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蓝湖&MasterGo CEO任洋辉:AI开启软件集中时代,「蜜月」过后适者生存
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产品经理、UI设计师、工程师等专业角色不断涌现,他们迫切需要更贴合业务场景的轻量级在线工具。当工具、协作与内容资产管理实现整合,一个全新的生产力平台便有了孕育的可能。尤其当软件上云技术普及,”协作”这一核心需求得以实现,近十年来生产力工具赛道经历了最深刻的结构性变革。这一变革不仅催生了全球化的生产力工具生态,更让中国赛道凭借独特的网络效应,拓宽了本土企业的生存空间。蓝湖与MasterGo正是敏锐捕捉到这一历史机遇,在中国市场成功超越国际竞争对手,服务了包括BAT在内的上百家头部企业,累计获得20亿元人民币的资本青睐。
值得深思的是,尽管”智能移动”技术让终端交互更加自然,但ToC领域的生产力工具格局却始终未发生根本性改变。直到AI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机器理解人类自然语言的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面对这一变革,在36氪举办的”AI之于软件”专题讨论会上,蓝湖及MasterGo的CEO任洋辉给出了独到见解:”生产力工具将是最早被AI赋能的赛道。但对所有软件企业而言,这不过是短暂的甜蜜期,长期来看将面临残酷的优胜劣汰。”
任洋辉指出,蓝湖和MasterGo所处的生产力工具赛道,过去最关键的变量是从”本地软件”向”云端协作软件”的升级。与本地软件相比,云端协作虽在用户和场景上没有本质差异,但在功能交付、使用方式和用户增长模式上实现了渐进式创新。然而,AI技术的到来让这一进程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原本的”45度弯道超车”瞬间升级为”90度+45度”的急转弯,迫使所有企业必须重新审视用户场景、调整利基假设,并思考最佳实践是否需要彻底革新。
AI将吞噬软件市场?这是当下软件行业面临的最棘手辩论题。任洋辉认为,AI对绝大多数软件企业而言,短期内的确充满机遇,但长期来看竞争将变得异常残酷,只有少数企业能够存活下来。AI将推动软件市场各赛道内及跨赛道间的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绝大多数软件企业将被淘汰。从长远来看,人类可能不再需要如此多样化的生产软件,软件市场将呈现集中化趋势。
短期来看,AI对现有玩家最大的帮助在于提升效率。任洋辉补充道,但在探索出AI与现有业务最佳结合点之前,客户和用户的关注点仍在于解决实际问题,AI技术本身并非核心要素。然而一旦用户接受了AI带来的全新最佳实践,就很难再回到过去。因此未来12个月尤为关键,各企业如何探索、如何教育用户、如何改变用户习惯,将直接影响未来竞争壁垒的建立。
面对这一趋势,任洋辉表示蓝湖和MasterGo将全面拥抱AI,但短期内仍会聚焦于现有业务场景中的人与人的协作优化,建立新的最佳实践。中长期来看,企业将采取更激进的策略。他强调:”MasterGo和蓝湖的产品形态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但部分模块将结合LUI(语言用户界面)技术实现。未来所有软件都将采用GUI(图形用户界面)和LUI并存的方式,关键在于哪种交互方式对用户更有效。”
谈及未来用户使用软件可能发生的变化,任洋辉认为,随着AI和自动化技术取代大量重复性角色,十年后人机之间的工具数量将大幅减少。因为工具的本质是角色与场景的结合——在特定场景下、特定专业角色使用特定软件。当AI和自动化系统能够胜任更多重复性工作时,每个软件背后就不需要承载过多的职业角色。这将导致职业人群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在垂直领域具备架构性能力或跨领域知识的人才,将成为领域AI及软件的主要操作者。这类人才,特别是跨领域的专家,更倾向于使用一站式软件解决方案完成工作。而语言交互的LUI模式将更符合这种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更自由的表达方式。
从软件能力供应侧来看,LUI技术将使软件摆脱单纯依赖图标或菜单的GUI方式,实现功能的无限扩展。大模型的能力延展以及未来第三方能力提供商的加入,都将让软件功能变得更加丰富易得。这些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变化,将共同推动软件跨领域竞争的加剧和集中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