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味正宗,在商业世界中往往并非决定性因素。真正重要的,是成为第一个将其做好的、第一个将其做便宜的、第一个进行大规模改进的。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刘润(ID:runliu-pub),作者:刘润,主笔:万青,责编:李桑,微新创想经授权转载,头图来源图虫创意。
前段时间,我和一群创业者一起开私董会,期间聊到了餐饮中的面食赛道。近年来,面食赛道备受瞩目,融资不断,黑马频出。在众多面食品类中,兰州拉面尤为火爆。然而,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在全国遍地开花的兰州拉面,其实并非兰州人开的。
啊?那究竟是谁开的?兰州拉面,又为何被资本追捧呢?
### 兰州,没有兰州拉面
在深入探讨兰州拉面之前,让我们将时间指针拨回到3年前。2020年,疫情爆发,餐饮行业遭受重创,大量线下门店被迫停业,收入陷入停滞,而支出却如水龙头般不断流失。疫情好转后,部分餐饮从业者陆续恢复营业,但门店营收恢复过程漫长而缓慢。在缓慢的恢复过程中,一些人发现,面食这一品类生意依旧旺盛,其抵抗环境变化的能力极强。
面食口味南北皆宜,制作工艺高度标准化,出品速度快,翻台率高。加之疫情后消费趋于理性,消费心态也随之改变,面食赛道逐渐成为资本关注的焦点。融资案例不断涌现,黑马频出,在餐饮圈掀起了一股股热潮。
提起面食,不同地区的人会联想到不同的经典:上海人可能会想到黄鱼面、葱油拌面、蟹粉捞面;北京人可能会想到炸酱面;广东人可能会想到云吞面、猪脚面;浙江杭州人可能会想到片儿川面;河南人可能会想到烩面;四川人可能会想到担担面。面,是国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也是深夜万家灯火里的一抹温暖。
然而,无论身处何地,有一种面,其开店数量始终稳居面食界的头把交椅。它就是——兰州拉面。
### 兰州拉面:遍布全国的神秘面馆
兰州拉面馆在全国究竟开了多少家店?前些日子,甘肃省政协办公厅提出为兰州牛肉拉面的立法建议,建议中提到一组数据:兰州牛肉拉面历史悠久,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目前,已遍布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超50万家,年销售额粗略估计超过4000亿元。甚至有人戏称:全国每10家面馆中,就有5家是兰州拉面馆。其受众之广,影响力之大,称其为“地表最强小吃店”也不为过。
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兰州拉面,其实并非兰州人开的。当你去往兰州,在当地面馆想要点一碗兰州拉面时,当地人可能会纠正你:“外地才卖兰州拉面,我们兰州只有牛肉面。”许多外地人往往会感到奇怪:为什么全国到处都有兰州拉面,唯独兰州当地没有?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兰州拉面的崛起之路。
### 人总要吃饭,要生存
说起兰州牛肉面的起源,还要从千里之外的河南谈起。清朝嘉庆年间,河南省怀庆府,有个人叫陈维精,祖上是大明洪武进士,门户兴旺。陈维精乐善好施,并精通多种烹饪技法,有“怀庆食圣”之称。陈维精在京城国子监读书时,看到身边有位朋友生活拮据,便开始资助他,并将家乡老辈牛肉汤面制作技术悉数相授给了这位叫马六七的人。马六七学成后,将牛肉面带回兰州,自此,兰州有了牛肉面的雏形。经过后人的不断改良,历经百年岁月,兰州以一碗面而享誉天下,以肉烂汤鲜、面质精细而蜚声中外。
但有趣的是,兰州牛肉面名气虽大,但真正让兰州面开遍全国的,却并非兰州人。而是,青海省化隆人。在兰州,不少人对“兰州拉面”这个词是抵触的,甚至会觉得是一种冒犯。还有人认为是青海化隆人“偷走了”兰州面的名字,败坏了兰州牛肉面的声誉。为什么会这样?为啥是青海人让兰州拉面在全世界遍地开花?为啥化隆人开面馆不叫“化隆拉面”,而要叫“兰州拉面”呢?我们并不知道背后的原因。但当你打开中国地图,看到青海化隆的地理位置,了解了当地的经济情况后,你或许能窥见一丝端倪。
### 化隆:从贫困到“拉面经济”的逆袭
青海省,化隆县。这里,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年平均气温只有2.2℃,冬季多风,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这种环境,让当地人在丰收时能吃口饱饭都成了一种奢望,遇上灾害甚至只能饿肚子。农业环境恶劣,山大沟深,靠天吃饭,县穷民不富。当地有些乡甚至被当地人称为:“老虎沟”,形容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土壤贫瘠。
