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在微博上的影响力日益凸显,成为同行眼中的”微博之王”。6月17日,长城汽车在股东大会上对行业同行进行了全面评价,其中特别提到”在社交平台营销方面,我们看到了’微博之王’理想”。这一评价显然与李想近期在微博上对长城魏牌蓝山的言论有关。李想曾表示”蓝山什么的随便搞,我们根本不在意”,并嘲讽同行”那仨瓜俩枣的销量,有啥可干的?被迫害妄想症呀?”然而,diss同行只是理想在微博上的小试牛刀,其真正的价值在于建立独特的人设。
无论是明星还是企业,社交媒体运营的核心在于塑造人设。李想前两天发布的一条微博精准击中了朋友圈里许多中年人的痛点。这篇长达两千多字的微博,与长城汽车的发言如出一辙,都在探讨如何向行业佼佼者学习。李想将华为树立为新的偶像,称去年问界M7的上市重创了理想ONE,迫使公司提前停产并推出理想L8。随后,公司上下全员学习华为,升级为矩阵型组织。这一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包括理想L8在内的三款车型今年销量表现优异。这种努力人设的感染力极强,一位朋友转发时感慨:”做企业就该如此,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任何困难都可以跨过”。
按照这位朋友的逻辑,理想若能向比亚迪学习混动技术,再借鉴特斯拉的纯电策略,未来发展前景不可限量。这让我想起气功热时期流传的一个民间故事:村口老王坚信,每天挖深一寸的坑就能练出轻功,最终一定能穿房越脊。虽然这种想法看似荒谬,但逻辑的力量确实强大。传统汽车厂商在社交媒体运营上与新造车的差距显而易见,而理想汽车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不久前,长城汽车宣布集团17位高管集体入驻微博,魏建军早在2011年就注册了微博,拥有25.1万粉丝,却从未发布过一条微博。一位行业人士透露,前几年另一家自主品牌也曾组织高管学习社交媒体运营,对理想、蔚来等新势力老板亲自与用户互动的方式十分感兴趣。李想早已在微博上如鱼得水,成为新造车老板中最成功的代表。目前,蔚来CEO李斌的微博粉丝达50.6万,发布微博377条;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粉丝数114.2万,微博1474条;而李想的粉丝高达214.9万,发布微博超过一万条。更难得的是,李想热衷回复粉丝留言,许多精彩内容都出现在互动中。
在明星和大V越来越谨慎的社交媒体环境下,李想真实的内容愈发稀缺。除了为自家产品和增程技术站台,他还敢于diss同行和网友,这种真实的人设极具吸引力。然而,也有人担心李想对技术的看法、对网友和同行的态度及表达方式会影响企业品牌形象。例如,他曾对网友的转发评论回应”纯属放屁”;针对汽车博主称获得理想汽车商单收入30万元的说法,李想不仅diss对方”造谣!”,还@理想汽车法务部要求处理,并顺带曝光了行业内品牌营销吃回扣等内幕。
2020年4月,财政部发布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将价格标准定为30万元以下(含30万元),这一门槛恰好将部分高端定位的国内品牌拒之门外。当时理想只有一款理想ONE,却是当年30万元以上国产车型销量冠军。李想认为,这一补贴门槛是精准地帮助特斯拉打击国内纯电动品牌,称其为”灭顶之灾”。在汽车行业,很少见到如此激烈的言论。
围观李想的微博,有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为何他的言论从未被公关部删除;有时又觉得,他这几年可能已经把几辈子的气都生完了。当然,这种真实的人设确实非常吸粉,同时增强了输出内容的可信度。今年开始,李想系统公开理想汽车的公司理念和愿景,进一步树立理想的人设。3月,他在春季媒体沟通会上提出,到2030年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对标特斯拉与苹果。6月13日,他又在微博中梳理了公司的核心驱动力,强调理想团队的核心驱动力不是产品,而是成长,具体方式是”一边向对手学习,一边是实战训练”,即”Learning By Doing”。
至于学习的目标,李想有一个长长的名单。回到被长城”封王”的话题,李想在微博回应:”可惜了,无法收购微博……这么大一个金矿,只有36亿美元的市值,比汽车之家都便宜。”这不禁让人想起马斯克,这位从另一个”微博”暂时退隐的CEO。李想与马斯克的共振并非首次,例如今年3月,李想提出对标特斯拉与苹果的同一天,马斯克也宣布加快地球全面电动化的进度。
当然,特斯拉并非理想唯一的学习榜样。在特斯拉、华为之前,理想还向BBA学习了4A店选题和销售能力,向比亚迪学习了组织和操盘能力。不过,在外界看来,理想曾经共振的不仅是特斯拉,还有刚刚杯葛了比亚迪的长城汽车。如果说华为和BBA是理想在经营过程中学习了对方看不到的管理和运营能力,那么从长城那里借鉴的就是看得见的产品定位和规划方式。
理想从成立到去年三款新车上市,长期只靠理想ONE一款车打天下,并连续霸占中大型SUV销量冠军。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长城的养家神车哈弗H6。去年,理想一口气推出三款新车,被质疑为同款车的”复制粘贴”。三款车型都是大型增程SUV,外观相似,区别在于20万到40万的价位和不同配置。这种产品规划方式被称为”家族化设计”或”套娃”,曾被长城、奔驰、大众等品牌采用。在新车上市后,关于理想汽车的争议又多了一个:”增程是不是落后技术”的争论持续数年未果,如今又引发对”靠套娃能够走多远”的担忧。
历史证明,套娃策略对于在细分领域占据先发优势的企业来说,能够最大化提升生产线利用效率,同时用系列产品完全占领市场,满足各种细分需求。然而,这些争论对于理想来说,根本问题是增程式全尺寸SUV尽管抓住了家庭用车增长红利,但从长期来看,这究竟是跟对了汽车消费的风向,还是仅仅是一个时间窗口有限的风口?特别是汽车产业正处于重大变局和机遇期,这个问题无法回避。
2009年,长城放弃轿车线,专注于当时市场份额仅5%的SUV领域,三年后成为自主品牌销冠。长城汽车当年抓住了SUV崛起的市场机遇,这一趋势至今仍在持续。而增程式汽车的前景如何?三年前,大众汽车中国CEO冯思翰曾直言:”增程式电动车从整个国家和地球的角度来说,简直是胡说八道,是最糟糕的方案”。2020年,李想对反对增程式路线的人回应:”TMD,一帮搞臭技术的,天天冲我们XX,什么增程电动是个落后的技术,请问,他们TMD搞出来屁技术了?让一群毫无用户思维,完全不关心用户的这帮人,天天的研究技术路线,TM什么技术路线啊?胡说八道!”
