词并不具备著作权法所要求的作品特性,原告对提示词不享有著作权。最终,法院驳回了原告的全部诉讼请求。
这一判决不仅为AI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也为后续类似案件的处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何界定AI生成内容的法律属性,以及如何保护相关主体的合法权益,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课题。此次判决的作出,无疑为我国AI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也为推动AI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