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深圳发生的一起因生食淡水鱼虾导致全家感染肝吸虫的病例,再次将食品安全问题推至公众视野。肝吸虫,学名华支睾吸虫,是一种寄生性蠕虫,其幼虫常潜伏在淡水鱼虾体内。一旦人类食用未彻底煮熟的感染鱼虾,虫卵便会在肠道内孵化,并逆流至胆管内寄生,最长存活时间可达20至30年。这种寄生虫的感染初期症状较为隐匿,通常表现为轻微的乏力或腹痛,但若长期忽视,可能引发胆管炎、肝硬化,甚至胆癌等严重后果。
医生特别指出,葱姜蒜等调味料并不能有效杀灭肝吸虫幼虫,因此改变生吃或半生吃淡水鱼虾的习惯是预防感染的关键。在处理生鲜食材时,应严格做到生熟分开,使用单独的刀板和餐具,并处理完毕后彻底清洗双手。建议广大市民尽量避免生食淡水鱼虾,已有生食习惯的人群更应定期到医院进行寄生虫筛查。
目前,该深圳家庭的成员已通过驱虫治疗成功控制病情。专家强调,肝吸虫病不会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但家庭成员若共同食用未煮熟的感染鱼虾,仍存在集体感染的风险。随着气温逐渐升高,生腌食品等”网红”吃法逐渐流行,公众更需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切勿让”鲜味”变成”危险”。
肝吸虫病的传播途径主要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因此加强食品安全教育、普及科学烹饪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建议餐饮行业加强对食材的监管,确保顾客享用的每一道菜品都符合卫生标准。同时,消费者也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食材,并养成彻底煮熟食物的良好习惯。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预防肝吸虫病等寄生虫感染,保障公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