理想以及华为等增程式支持者最有力的反驳依据还是销量。今年5月,理想汽车交付28227辆,同比增长146%。上周单周销量达8400辆,虽然与比亚迪相比仍有差距,但远超其他新势力品牌。但这依然无法回答增程本身的问题,新产品线+学习能力才是关键。理想4月发布”双能战略”,规划今年Q4推出纯电车。全员跟进混动从逻辑上来说,擅长学习的理想发展纯电动并非没有可能,但市场瞬息万变。混动市场也不再是蓝海,理想大获成功后,增程式技术路线吸引了众多拥趸,包括问界、岚图、哪吒、零跑、长安深蓝等品牌相继入局。
自游家也曾宣布进入增程式赛道,但现已陷入困境。增程之所以被认为是一种倒退,是因为需要用汽油发电,将发动机变成发电机,且需要经历化学能到动能再到电能的多次转换,能量效率更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也未减轻。但在电动车基础设施尚未完善的当下,人们终究会向现实低头。除了长途焦虑外,相对于需要复杂变速箱的混合动力车,增程式汽车技术门槛更低,研发成本投入少,终端销售价格也更便宜。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市场,能便宜几百都是优势。例如零跑2月上市的C11增程版车型,比纯电版便宜2.6万元。零跑科技高级副总裁兼董秘敬华解释:”成立之初我们是专注于做纯电的,但随电池上游材料上涨、成本上升,以及用户反馈纯电存在里程焦虑,所以我们在纯电基础上,立项开发了增程”。
而比亚迪所引领的混动技术路线,今年竞争更加白热化,呈现出比增程更强的增长势头。5月上市的比亚迪宋Pro DM-i冠军版,官方指导价13.58万元—15.98万元。目前,比亚迪混动车型销量已超过纯电车型,成为其销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力。4月,比亚迪乘用车销量达20.95万辆,同比增长98.59%,环比增长1.6%。其中纯电动销量10.44万辆,同比增长81.81%;插电式混合动力销量10.51万辆,同比增长118.64%。4月上海车展上,长城哈弗推出枭龙MAX,吉利银河首款智能电混产品银河L7也完成亮相,与比亚迪宋PRO短兵相接。这些车型的价格都锁定在14-17万元,进一步下探。长城汽车总裁穆峰在车展上明确指出:”插混产品要走主品类,主价格,主级别,影响主流大众消费者”。
广汽丰田的雅阁、东风日产旗下的启辰品牌也推出了自己的插混车型。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目前依然是插混市场无可争议的王者。2022年,仅比亚迪一家的插混车型就卖出94.6万辆,占据62.32%的市场份额。许多品牌都渴望抢下这块肥肉。但无论如何,业内对于插混车型的观点已经完全改变,它从曾经公认的”过渡性产品”,成为今天的”决定性产品”。根据中汽协数据,2022年纯电动汽车销量536.5万辆,同比增长81.6%;插电式混动汽车销量151.8万辆,同比增长151.6%。2023年1-2月,纯电动汽车销量66.2万辆,同比增长8.4%;插电式混动汽车销量27万辆,同比增长68.6%。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表示:”中国汽车市场正在变化,电动车仍然保持整体增长,但纯电动车的增速大幅下降,同比增速从2021年的162%下降到2023年1-4月的18.1%,而插混车型正在高速增长,今年1-4月同比增长96.8%”。奇瑞汽车营销公司总经理、捷途汽车总经理李学用甚至断言:”燃油决定生存,混动决定生死,电车决定未来”。
对于理想汽车来说,销量加持的努力人设考验即将到来。接下来稳住混动江山,做好纯电产品,才能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