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ozilla Firefox 最新版本一经发布,便因内置的多项人工智能(AI)与大语言模型(LLM)功能而迅速成为焦点,引发了用户群体的广泛关注与激烈讨论。这些新增功能在安装后默认全部开启,许多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已将其纳入日常使用,由此带来的隐私泄露与性能下降问题,正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根据大量用户反馈,启用本地 AI 功能后,Firefox 的 CPU 与内存占用率显著攀升,导致浏览速度变慢、卡顿现象频发,整体浏览体验大打折扣。
更令用户感到困扰的是,在浏览器的常规设置中,寻找并关闭这些 AI 功能的选项异常困难,这让不少用户感到无所适从。此外,部分技术用户对 Firefox 服务条款中关于数据使用的表述表达了强烈质疑,认为其中存在潜在的隐私风险,可能将用户数据用于未明确说明的 AI 训练或分析。面对这一局面,许多用户开始积极探索解决方案,试图在浏览器设置中找到调整的途径。他们通过访问“about:config”高级配置页面,发现了一系列可以关闭 AI 功能的配置选项,如“browser.ml.enable”和“browser.ml.chat.enabled”等。为了方便更多用户操作,一些技术爱好者甚至编写了批量禁用脚本,允许用户一键关闭多个 Firefox 配置文件中的 AI 相关功能。

尽管 Firefox 历来以提供用户友好的体验著称,但此次强制开启 AI 功能的做法,无疑对其市场表现构成了潜在威胁。目前,Firefox 的市场占有率不足3%,业界普遍认为,这种未经用户同意便推送默认 AI 功能的策略,可能会进一步削弱普通用户对该浏览器的信任与好感度。这一争议不仅暴露了浏览器厂商在技术创新与用户隐私保护之间的平衡难题,也引发了关于数据透明度与用户自主权的深入思考。随着用户对隐私保护意识的提升,未来浏览器厂商在推出新功能时,或许需要更加注重用户的知情权与选择权,以避免类似争议的再次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