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范围内针对动画微短剧与AI生成内容的监管风暴正蓄势待发。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近日发布重磅通知,宣布将在2026年3月前启动全国专项治理行动,首次将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类作品全面纳入分类分层审核体系。这意味着未来所有AI生成的动画短视频必须通过事前审核并取得备案编号才能上线,已上线的内容也需在2026年3月底前完成补审,否则将面临强制下架。此次整治行动直指当前网络视听领域三大顽疾:低俗恶搞、价值观扭曲以及儿童角色滥用问题。
广电总局划出多条红线:严禁使用丑闻人物形象或声音作为创作素材;禁止以《小猪佩奇》等儿童熟知IP进行二次恶搞创作;严禁篡改经典动画对白,植入暴力、色情或成人化语言。这些行为被认定为严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必须采取”零容忍”态度。事实上,早在今年9月,北京市网信办已率先开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专项整治,对大量”魔改”儿童动画内容进行清理。此次广电总局的全国性行动标志着监管从地方试点正式迈向制度化、常态化轨道。
随着AIGC技术日益普及,AI一键生成动画短剧已成行业趋势,但内容失控风险也随之加剧。部分创作者利用AI工具快速生成”擦边”内容,借经典角色之名行低俗营销之实,形成”流量—变现—下架—换号重来”的灰色循环。广电总局此次将AIGC明确纳入审核范围,意味着”AI生成=免责”的时代正式终结——技术不能成为规避责任的挡箭牌。

据Omdia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微短剧市场规模预计达110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贡献高达83%,已成为全球微短剧生态的核心引擎。然而在野蛮生长背后,内容同质化、价值观偏差、版权混乱等问题日益凸显。此次治理虽然短期内可能抑制部分创作者活跃度,但长远来看将推动行业从”流量驱动”转向”质量驱动”。AIbase认为,监管的真正目的并非抑制创新,而是为优质内容腾出发展空间。当AI不再被用于批量制造”电子垃圾”,而成为讲好故事、传递正向价值的工具时,中国微短剧才有望从”爆款工厂”升级为”文化输出平台”。
2026年3月将成为这一转型的关键节点——合规者生,越界者退。AI时代的视听内容必须坚持”向善而行”。这场监管风暴不仅是对行业乱象的整治,更是对内容生态的深刻重塑。随着技术门槛的提高,那些真正用心创作的内容将获得更多发展机会,而投机取巧者终将被市场淘汰。这一变革将促使整个行业回归内容创作的初心,用优质作品赢得长久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