但人总要吃饭,要生存。那怎么办?穷则思变,变则通。化隆人想到了一条大部分人想不到的路:造枪。造枪,曾给化隆留下了苦涩的回忆。上世纪80年代,由于人均收入不足300元,许多农民铤而走险,走上了仿造制式手枪的“不归路”。当时,化隆人造的枪,精度高,杀伤力强,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化隆造”。央视《新闻调查》曾有一期关于化隆寻枪主题的节目,记者问村民:“你知道私自制枪是犯法的吗?”村民腼腆地回答:“不知道,我是文盲,不懂法。”记者又问:“为什么要造枪?”村民回答:“卖钱、买化肥。”
是的,村民冒着生命危险造枪,目的居然只是为了买化肥。这听起来有些黑色幽默,却是那个年代化隆贫困家庭的真实写照……不懂法的背后,其实是贫困作祟,穷是恶之源。当然,随着公安机关的严厉打击,造枪的村民团伙基本都被打掉了。化隆的制贩枪声结束后,时间,转眼来到改革开放初期。1984年,一位叫韩录的化隆县农民来到西藏拉萨,在帐篷里开了一家拉面馆。很快,韩录就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后来,他听说南方经商的回族人很难吃到清真餐,于是嗅到了商机,和朋友马贵福两人赶到厦门,在火车站附近开了家“清真拉面馆”。
### “兰州拉面”:一个聪明的商业名字
拉面,作为一种西北美食,要怎么才能打出知名度?化隆不出名,其实直到今天,全国人民知道的人也很少。当时化隆唯一有名气的,就是造枪……你说,总不能叫“化隆造”拉面馆吧?那顾客还不都吓跑了。用化隆命名显然不行。那怎么办呢?青海化隆和甘肃兰州相邻,两地风土民情、饮食习俗都很相似,兰州牛肉面,名气也大。于是,他们就给自己的拉面取名为:“兰州拉面”。依靠性价比和良好的口味,兰州拉面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大批化隆同乡听说后,互相效仿,在全国各地开起“兰州拉面”店。无心插柳,兰州拉面名气越发响亮。许多化隆人拖家带口,背井离乡,开始创业做生意。自此,“兰州拉面”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
拉面致富,也很快被化隆政府重视了起来,提出了“拉面经济”的概念,一碗化隆牛肉面,拉动一个产业集群。政府给了村民很多政策、经济培训、扶持,大力推进村民走出山村经营拉面。没钱?给低息贷款。不会做?搞拉面培训班。外出不便?当时的县长甚至在“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劳务输出证”首页上题写了:“恳切希望全国各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勤劳、勇敢、贫穷的化隆人民给予优惠和照顾,并真诚地感谢您的关心和支持。”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4月,省政府正式公告,化隆县脱贫摘帽、光荣退出贫困县序列。
所以说,兰州拉面,某种意义上是化隆人脱贫致富、共同富裕的一个载体。而这个载体,在商业世界中,也经常出现。比如:重庆鸡公煲,其实和重庆关系不大;比如:杭州小笼包,其实不是杭州的。而在商业世界中,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商业世界,会奖赏“最后一个人”,而不是“第一个人”。
### 最后的话
在创业时,我们常常听到很多人愤懑地说:“这是我第一个做的!他们都是学我们的!他们抢走了原本属于我的创意。”他们抱怨:“你要记住,第一个做,不是最重要的。想法,也是不值钱的。口味正宗,至少在商业世界而言,有时候,往往没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你是第一个把它做好的,第一个把它做便宜的,第一个进行大规模改进的。”
我们都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但瓦特做的,是改良了蒸汽机,让蒸汽机更稳定、更便宜了。我们都说是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但爱迪生做的,是改良了电灯,找到了更长寿、更便宜的灯丝。我们都说是福特发明了汽车,但福特做的,是改良了汽车,用大规模流水线,把汽车做便宜了。这就像吴军老师说的:我们常常把发明,归功于“最后一个人”,最后一个大规模改进的人,而不是“第一个人”。就像大家会记住苹果和微软,而不是他们共同的老师:施乐。
共勉。
参考资料:深度调查化隆寻枪 央视国际cctv.com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微新创想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微新创想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http://www.idea2003.com/。