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惊艳的品牌标志往往千篇一律,而真正动人的品牌旋律却万里挑一。你是否曾想过,为什么有些企业的声音能瞬间唤醒消费者记忆,而另一些却湮没在嘈杂的商业噪音中?让我们通过几个鲜活的案例来揭开这个谜题。
图片来源:Microsoft、Google、AMD、NVIDIA
当你凝视Microsoft、Google、AMD、NVIDIA这些科技巨头的品牌标志时,扁平化设计带来的视觉相似性或许会让你产生困惑。这些标志在视觉上几乎如出一辙,但当你听到它们的品牌曲调时,差异立刻变得清晰可见。还记得Intel标志下面响起的经典节奏吗?那独特的”登、等登等登”声,早已成为全球消费者对英特尔技术的即时识别符号。
图片来源:intel
自1994年起,英特尔就巧妙地运用这段由音乐家沃尔特·温内创作的Intel Bong(英特尔声音)主题节奏。这个决策体现了英特尔远见卓识——在产品命名日益混乱的科技领域,一个简单而富有辨识度的声音比复杂的技术代号更能建立品牌认知。29年前,英特尔就深刻理解到,当产品命名如”1155G7″般晦涩难懂时,消费者只会感到困惑;而像”登、等登等登”这样朗朗上口的旋律,却能迅速在用户心中建立品牌联想。
但近年来,英特尔在移动平台处理器上的命名策略却显得有些保守。那些看似随机的数字组合,让消费者难以建立清晰的认知体系。幸运的是,2023年6月15日,英特尔宣布对酷睿品牌进行重大升级,为移动平台处理器引入全新的命名方式。
欢迎英特尔酷睿进入「Ultra大家庭」
这次”品牌升级”的核心变化其实非常直观——只需去掉字母”i”。在2023年下半年,英特尔移动平台中的非性能处理器(非HX系列)将采用intel Core X(3/5/7)或intel Core Ultra X(3/5/7)的命名体系。其中,采用Raptor Lake架构的小改款不带”Ultra”后缀,而采用新一代Meteor Lake架构的全新平台则保留”Ultra”标识。由于这些产品线目前都属于第一代,中文名称分别为”英特尔酷睿第1代处理器”和”英特尔酷睿Ultra第1代处理器”。
图片来源:intel
不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此次升级仅针对非HX移动平台。下一代桌面酷睿平台和HX移动平台仍将延续原有的14代计算体系。这意味着英特尔酷睿第14代处理器和英特尔酷睿第1代处理器可能同时存在同一时期,这种命名方式确实会引发一些关于产品代际的混淆。
当然,英特尔尚未明确表示是否会将桌面平台和HX移动平台纳入此次升级。如果真的全面推行,建议直接采用移动平台的命名逻辑,避免从”第1代”重新开始计算,否则可能出现原15代桌面平台被称为”第1代酷睿”,却搭载比新”第2代酷睿”更先进架构的滑稽局面。
但从实用主义角度分析,此次品牌升级也有其合理之处。对于追求高性能的电脑用户,他们通常能准确区分”酷睿13900K”和”锐龙7950″等产品的性能层级,品牌升级对他们意义不大。但简化命名确实能降低普通消费者的选择门槛,为大多数”小白用户”带来类似苹果M系列那样的直观体验。毕竟”第X代酷睿5″比”第13代英特尔酷睿移动处理器i5″更简洁明了,也更符合英特尔酷睿未来的发展方向。
酷睿见证了英特尔的成长
2006年,英特尔发布了代号Conro的Intel Core处理器,正式推出intel Core(英特尔酷睿)品牌。这款采用65纳米工艺的处理器凭借卓越性能成为业界标杆。随后十年间,英特尔陆续推出第二代至第五代Intel Core处理器,不断在性能和能效上突破创新。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兴起,酷睿处理器面临全新的挑战。从14纳米到10纳米及更先进工艺,英特尔持续提升产品性能。同时,英特尔还积极布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领域,为未来计算需求做好准备。
和2006年时的酷睿相比,现代处理器需要应对更复杂的计算需求。人工智能算法、大数据处理不再是简单的电子表格运算,而是需要更强大的算力支持。电脑使用场景也从传统的办公室办公扩展到移动办公、视频会议、创意设计等多元领域,用户需要形态更多样化的计算设备。
从技术角度看,采用”大小核”架构的第12代酷睿或许更应被称为”第一代酷睿”,毕竟这才是英特尔近年最显著的技术革新。但英特尔选择在2023年将”第1代”称号赋予Raptor Lake架构和Meteor Lake架构的新品,这其实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酷睿新时代的衡量标准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指标,而是这些技术能为用户创造的实际价值。
在ARM架构、远端服务器、AI大模型等新挑战面前,英特尔和酷睿品牌确实需要与时俱进。这次品牌升级虽然存在一些争议,但无疑为英特尔开启了一个新的品牌叙事篇章。当技术革新从单纯追求速度转向关注用户体验时,英特尔酷睿也正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