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客赛道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8月15日,罗永浩加入B站并推出视频播客《罗永浩的十字路口》,首期节目与李想深度对话,观看量迅速突破230万,引发全网热议。这一现象级事件背后,是B站对视频播客的坚定布局。早在7月8日,B站便发布《视频播客出圈计划》,通过10亿流量补贴、AI创作工具和免费录制场地等政策,全方位扶持创作者转型。随着罗永浩等明星的相继入局,这一曾被视为小众赛道的视频播客正逐渐破圈。
事实上,各大互联网巨头早已布局播客赛道。腾讯音乐收购喜马拉雅后,后者推出的《行走的思考》节目播放量已突破千万,成为音频行业首个破千万的播客视频化节目。小红书则计划在2025年暑期推出播客流量扶持计划,通过话题标签曝光机制为创作者提供流量支持。这些动作反映出,在用户增长见顶的背景下,大厂们正积极寻找新的内容增长点。
从全球市场来看,美国播客产业已形成成熟生态。数据显示,64%的美国12岁以上人群都听过播客,Spotify在全球播客市场份额高达34.2%。反观国内,虽然《2024播客行业报告》显示中文播客听众数已超2.2亿,但与抖音、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的日活用户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头部视频平台YouTube每月播客活跃观众超10亿的亮眼数据,为国内大厂提供了重要参考。
当前,视频播客和AI技术正成为两大创新方向。字节跳动推出豆包·语音播客模型,可实现文本到双人对话播客的秒级转化;腾讯混元上线AI播客功能,支持一键生成高质量双人对谈式音频;B站测试的”花生AI”工具则帮助创作者快速生成视频播客。这些产品既拓展了大模型的AI应用场景,也为创作者提供了降本增效的利器。
然而,播客的商业化仍面临诸多挑战。传统播客受限于音频形态,变现方式单一,单集收入天花板明显。视频播客虽然接入了贴片广告、直播带货等多元变现体系,但与短视频的碎片化消费习惯存在天然矛盾。AI播客作为语音摘要工具,与播客以内容为本的核心理念存在错位,但其在个性化推荐和虚拟人播客等方向潜力巨大。
B站通过引入明星资源实现”冷启动”的策略值得借鉴。但长期来看,播客生态的健康发展需要培养出更多具备持续创作能力的中腰部创作者。未来,视频播客能否真正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大生意,取决于能否建立可持续的变现机制、培养用户中长视频消费习惯,以及构建IP与生态双轮驱动的内容供给体系。这一转型之路仍需行业持续探索,时间终将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